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南笨港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 放送農村魅力
嘉義縣新港鄉有個特色,就是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強烈、非常團結。由雲門舞集創辦人、新港人林懷民發起的新港文教基金會是文化指標之一,2016年成立的南笨港休閒農業區則是另一個案例。為推動南笨港地區的休閒農業發展,並為傳統農村創造更多觀光和文化產值,新港鄉的板頭村、南港村和共和村,聯合成立了南笨港休閒農業區。
以觀光休閒農業為發展主軸
笨港是古地名,清末才有新港之名,涵蓋雲林縣北港鎮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1750年,笨港溪(今稱北港溪)氾濫,將笨港分為南笨港和北笨港。南笨港休閒農業區涵蓋的3個村庄總面積達309公頃,各村各具特色和發展重點。
其中,板頭村內有成立近20年的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的觀光資源,堤防邊營造的苦楝樹藝術牆面,成為遊客拍照打卡的熱點。而南港村則是台灣最早開發的港口之一,村內有國家認定的二級古蹟水仙宮。早期因與中國間的海上貿易活動頻繁,百姓除信奉媽祖之外,也奉祀水仙尊王——帝禹。共和村則是以花卉、農特產品等精緻農業著稱,如新港著名的洋桔梗花、洋香瓜、小番茄、空心菜等。
南笨港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謝秋緞表示,結合3個村(南港村、共和村、板頭村)的強項,協會以觀光休閒農業為主軸,協助農民開發在地產業相關產品。例如,利用在地復育的芝麻製成的胡麻油,調配小農生產的老薑,製成麻油薑泥,成為適合拌麵拌菜的速食料理。此外,以台灣9號花生製成的鹽炒花生,個頭雖小,但口感硬、脆。這兩項在地特產,都是遊客必買的伴手禮。
多元體驗行程串連社區景點
「區內有這麼多好的農特產品,非常適合規畫食農教育體驗。」陳謝秋緞說,透過協會設計的遊程,讓遊客深入了解這些農特產品,品嘗特色餐點,還能帶回伴手禮,這些不僅為協會帶來了良好的口碑,也榮獲多項殊榮。例如,協會通過2022至2025年的特色農業旅遊評鑑,並獲得2022年農業部的「農村好物」以及「嘉義優鮮」認證,2023年又獲得「全國創新食農教育體驗」優選,堪稱比賽常勝軍。
除了開發產品之外,協會還致力於農廢循環利用。協會總幹事何明錡表示,協會與台大博士候選人何勝惟合作,利用鼓風機將原本堆肥的臭氣透過石灰水改善味道,並加速發酵時間,並進一步利用鄰近豬舍,建立無臭堆肥系統,有效改善環境臭味並縮短堆肥時間。這些有機肥料會提供給在地小農使用,也用於植栽綠化,推廣友善耕作。目前,休閒農業區的友善農業面積已達到10公頃。
為了讓遊客對新港有更深刻的體驗,何明錡說 「我們也打造小火車造型的遊園車,在休閒區內有多條導覽路線,如文化古蹟、工藝體驗、食農教育、低碳旅遊等,都是可以沿著田間小徑騎乘腳踏車便可輕鬆到達的路線。」目前也積極結合林懷民家族古厝培桂堂、林國治美術館、妙妙學堂等景點,推廣新遊程。
疫情期間推出的「1750南笨港古庄文化祭」是協會整合行銷的傑作。讓遊客不僅在百年古厝裡品嘗獨具風味的農庄料理,還舉辦風土走讀,介紹在地工藝、歷史古蹟、農庄生活與地方產業。這項活動不僅提升了南笨港的知名度,還為遊客提供了多層次的文化觀光體驗。
遊客倍增,有信心自給自足
談到協會所面臨的挑戰,陳謝秋緞表示,休閒農業區每2年須接受農業部的評鑑,協會成立後的首次評鑑,由於自給性的收益不足,僅獲得乙等成績。因此,協會在2021年申請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希望透過勞動部的人力補助,促進產業發展和友善耕作的推廣,並導入休閒農業旅遊元素,以提升整體收益。
計畫執行期間,正值新冠疫情肆虐,協會透過建立網路訂單系統和團購網行銷,獲得不錯的回響。目前,協會的產品已在中埔穀倉農創園區、第一名店、古坑休息站、綠色隧道休息站等地上架販售。
陳謝秋緞表示,計畫執行2年多來,結合區內的業者合作推動文化觀光,為協會創造了超過600萬元的業績。每年定期舉辦的「1750南笨港古庄文化祭」餐桌計畫,參加人數也逐年倍增。何明錡指出,協會目前執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第3年計畫,目前共有4名進用人員,協會需要更好的行銷策略來提高業績,才能夠逐步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
南苯港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官方網站
導覽高手吳珮華:越做越有趣 「面對導覽解說工作,我並不會緊張,而且感到很自在,這是我本來就會的事,以前在學校時幾乎每天都要做簡報,可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
▲圖1: 2023年「1750南笨港古庄文化祭」活動,夜晚煙火繽紛更添浪漫。(南笨港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 提供)
▲圖2:2023年「1750南笨港古庄文化祭」人氣強強滾,活動相當成功。(南笨港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 提供)
▲圖3: 精心設計的南笨港休閒園區,不只提供休憩功能,也能體驗在地交趾陶文化。(林穎成 攝影)
▲圖4:理事長陳謝秋緞(左)和總幹事何明錡(右)致力開發在地化商品,推廣地方產業和觀光。(林穎成 攝影)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