2.終結飢餓
2.終結飢餓
2012年,幸福果食在群眾募資平臺上成功募得資金,推出「稻田裡的餐桌計畫」,不僅讓近萬人到鄉間體驗農村真實樣貌,拉近與土地之間的連結,並帶動年輕人回鄉服務,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建立起嶄新的營運模式。
頂著臺大高學歷的光環,簡家旗曾在金融界擔任高階經理人,坐擁白領階級高薪,是眾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然而2008年一場金融海嘯,讓他發現原來資本主義的貪婪結果無法帶給人幸福,因此毅然從金融界離開,停下腳步將自己歸零,思考另一種生活方式。
將餐桌拉到現場 建立農村新體驗
從小在鄉下長大的他,回想農村生活的美好仍津津樂道,憑藉著在金融界所累積的敏銳專業度,他認為臺灣農業體系價值長期被低估,必須用全新的商業模式,翻轉農業傳統的獲利模式,恰巧在一場社會企業的座談會中結識了創業夥伴廖誌汶,理念相同的兩人一拍即合,當下就決定成立團隊,開始啟動「稻田裡的餐桌計畫」。手上並無充裕資金的他們,透過群眾募資平臺成功募集新臺幣 50 萬資金,讓計畫得以付諸實現。
團隊走遍全臺各處尋找特色農家,直接將餐桌拉到現場,依每個場地的特性量身訂做活動主題和餐點,使用在地食材打造美食盛宴,一場場餐宴就在全臺各地農村的稻田、魚塭、海濱、茶園、甚至葡萄藤架下、玉米田裡熱烈舉辦起來,還結合了農事體驗和地景創作,靠網路口碑分享發酵,三年下來已舉辦兩百多場餐宴,幾乎場場爆滿。
簡家旗表示,這個計畫用意不只是回鄉辦餐宴,吃吃喝喝就好,還包含了三個理念,分別是「青年回鄉」、「感受農村」、「農村價值創造」,三年下來也都獲得具體成果。以青年回鄉為例,每場餐宴皆提供工作,吸引各地橫跨六年級到八年級的年輕人下鄉服務,不僅創造更多的收入,學習到寶貴經驗,也讓年輕人重新思考農村的價值,還有參與成員因此受到影響感覺活著,也走上創業之路,選用友善耕作的水果販售蔬果汁,協助小農解決自產自銷的問題。
「做稻田餐桌計畫另一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感受到臺灣農村的文化與生活,重新親近這片土地。」簡家旗說,臺灣大部分的人往前回推兩代,幾乎都從事務農,明明大家與農村土地淵源那麼深,很多人卻不明白農村的文化,實在可惜,三年來,該計畫已經帶領超過一萬人進入農村,用豐富的五感體驗,重新找回自己的農村 DNA。
餐桌計畫也讓農業轉型成為服務業,為農村創造出新價值,以往人們聽到鄉 下辦桌,直覺認為一桌只要3,000 元,但稻田裡的餐桌計畫訂價一餐一個人 1,666 元,之後推的計畫也曾定價每人 2,100 元,甚至上萬元的價格,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簡家旗表示,傳統農業只能透過種植與農產品買賣,獲得微薄的利潤,但他認為農村是一個可以發揮創意的新場域,可以提供高精緻服務,脫離一般農產品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打破「俗擱大碗」的觀念,這樣的理念漸漸獲得許多人的認同與行動支持。
「其實這攸關臺灣未來要走的方向,我們還要跟人家去拚低價嗎?還是應該 要往高價值的文化與服務方向去努力?」 簡家旗表示,現階段主要耕耘國內市場,但終極目標是以此為基礎,吸引海外觀光客來參加,已招待過來自星馬、香港、歐美等國家遊客來體驗,創造不錯口碑,等待時機成熟,有機會將此計畫移植到其他國家舉辦,讓臺灣產業不再陷入低價競爭的漩渦,走出一條新出路。
推動人才培育 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經過半年試營運,因成效頗佳,2013 年簡家旗三人正式創業成立「幸福果食」,他認為很難去定義這是哪種性質的社會企業,他們想要設立的是一個具有高移動性、提供高端服務來打動人心的團隊,而這需要更多人才的加入才能落實,因此緊接著所提出的是「夢行者計畫」,透過網路的號召,將全臺灣對農村有各種想像的青年們都聚集起來,根據其專長分配工作,並在無數次參與餐桌計畫服務活動的過程中,讓他們從中學習到如何策展、經營、推銷,與在地農民建立起深厚的連結,培育出一批批辦活動好手,未來就要以這群人為核心向外擴展。
這樣的計畫運作也為在地提供經濟與就業機會,不僅用市價購買在地種植當季食材,與在地家政班合作設計特色餐點,並依每個場地的特性量身訂做活動主題,在一場場活動實踐中,讓農村漸漸熟悉商業市場的思維;在簡家旗心中,餐宴只是一系列計畫的前導活動,未來將把整套模式轉移給當地農家繼續執行,希望三年之後,每週同一天全臺能同時辦二十場餐會,一年下來將為農村創造一億元的產值。
此外,幸福果食團隊將陸續執行「稻田裡的婚禮」、「百公頃麥田」等計畫,目前更著手設計可快速移動的餐車,將開到各都市推廣食材教育,展示上萬張稻田舉辦餐宴的照片紀錄,讓營運更加便利、有效率,也讓各界看見臺灣農村的真實現狀。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在海濱、稻田裡、果園中等地方舉辦,給予參與者不一樣的感受,也讓人重新思考農村價值。
善用網路平臺募資 創造行銷話題
幸福果食迄今所舉辦的四次計畫,皆採取群眾募資的方式進行,有的成功募集到資金,有的則未達預計目標,簡家旗分析後認為,失敗的經驗均是在幸福果食已經打響知名度、成立臉書粉絲頁之後出現,這時很多企業已經直接找上團隊談合作,而非透過募資平臺,另外,有些計畫推出的時候,市場還未臻成熟,需 要時間的醞釀,此時平臺的功用不只是募資,也扮演著行銷宣傳,以及測試市場反應的工具。
「群眾募資只是一種工具,無論如何,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機制,也就是你的產品或服務內容夠不夠吸引人,會直接影響到品牌口碑。」簡家旗認為,社會企業的本質仍是企業,若過於強調社會性將無法長久經營,他理想中的社會企業,是可以跟一般企業的產品與服務作競爭,而且能夠超越同行做到最好,讓消費者 體驗時沒有只是做好事的感覺,而是真心認同產品與服務,用這樣的創新模式解決社會問題,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參加社企世界論壇 進行國際交流
今(2015)年七月初,簡家旗由政務委員馮燕領隊,遠赴義大利米蘭世博館參加第八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EWF),含政府官員、民間社企及社團代表、學者一行共 85 人,與世界各國的社企人士交流,參與國家除了地主國義大利,還包括英國、美國、紐西蘭、非洲、日本、香港、中國大陸等,臺灣是成員人數最多的一團。論壇總共安排三天,今年主題為「扶植新經濟」,除第一天的共同討論議題外,第二、三天則針對社會企業是否該營利、媒體與政府角色等議題分別另闢場地討論,同行的臺灣社會企業家得到更多更新的資料和創意,彼此交流,認識更多朋友,也多觀摩其他國家的經驗,讓各國能看到臺灣在社會企業的努力和發展。
簡家旗表示,他利用參加農業、食物討論論壇的機會,與國外社企人士聊聊各自正在進行的計畫,像是遇到一間專門報導英國社會企業現狀的出版社,顯示英國社企發展已經成熟,類型夠多元,才會有相關雜誌出現,還有一對二十幾歲的英國姊妹,從公平貿易與友善土地的角度發想出新超市的雛型,概念新穎,讓人覺得折服,他也拿出「稻田裡的餐桌計畫」等一系列拍攝圖片跟他人分享想法,彼此都覺得獲益匪淺。
另一位美國女生的創立社會企業經歷也值得借鏡,她大學時就去非洲烏干達當志工,發現當地女學生每到小學五、六年級初次生理期來時,因為感到害羞,就不再去學校讀書,她決定留下來在當地創業,推廣可重複使用的布製環保衛生棉,推出後銷售了六十萬份,此後當地女生就不再因難為情而放棄上課,沒想到,這樣的社會問題竟是由一位外國人發現而帶頭解決,讓簡家旗非常驚訝,也帶給他不同省思:「或許待在原有的框框,比較看不見問題,當離開熟悉領域外出看看,或許可以為世界做更多。」
參訪抵抗黑手黨的社企組織
論壇前後幾天還安排參訪義大利當地的社會企業行程,由團員挑選有興趣的行程參加,簡家旗選擇的是那不勒斯兩天一夜的參訪團,途中參觀好幾個地方,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間類似 NGO 的民間組織,是由政府沒收黑手黨的土地後,委託當地社區協會經營,協會的辦公室前身還曾經是黑手黨老大的豪宅,他們靠著政府經費補助,以及出租錄音室、販售少量商品維持運作,服務對象為當地社區民眾,平常藉由網路廣播傳播社區訊息。
由於此組織運作模式與臺灣認知的社會企業大為不同,讓簡家旗感到相當好奇,經了解背景後才知道,原來義大利的黑手黨組織滲透各產業,常有人因利益衝突慘遭殺害,當地合作社也都要避開黑手黨通路才能維持營運,為了避免讓社區居民不小心誤入歧途,被黑手黨強拉去販毒或從事犯罪行為,因此成立此一組織,以預防社會問題的發生。
「臺灣經營社會企業的難度只是在於不賺錢,身家性命倒不致受迫害,義大利的社會企業卻是在冒著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經營,給予我滿大的震撼,」簡家旗眼神中露出一絲堅毅,「但也讓我認清要更勇敢、更堅定繼續做社會企業的決心。」
簡家旗說,此回米蘭行不光是觀摩,亦對「幸福果食」的未來發展走向有所啟發。據他觀察,到米蘭超市購買食物價格便宜,但在餐廳用餐卻要價不斐,即使只是簡單的義大利麵與咖啡,一餐也要 20 歐元,這背後象徵的是消費者認同餐廳服務是有價值的,不只是販賣餐點,他認為「幸福果食」的情況十分雷同,「從一開始,幸福果食就是以重視服務的思維來經營,我們餐宴提供的是感動人的服務,不是那一餐的食材加工多少錢,看到義大利的情形,我更加確定要這樣做。」
他也透露,「幸福果食」未來還想沿用這樣的純服務業思維,推動全民健康食材保險,也就是尋找全臺最安全健康的食材,為消費者宅配到府,而消費者繳交的費用不是用來買食材,而是付給深層的服務價值,尤其吃對的食物可降低生病機率,不僅讓人更加健康,也為社會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意義更加深遠。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堅持使用在地新鮮食材,並且將所得直接回饋給當地農民。
經營社企之道 兼顧公益與營利
「有位參與社企論壇的義大利學者說得好,社會在進步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問題,從前這些問題累積到極限後,會產生革命衝突,隨著時代進步,就要改用文明方式來解決,而社會企業就是這個時代用來解決問題的文明方式。」簡家旗深有同感地表示,臺灣上一個六十年主要是改善物質生活,沒有談到社會責任,下一甲子要學習如何跟這塊土地共生,社會企業絕對是一個重要選項。
目前義大利正提案要為社會企業立法,也是歐洲第一個將設立社會企業法的國家,而臺灣的社會企業氣氛正盛,是否也要跟進?簡家旗認為,歐洲國家長年都是由合作社組織解決共同問題,有其深厚背景,但即使如此,義大利也是經歷好一段時間,經產官學深入討論後才決定走向立法,臺灣的社會企業才剛起步,未來走向如何仍是未知數,不宜過於躁進,等待市場發展更成熟一點,再處理法律面的問題也不遲。
簡家旗也提出對臺灣社會企業的觀察,他表示看到有許多熱情的年輕人願意投入,代表發展前景非常有潛力,但能賺錢的社會企業卻不多,這顯示國內社企過於關注社會層面,類似非營利組織在做的事,不僅經營上面臨挑戰,有的更因為太具理想性,對於營利有所抗拒,但在北歐,一定要獲益才夠格稱為社會企業。擅長商業經營的他送給社企創業者的一句話:「社會企業不是單只是個人的事,必須兼具獲益跟解決社會問題兩種功能。」 唯有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更創新、更有競爭力,吸引資金與資源投入,才可能協助解決更多社會問題,值得所有有志從事社會企業工作者參考。
延伸閱讀:
- 《臺灣社會企業三大趨勢》,李郁宜,2013.8,哈佛商業評論。
- 《農村社區產業導入社會企業的新作為》,劉力嘉、陳明賢,2015.3,農政與農情。
- 《臺灣社會企業樣貌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2013.12,農訓雜誌第286期。
本文章原刊登於勞動力發展署「勞動力與創新」第4期刊物-2015年10月出版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