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濕盟的生態保育 讓洲仔濕地變身自然景觀樂園





「以前大家聽到生態保育工作都會覺得太技術性或理想太崇高、與自己沒有太大關係,於是我們就投注心力推廣宣傳。」濕盟秘書長鄭仲傑指出,早期經營濕地思考的方向是以保育為優先,但每個棲地在各個階段發展的主軸不同,後期逐步調整採取分區管理,部分區域為開放空間,以有趣、容易的方式吸引民眾接觸濕地,從陌生到接受並認同濕盟的理念。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相助,為水雉找回家的路
位於高雄市左營區蓮池潭旁的洲仔濕地,原是高雄都市計畫中的「左營一號公園」。臺灣正式有關水雉的第一筆紀錄於1865年羅勃‧斯文豪註1(Robert Swinhoe)在左營所記載,這裡曾經遍布水稻田、菱角田、農耕地,後來人為開發造成水雉棲地被破壞,土地也面臨被徵收規畫為民俗技藝園區。當時尚無推動濕地保護的人民團體,1996年「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應運而生,與政府單位多次協議後,決定營造成以生物為主的濕地公園。
註1 羅勃‧斯文豪,是開拓臺灣自然史第一人,1860年擔任英國駐臺副領事,6年後離開臺灣,是第一位將臺灣生物引進現代生物分類學體系的博物學家。
為了維護洲仔濕地,除了濕盟的專職人員常駐之外,還需仰賴志工協助,透過舉辦各式活動來宣傳濕地保育的重要性。只是在營運過程深感人力調度吃緊,並且需要全盤規畫及制定系統化流程,因此鄭仲傑向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出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核定2位專案經理、4位進用人員,加速企畫執行的效率。
主題活動很吸睛,幼兒園戶外教學親近濕地
濕盟的足跡遍布宜蘭、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為生態保育奔走。尤其致力於與民間企業合作,由早年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到現今的企業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不斷推動與環境有關的議題,例如:水資源、循環經濟、綠色廢材等,濕盟的人員就需要整理內部資源,主動與企業對接。若接洽到本身就具有環保意識的企業端來接洽生態課程,專業經理呂芳宜說:「一路努力到今天,總算獲得企業的認同,願意挹注資源在洲仔濕地的硬體建置、場域美化或捐款支持。」由此反映了濕盟推廣提升公眾保育意識,長期的耕耘得到豐碩的成果 。
從草創到現在、從無到有,20年是一段漫長而辛苦的日子,濕盟整合豐富的生態資源,並轉化為10大主題活動,洲仔濕地每年入園人次約為2萬5,000人。濕盟期許透過培力計畫人員,引領大眾認識生態系及保育的重要性。呂芳宜提到,在左營就有幼兒園帶學童到濕地做環境教育體驗,甚至培訓老師取得環境教育講師的證照。
突破框架探索自然,生態保育也能有營利
在執行「培力就業計畫」的過程中,濕盟注重培育環境教育的人才、導覽解說與設計手作DIY課程,「今年第一次嘗試植物染,就是由我們的進用人員,自己研究和實驗用紅樹林做植物染!」呂芳宜開心分享夥伴將興趣帶入職場,讓手作課程增添多樣性。秘書長鄭仲傑坦言,團隊夥伴雖然人數不多,但相信計畫帶來的影響力很大。他發現原先所學非生態保育領域的夥伴,會觸發對自然環境探索的興趣,現在大家也都能夠相互支援補位,靈活調度工作內容。
綜觀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的團體,鄭仲傑發現純以生態保育領域為重的濕盟顯得很特殊。他補充,「我們也在思考,生態保育能夠是一門生意嗎?但如果不嘗試突破框架,就只會在原地踏步,我們的經驗可以成為其他同性質單位的借鏡。」
濕盟一直尋求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的平衡點。呂芳宜解釋,過去雖然有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但過程中有些力不從心,2023年暫不執行專案,重新審視洲仔濕地的定位,今年申請「培力就業計畫」再出發。核定執行迄今,第一季營業額由55萬元至第二季已達120萬元,能有倍增的成果是第二季執行專業的生態服務,如棲地環境調查、濕地監測與環境營造等,反映穩定獲利的成果是來自調整經營方向與目標。
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臉書官網
「尊重每一個看得到的生物,有時候不要以自己的角度理解眼前看到的事物。」這是呂芳宜從自然生態學到的觀念。身為高雄人的她,竭心盡力的為綠地美景付出,在計畫中擔任活動與人力的營運管理。她提到,「我們可以運用計畫資源,聘請幼兒探索教育的師資協助增能學習,對夥伴們有相當大的助益。」度過新冠疫情、撐過人力缺口,呂芳宜認為對環境有益的事持續做,對社會是有積極正向的回饋。

▲在夜晚的洲仔濕地,小朋友跟著資的導覽志工一起訪查陸蟹。(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提供)

▲五甲幼稚園參觀濕地,小朋友專心聽覽人員講解。(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提供)

▲洲仔濕地的咾咕石牆記載著歷史的滄桑,是導覽的景點之一。(Lisin Icyang攝影)

▲由於濕盟復育有成,曾經消失的水雉又回到左營。(Lisin Icyang攝影)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Lisin Icyang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相關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