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及促進永續農業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福祉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實現性別平等,提高所有婦女及女童的權力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永續管理
確保所有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及可持續的現代能源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立可抵抗災害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推動創新
減少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保育及以可持續方式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保護、恢復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森林管理,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負責且包容的制度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地方創生的「康莊」大道:北台灣最大有機農業聚落

十多年前,在桃園大溪區南半部、靠近石門水庫附近,沿著康莊路的義和里範圍,原有大片休耕地。直到一位退休教師連結一群在地農友,將這片荒地翻轉變成一片綠意和一排排溫室,形成廣達20公頃的北台灣有機農業密度最高的地區,並透過生產合作社模式,把農產品賣出去,把遊客吸進來。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保護、恢復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森林管理,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從地方創生到技術輸出 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的雙軌轉型

在台南市官田區大崎村,有一處充滿藝術與創意氛圍的聚落空間——「大崎村落創藝基地」。這個基地原本是村內的閒置空間,透過林建叡所帶領的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進行長達14年的在地深耕與轉型,結合藝術、設計與教育,逐漸形成了具備社會設計、商業經營與地方振興三重使命的社會創新案例。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用企業思維 為弱勢兒少培養一技之長

以輔助教材起家的方嘉綺投身教育領域超過40年,深知廣泛引進民間企業與志工力量,激發偏鄉學童潛能,進而為他們創造更多可能性的重要性。財團法人熱愛生命文教基金會以行動教育孩童「自助人助」的道理,帶領他們踏上終結貧窮,邁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將公益送餐延伸為社區福利服務網絡

屏東縣是2009年莫拉克颱風引爆水患的重災區,隔年成立社團法人屏東縣社會福利聯盟,以集結地方仕紳、慈善團體與社區組織,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15年來推動社會福利系統性、永續性發展,成為食品安全社會企業典範。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及促進永續農業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福祉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善用SOP 培訓弱勢婦女變組織核心人才

長年在花蓮地區照顧弱勢兒童、少女與婦女的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附設花蓮縣私立善牧中心,持續與時俱進,在弱勢婦女可以適應職場環境的前提下,提供職能輔導,並導入企業管理政策和人力資源制度,把救助志業擴大成多元營收來源的永續業務。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負責且包容的制度
實現性別平等,提高所有婦女及女童的權力

高雄新港青年軍 以「鑽石水」共創石斑魚復興之路

高雄永安新港社區合作社創新採用中油的冷排水,成為地方石斑魚養殖的關鍵資源,開創出新的循環經濟模式,更以此發展出「產地即品牌」的產業特色,成為社區產業經濟永續發展的基礎。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