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一群返鄉青年 打造弱勢孩子的學習樂園
《無米樂》、《總鋪師》、《俗女養成記》,這三部熱門一時的影劇,有什麼共同點?它們都以台南市後壁區為場景。世代衝突與傳承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後壁人努力與樂天的特質。如果還要再拍一個後壁的故事,該來看看這群年輕人。
故事要從一個叫黃雅聖的年輕人說起。大學在台北讀資訊工程,大可進入科技業,幾年內賺進百萬年薪,他卻選擇回到家鄉工作。因為偶爾到國小代課,看到孩子學習狀態的落差,就把家裡客廳讓給孩子寫功課兼免費家教,沒想到孩子越聚越多,同時集結了一票台南青年當義工,黃雅聖做起長期的打算,撰寫計畫幫社區爭取補助,讓孩子能擁有更多資源,好好學習。
媽媽一句話 挺他不放棄
但當規模漸成熟,甚至可以賺到收益,他的滿腔熱血卻被地方有心人扭曲,讓他心灰意冷。但媽媽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對他說:「如果媽媽當年能遇到像你這種老師,該有多好!」因著這句話,他決定堅持下去。於是他們離開傷心地,重起爐灶。2017年11月,黃雅聖(現任理事長)、黃堃恒和王碧輝(兩位皆副理事長)3人,共同成立了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開辦「璞育塾」。
讓黃雅聖放不下的原因,還跟一個孩子有關。小柏在課輔班的協助下,成績從吊車尾到考上理想的高中,卻遭逢父親重病,欠下百萬醫療債務。經濟斷炊,學費哪來?眼前只能靠和親戚分租的土地來務農,但只有阿嬤和小柏兩人可下田。為了提高稻米的品質和價格,這群年輕人撩落去,租了兩甲地,結合成功大學生科中心的USR計畫,學習自然農法,還調配出益生菌種當肥料,更一手包辦後續的包裝、行銷,推出的「璞育米」,還獲選2018年「臺灣農村好物獎」甚至上架到台北信義誠品。現在,小柏已經高中畢業,跟著父親在卡車行當司機,得空仍務農,家中債務已幾乎清償完畢。小柏的下一個目標,是學習運輸管理,讓自己往更高的目標發展。
3個大男孩,從工程師變老師,又變成農夫兼行銷,這是他們不曾想過的生涯道路。
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大學社會責任 |
陪孩子走彎彎曲曲的路
首先,課輔班穩定經營。來自後壁國小的經濟弱勢孩子約18人,放學後都能在課輔班做完功課﹅吃晚餐。但幫孩子考好試並不是璞育塾的目的,而是以食農教育和品德教育為重,隨時在態度和觀念上教導孩子。例如食農教育方面,讓孩子體驗種稻﹅學除草﹅整理花園﹅認識無毒食安,更教他們欣賞及珍惜大自然的花草樹木﹅也學習垃圾分類及環保,並用自己的勞動來交換他想要的獎品。也有缺乏照顧的邊緣孩子被送到這裡,老師們都盡力把家庭失能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陪著他們找到學習的意義和未來的方向。
累積多年對弱勢孩子的輔導,黃雅聖深有領會:「教育不是直線,有時就要陪小孩走彎彎曲曲的路,他只是比較慢而已!」
再來,為了賣農產品籌措經費,他們開始到市集擺攤,甚至做起市集活動主辦人,因為與公益結合,逐漸擴展了品牌知名度。協會目前與7家小農合作代銷農產品,卻不壟斷,消費者想直接跟小農購買,也都開放和歡迎,只要能幫到小農都好。小農也會主動回饋,例如蛋荒時期供應雞蛋給協會販售,還幫孩子加菜!
擁有下田種稻的經驗,也讓協會發展出食農教育遊程,還開辦營隊,帶大朋友小朋友親近土地,也帶來不少收入,並創造地方就業機會。
「我們種下的是未來,」這句話反映了璞育成立的初心,「不只是種下農產品,而是地方教育的新可能,也給予這片土地不一樣的未來。」黃雅聖說。
為公益結合 團隊才走得遠
協會近10年服務超過200位孩子,孩子變乖了,問題行為減少了,影響力已被社會看見。因此,鴻海教育基金會找上璞育協會執行「星光計畫」,共同協助全台18個社區建立課輔據點,並推廣璞育的永續運作模式,像基隆的社造協會﹅彰化的大村還有高雄的林園等,都正在扶持營運中。但選對人來做很重要,黃雅聖透露,他會先看負責人的心態,是否願意做課輔﹅關心地方﹅願意去找資源,再來看他找資源的方法能不能永續,最後要看團隊的組織能力。
顯然,如今璞育的影響力不只在孩子身上﹅不只在社區,而是在全台灣。
協會成立至今5年多,3個創辦人都還緊密合作,也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吸引後壁和鄰近的在地青年陸續加入團隊。團隊不散的秘訣是什麼?「出發點很重要,大家單純以做公益的心來做,讓大家都能發揮所長,就沒什麼好吵的;如果是為利而合,就會為利而分。」他語重心長的說。
以農產收益做為公益的基石
目前民間單位的公益委託案占協會總收入的7成,公部門補助占1成。但要做的事還很多,團隊要先照顧好,才能一起走向未來。協會優先讓成員有穩定收入,3位創辦人則為了養家活口,要靠兼課或兼其他工作來養活自己家庭。
黃雅聖相當感謝勞動部的培力計畫,因為政府願意理解並認同協會的營運模式,他認為,這種跨領域發展方式,是台灣現今社會問題下可能的最佳解方,「我們培養青年依照其專長成為課輔老師或農產銷售員,結合社會公益作為行銷的利基點,把農產收益變成永續公益的基石,讓青年一起參與和培養專業能力,這是一個職業也是志業。」他說。
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如今的所在地,是與後壁國小合作翻修完成的一棟日治時期木造建築,反映他們重視傳承﹅扎根在地的精神,並以公益和教育的手段,打造永續社會。
台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臉書官網
<返鄉青年面孔> 實現職業夢想 找到成就感 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目前參與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進用5位在地青年,專案經理楊棋安是其一。 |
▲協會創設的璞育塾文創園區,以後壁國小一棟日治建築為基地。圖中為兩位創辦人,左為理事長黃雅聖,右為副理事長黃堃恒。(林穎成 攝)
▲「我們種下的是未來。」黃雅聖用這句話詮釋璞育的使命——不只是種下農產品,而是地方教育的新可能,也給予這片土地不一樣的未來。(林穎成 攝)
▲璞育塾吸引一群年輕人返鄉就業,用熱情與執行力,成為後壁村最有活力的人文風景。(林穎成 攝)
▲璞育塾的年輕團隊,捨棄都市浮華物欲,為家鄉弱勢孩童揮汗付出。(林穎成 攝)
▲「璞育米」獲選2018年「臺灣農村好物」,從種稻到行銷,璞育團隊全程參與和主導。(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提供)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