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雲嘉南分署104年度社會企業「社區巡迴講座」(3/31~4/14)
雲林縣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2015/03/31 至 2015/04/14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規劃社會企業社區巡迴講座五場次分別以「勇於行動開創新視界」、「友善環境食在幸福」、「小鎮新生命 繽紛新活力」、「青春不慢 社企相伴」及「社會企業X有愛無礙職場創新模式」五大主題,於3-4月完成辦理,圓滿落幕。
活動時間:2015.03.31-2015.04-14
活動地點:雲林、嘉義、台南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規劃社會企業社區巡迴講座五場次分別以「勇於行動開創新視界」、「友善環境食在幸福」、「小鎮新生命 繽紛新活力」、「青春不慢 社企相伴」及「社會企業X有愛無礙職場創新模式」五大主題,於3-4月完成辦理,圓滿落幕。
依據聯合報民意調查發現,台灣雖然只有僅一成九民眾聽過「社會企業」,但有七成八認同社企兼顧獲利並追求公益目標的經營理念,六成二願意多花一些錢支持社企產品。調查發現,國內民眾對「社會企業」的認識相當有限,平均每五位成年民眾只有一人聽過「社會企業」這個說法。故有別於往年,針對在學學生所舉辦的講座,今年度希望透過在地社區,使一般大眾有機會接觸社會企業及了解概念,並搭配社企案例、影片或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等推廣,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應,來加強國人對社會企業發展認同,形成議題討論社會氛圍,使「社會企業」的價值,可以更廣泛且深層地推廣至社會大眾。《行銷3.0》一書的概念認為任何企業的使命和消費者之間容易產生共鳴,可以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願景。但是如何傳遞價值讓一般大眾清楚瞭解且接受,就是一門很大的課題。
依據聯合報民意調查發現,台灣雖然只有僅一成九民眾聽過「社會企業」,但有七成八認同社企兼顧獲利並追求公益目標的經營理念,六成二願意多花一些錢支持社企產品。調查發現,國內民眾對「社會企業」的認識相當有限,平均每五位成年民眾只有一人聽過「社會企業」這個說法。故有別於往年,針對在學學生所舉辦的講座,今年度希望透過在地社區,使一般大眾有機會接觸社會企業及了解概念,並搭配社企案例、影片或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等推廣,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應,來加強國人對社會企業發展認同,形成議題討論社會氛圍,使「社會企業」的價值,可以更廣泛且深層地推廣至社會大眾。《行銷3.0》一書的概念認為任何企業的使命和消費者之間容易產生共鳴,可以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願景。但是如何傳遞價值讓一般大眾清楚瞭解且接受,就是一門很大的課題。
場次概述:
3月31日「勇於行動開創新視界」
講者:以立國際陳聖凱創辦人、棉樂悅事林念慈創辦人
「以立是一家透過國際志工產生改變的社會企業。」以立創辦人陳聖凱與大家分享他的創業理念。在創業初期受到許多質疑,被挑戰海外志工服務的模式是否能夠帶來獲利,其商業營運模式是什麼;在分享過程中提及:希望成為亞洲的品牌、在地社區社會企業化以及啟發參加者開始改變,這三大面向而努力。現階段的以立因為擁有堅強的信念和專業經理人加入核心團隊,讓公司得以持續成長發展。
棉樂悅事林念慈創辦人分享自己以「布衛生棉」為創業基礎,於尼泊爾藉由倡導女性製作、購買及使用布衛生棉這項產品,讓在地的農村婦女能夠從這個過程中有所覺醒與反思,並讓月事──這原本許多人羞於討論、甚至曾在尼泊爾當地被視為禁忌的話題,成為女性更正向看待、重視的人生課題。
另外,兩位分享者以自身經驗解決與會者的提問,多數與會者對於創辦資金來源以及政府現階段對於社會企業定義為何有興趣,以立創辦人陳聖凱提及創業資金除了自己本身外,還有若水國際協助下獲得第一筆創業資金150萬元,而棉樂悅事林念慈創辦人則是keep walking大賽第十屆得主。
4月2日「友善環境食在幸福」
講者:光原社會企業李志強創辦人、台灣和作農舍邱榮漢發起人
光原社會企業李志強創辦人說:光原社會企業的使命以部落永續發展為願景,透過有機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期待協助建立穩定的經濟支持,讓部落能夠逐步發展在地產業,吸引青年回流,讓原鄉部落美好的文化與智慧得以傳承。以「創業,是為自己的理想負責。」的理念,述明發展有機農業所面臨的現實面-通路、資金與技術,但經由不斷的努力,讓每一個參與者找到價值,並且勇敢面對挑戰,使夢想更接近一點。並以「 一切的努力,也許是為了建立一種信心,一種能夠真正做自己的信心。你會知道,我種下去的,和你吃下去的,對我們對大地母親、對孩子的未來,都是美善的」為結語,與大家共勉。
台灣和作農舍邱榮漢發起人以「重拾『土地與人』之間的連結」為開端,講述和作農社是集合一群對農業有興趣的人從事農業將其轉化為對農業有助益的「新農民」。以友善環境為基準來種植農作物,所面臨的挑戰與前一場光原社會企業面臨相同的困境-生產、通路,除了秉持有機種植外,更以教育(環境教育)、市集(餐桌計畫)、回收(廚餘資源化)、文化體驗以及食、衣、住、行四大區塊,來推廣此信念,透過不同樣態的連結與互助使在地農業往上提升,讓農民以種出好食材為傲。未來期待可透過資源的互用期待創造三面向:青年農民回鄉穩定務農、農場經營策略以及提升居民收益,達到友善大地、創造青年返鄉就業的價值。
在交流時間,大家對於有機農業銷售通路、有機種植是否賺錢以及種植的專有名詞等發問,在銷售通路上二位講者皆提及,台灣社會愈來愈重視「食」這一部份,尤其雲嘉南是農業主要生產縣市,應該思考並重新定位農特產品部份。
4月8日「小鎮新生命 繽紛新活力」
講者: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何培鈞負責人、優雅農夫藝術工廠黃鼎堯執行長
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於社會企業講座現場娓娓道出成立社會企業的辛苦過程,甫出社會只因一股對百年老宅的不捨與愛護,開起了「天空的院子」民宿,歷經資金週轉不順利、來客數不足等問題,憑著不認輸的精神不斷修正與改進,成功將民宿推展全球,連知名音樂家馬修連恩都曾為民宿製作專屬專輯,並獲得金曲獎榮耀,民宿亦於成立十年後,達到服務人數十萬人次,更進而成立社會企業「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在地住民辦理深度旅遊、修復社區老宅改造古街老店,並藉由青年創意引進資源共享,為小鎮找到重生的機會,不僅讓竹山小鎮成為台灣老鎮新生的最佳典範,亦吸引青年人願意返鄉就業,成功解決就業及人口老化等問題。
「Go to go!!」優雅農夫藝術工廠黃鼎堯執行長於分享中就開宗明義的說,「Go to go!!」簡潔有力的slogan,不僅代表「go土溝」歡迎邀請之意,執行長更以此期望大家有想法理念就以行動力認真去執行,他在社會企業講座中,以幽默的方式說明如何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接觸到台南鄉里土溝農村,將一個原本連自己村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土溝居民的落寞無光的農村,在團隊長時間共同生活的陪伴、轉換語言的說服、親力親為的實作之下,以社會企業為宗旨,引導老農開創新思維、引介青年返鄉深耕,並以「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為目標,打造台灣第一個開放空間的土溝農村美術館,不僅成功提升農民收益,並有效改善地區就業失衝及農業蕭條等問題。
另外,分享者現場也為場館的轉型表示看法,何培鈞老師就表示經營是長遠,要朝向永續發展思考,他並建議辦理分享會,開放場館問題讓更多人員參與,共同腦力激盪產出創意,與談人黃鼎堯老師亦贊同的表示,將資產開放與鄰近社區結合,藉由工作坊共同討論對空間的期待,以發展更多元生命。
4月10日「青春不慢 社企相伴」
講者:CareBest家倍安楊荏傑執行長、ihealth王照允執行長
「一個自給自足,薪資與職涯都能充分成長的組織,其營利模式本身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把做好事跟賺錢結合在一起。」這是CareBest家倍安楊荏傑執行長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
「你擔心你的爸媽嗎?你覺得自己有能力照顧他們嗎?」這二句話簡單道出了家倍安社會企業想做的事。2010年成立的家倍安有一個很明確的社會核心使命-「協助全台灣的照顧者,解決他們遇到的所有照顧疑問。」因為當照顧者的問題得到解決,被照顧者自然能得到更妥善的照顧。在分享的過程中分別就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照顧從業人員以及照顧業者來敘述台灣的照顧產業發展,並明確指出台灣不久的將來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其趨勢將帶動「照顧產業」發展。並且以日本介護保險、歐美的長照服務為例,說明台灣品質需提升,例如,「照顧管家服務計畫」便針對家庭照顧者提供到家諮詢的一站式服務;針對照顧服務員則設計免費的教育訓練課程,增進其專業知能,並建立認證制度;「居家管理系統」是針對機構業者,省去其重複性行政作業的時間,讓每位照顧者都能將最大的心力投入到照顧工作本身,更專注於服務品質的提昇!這才是家倍安社會企業所期望的最終目標。
iHealth王照允創辦人因有感於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其所帶來政策和經濟的挑戰,可能帶來一些社會問題,例如:醫療費不足、長照人員不足、醫院人滿為患等。並且對於偏鄉的老人或是許多慢性病患者至醫院排隊領藥的不便,而決心創業。以推動健康照護及資訊平等、創造藥師專業發揮舞台、協助政府推動醫療、長照衛生福利政策為創業三大初衷。而執行長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為:賺錢是原則而非目的,換句話說是以非賺錢為目的,以賺錢思維來達到目的;應先利益他人,進而利益自己,必須利益他人與自己。
在與會者踴躍提問下,分享者和所有與會者對談以自身經驗解決疑問,並提問因台灣將面臨超高齡社會,二位社企家也回應未來照顧產業重要性,照顧人才將是一門生意,也提供照顧服務員的考取、教育訓練等相關資訊。
4月14日「社會企業X有愛無礙職場創新模式」
講者:大誌雜誌李取中總編輯、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許佑夫副總經理
The Big Issue(TBI)雜誌是英國領先的社會企業,自1991年由John Bird成立至今已達20年,持續提供無家可歸者和短期安置的人們有機會獲得穩定的收入。大智文創於2009年底向英國取得The Big Issue Taiwan授權,2010年4月1日正式創刊,李取中總編輯說:這本在英國發行已有二十年的刊物,能同樣成功的以社會企業的模式在台灣推行;更期望以「為愚人講述故事,為街友提供釣竿」來辦理此本雜誌,讓所有有意願工作的街友或社會弱勢的人們,能夠得到一個自營生計的機會,讓他們能夠藉由雜誌的販售,重建個人的信心與尊嚴,進而重新取回生活的主導權。未來最大的目標在於將這個具指標性的社會企業雜誌在台灣打好根碁,將商業模式與社會參與的聯繫建立起穩固的架構,從而創造出一個利於未來長久經營的社會企業環境。
多扶接送成立於2009年,因有感於政府復康巴士(可以接送輪椅乘客的巴士名稱)的不便之處,創立了臺灣第一家民營的復康巴士,以「無障礙環境的全面連結」做為服務宗旨,讓老年人與行動不便者能真正使用到受尊重與貼心的交通與無障礙服務,讓行動不便者能夠自主掌握「行的需求」。多扶創辦人之一許佑夫副總經理在與大家分享的過程中提及:「只以健康人為中心的社會,絕不是個健康的社會。」、「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並且舉例加拿大「滿地」都是坐輪椅的人,來告訴大家國外無障礙環境的完備性,並提出「無障礙旅遊」不只是外出看風景,而是累績生活經驗,甚至是一種家屬的喘息服務。在經過這些年的經營下來,多扶於2014年獲選為財政部櫃買中心輔導之首波創櫃版企業,並且也矢志將臺灣打造為亞洲無障礙旅遊的最佳典範。
另外,二位分享者就有與會者提問,對於遊民本身問題是如何解決以及多扶現階段以北部縣市為主,是否有可能至南部,也有詢問到貸款問題等多樣化的社會企業創業問題。
最後,李取中總編輯以辛波絲卡詩選:「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為結語與現場與會者分享,表示人生在做很多事情,外界有很想法、聲音,但相信自己所估的事情,堅持下去。多扶許佑夫副總經理亦贊同此點,表示多扶一路走來,莫忘初衷,是他們所堅持的地方。
影音紀實:
講者:以立國際陳聖凱創辦人、棉樂悅事林念慈創辦人
「以立是一家透過國際志工產生改變的社會企業。」以立創辦人陳聖凱與大家分享他的創業理念。在創業初期受到許多質疑,被挑戰海外志工服務的模式是否能夠帶來獲利,其商業營運模式是什麼;在分享過程中提及:希望成為亞洲的品牌、在地社區社會企業化以及啟發參加者開始改變,這三大面向而努力。現階段的以立因為擁有堅強的信念和專業經理人加入核心團隊,讓公司得以持續成長發展。
棉樂悅事林念慈創辦人分享自己以「布衛生棉」為創業基礎,於尼泊爾藉由倡導女性製作、購買及使用布衛生棉這項產品,讓在地的農村婦女能夠從這個過程中有所覺醒與反思,並讓月事──這原本許多人羞於討論、甚至曾在尼泊爾當地被視為禁忌的話題,成為女性更正向看待、重視的人生課題。
另外,兩位分享者以自身經驗解決與會者的提問,多數與會者對於創辦資金來源以及政府現階段對於社會企業定義為何有興趣,以立創辦人陳聖凱提及創業資金除了自己本身外,還有若水國際協助下獲得第一筆創業資金150萬元,而棉樂悅事林念慈創辦人則是keep walking大賽第十屆得主。
雲嘉南分署劉邦棟副分署長致詞 | 專題演講陳聖凱創辦人說明創業理念 |
4月2日「友善環境食在幸福」
講者:光原社會企業李志強創辦人、台灣和作農舍邱榮漢發起人
光原社會企業李志強創辦人說:光原社會企業的使命以部落永續發展為願景,透過有機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期待協助建立穩定的經濟支持,讓部落能夠逐步發展在地產業,吸引青年回流,讓原鄉部落美好的文化與智慧得以傳承。以「創業,是為自己的理想負責。」的理念,述明發展有機農業所面臨的現實面-通路、資金與技術,但經由不斷的努力,讓每一個參與者找到價值,並且勇敢面對挑戰,使夢想更接近一點。並以「 一切的努力,也許是為了建立一種信心,一種能夠真正做自己的信心。你會知道,我種下去的,和你吃下去的,對我們對大地母親、對孩子的未來,都是美善的」為結語,與大家共勉。
台灣和作農舍邱榮漢發起人以「重拾『土地與人』之間的連結」為開端,講述和作農社是集合一群對農業有興趣的人從事農業將其轉化為對農業有助益的「新農民」。以友善環境為基準來種植農作物,所面臨的挑戰與前一場光原社會企業面臨相同的困境-生產、通路,除了秉持有機種植外,更以教育(環境教育)、市集(餐桌計畫)、回收(廚餘資源化)、文化體驗以及食、衣、住、行四大區塊,來推廣此信念,透過不同樣態的連結與互助使在地農業往上提升,讓農民以種出好食材為傲。未來期待可透過資源的互用期待創造三面向:青年農民回鄉穩定務農、農場經營策略以及提升居民收益,達到友善大地、創造青年返鄉就業的價值。
在交流時間,大家對於有機農業銷售通路、有機種植是否賺錢以及種植的專有名詞等發問,在銷售通路上二位講者皆提及,台灣社會愈來愈重視「食」這一部份,尤其雲嘉南是農業主要生產縣市,應該思考並重新定位農特產品部份。
專題演講光原社會企業李自強創辦人分享光原協助原住民種植有機心路歷程 | 社企面對面-與會者提問關於轉型有機種植的相關問題回答 |
4月8日「小鎮新生命 繽紛新活力」
講者: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何培鈞負責人、優雅農夫藝術工廠黃鼎堯執行長
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於社會企業講座現場娓娓道出成立社會企業的辛苦過程,甫出社會只因一股對百年老宅的不捨與愛護,開起了「天空的院子」民宿,歷經資金週轉不順利、來客數不足等問題,憑著不認輸的精神不斷修正與改進,成功將民宿推展全球,連知名音樂家馬修連恩都曾為民宿製作專屬專輯,並獲得金曲獎榮耀,民宿亦於成立十年後,達到服務人數十萬人次,更進而成立社會企業「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在地住民辦理深度旅遊、修復社區老宅改造古街老店,並藉由青年創意引進資源共享,為小鎮找到重生的機會,不僅讓竹山小鎮成為台灣老鎮新生的最佳典範,亦吸引青年人願意返鄉就業,成功解決就業及人口老化等問題。
「Go to go!!」優雅農夫藝術工廠黃鼎堯執行長於分享中就開宗明義的說,「Go to go!!」簡潔有力的slogan,不僅代表「go土溝」歡迎邀請之意,執行長更以此期望大家有想法理念就以行動力認真去執行,他在社會企業講座中,以幽默的方式說明如何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接觸到台南鄉里土溝農村,將一個原本連自己村民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土溝居民的落寞無光的農村,在團隊長時間共同生活的陪伴、轉換語言的說服、親力親為的實作之下,以社會企業為宗旨,引導老農開創新思維、引介青年返鄉深耕,並以「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為目標,打造台灣第一個開放空間的土溝農村美術館,不僅成功提升農民收益,並有效改善地區就業失衝及農業蕭條等問題。
另外,分享者現場也為場館的轉型表示看法,何培鈞老師就表示經營是長遠,要朝向永續發展思考,他並建議辦理分享會,開放場館問題讓更多人員參與,共同腦力激盪產出創意,與談人黃鼎堯老師亦贊同的表示,將資產開放與鄰近社區結合,藉由工作坊共同討論對空間的期待,以發展更多元生命。
小鎮文創天空院子何培鈞負責人分享創業歷程及如何將老宅重新賦予新生命 | 與會者用心聽講 |
4月10日「青春不慢 社企相伴」
講者:CareBest家倍安楊荏傑執行長、ihealth王照允執行長
「一個自給自足,薪資與職涯都能充分成長的組織,其營利模式本身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把做好事跟賺錢結合在一起。」這是CareBest家倍安楊荏傑執行長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
「你擔心你的爸媽嗎?你覺得自己有能力照顧他們嗎?」這二句話簡單道出了家倍安社會企業想做的事。2010年成立的家倍安有一個很明確的社會核心使命-「協助全台灣的照顧者,解決他們遇到的所有照顧疑問。」因為當照顧者的問題得到解決,被照顧者自然能得到更妥善的照顧。在分享的過程中分別就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照顧從業人員以及照顧業者來敘述台灣的照顧產業發展,並明確指出台灣不久的將來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其趨勢將帶動「照顧產業」發展。並且以日本介護保險、歐美的長照服務為例,說明台灣品質需提升,例如,「照顧管家服務計畫」便針對家庭照顧者提供到家諮詢的一站式服務;針對照顧服務員則設計免費的教育訓練課程,增進其專業知能,並建立認證制度;「居家管理系統」是針對機構業者,省去其重複性行政作業的時間,讓每位照顧者都能將最大的心力投入到照顧工作本身,更專注於服務品質的提昇!這才是家倍安社會企業所期望的最終目標。
iHealth王照允創辦人因有感於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其所帶來政策和經濟的挑戰,可能帶來一些社會問題,例如:醫療費不足、長照人員不足、醫院人滿為患等。並且對於偏鄉的老人或是許多慢性病患者至醫院排隊領藥的不便,而決心創業。以推動健康照護及資訊平等、創造藥師專業發揮舞台、協助政府推動醫療、長照衛生福利政策為創業三大初衷。而執行長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為:賺錢是原則而非目的,換句話說是以非賺錢為目的,以賺錢思維來達到目的;應先利益他人,進而利益自己,必須利益他人與自己。
在與會者踴躍提問下,分享者和所有與會者對談以自身經驗解決疑問,並提問因台灣將面臨超高齡社會,二位社企家也回應未來照顧產業重要性,照顧人才將是一門生意,也提供照顧服務員的考取、教育訓練等相關資訊。
施貞仰分署長致詞 | 社企分享王照允執行長分享偏鄉、老人用藥領藥所面臨的困境及為何創業解決此問題 |
4月14日「社會企業X有愛無礙職場創新模式」
講者:大誌雜誌李取中總編輯、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許佑夫副總經理
The Big Issue(TBI)雜誌是英國領先的社會企業,自1991年由John Bird成立至今已達20年,持續提供無家可歸者和短期安置的人們有機會獲得穩定的收入。大智文創於2009年底向英國取得The Big Issue Taiwan授權,2010年4月1日正式創刊,李取中總編輯說:這本在英國發行已有二十年的刊物,能同樣成功的以社會企業的模式在台灣推行;更期望以「為愚人講述故事,為街友提供釣竿」來辦理此本雜誌,讓所有有意願工作的街友或社會弱勢的人們,能夠得到一個自營生計的機會,讓他們能夠藉由雜誌的販售,重建個人的信心與尊嚴,進而重新取回生活的主導權。未來最大的目標在於將這個具指標性的社會企業雜誌在台灣打好根碁,將商業模式與社會參與的聯繫建立起穩固的架構,從而創造出一個利於未來長久經營的社會企業環境。
多扶接送成立於2009年,因有感於政府復康巴士(可以接送輪椅乘客的巴士名稱)的不便之處,創立了臺灣第一家民營的復康巴士,以「無障礙環境的全面連結」做為服務宗旨,讓老年人與行動不便者能真正使用到受尊重與貼心的交通與無障礙服務,讓行動不便者能夠自主掌握「行的需求」。多扶創辦人之一許佑夫副總經理在與大家分享的過程中提及:「只以健康人為中心的社會,絕不是個健康的社會。」、「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並且舉例加拿大「滿地」都是坐輪椅的人,來告訴大家國外無障礙環境的完備性,並提出「無障礙旅遊」不只是外出看風景,而是累績生活經驗,甚至是一種家屬的喘息服務。在經過這些年的經營下來,多扶於2014年獲選為財政部櫃買中心輔導之首波創櫃版企業,並且也矢志將臺灣打造為亞洲無障礙旅遊的最佳典範。
另外,二位分享者就有與會者提問,對於遊民本身問題是如何解決以及多扶現階段以北部縣市為主,是否有可能至南部,也有詢問到貸款問題等多樣化的社會企業創業問題。
最後,李取中總編輯以辛波絲卡詩選:「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為結語與現場與會者分享,表示人生在做很多事情,外界有很想法、聲音,但相信自己所估的事情,堅持下去。多扶許佑夫副總經理亦贊同此點,表示多扶一路走來,莫忘初衷,是他們所堅持的地方。
社企面對面-與會者對於多扶、大誌關於創業提問 | 與會者認真聽講。 |
影音紀實:
指導單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主辦單位: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