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德和社區發展協會 把廢材變社區招財樹
外來樹種銀合歡是恆春半島的生態殺手,因生長傳播快速、適應力強,大量入侵裸露地,有銀合歡生長的區域,他種植物就難以生存,從枋山沿著海岸已然形成「銀合歡廊道」。
銀合歡煮銀合歡,體現循環經濟
恆春鎮德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宗熏,18年前在台北當裝潢師傅時遇到瓶頸,因而返回故鄉恆春。利用自身專業在屏南社區大學教授木工課程,閒暇時則在社區信仰中心福興宮當義工。一次在搭建廟宇前歡迎門(牌樓)時,意外發現銀合歡竟適合做為輔助資材。於是,他用大鍋爐烹煮銀合歡以消毒防腐,柴火也使用銀合歡枝條,「以銀合歡煮銀合歡」展現了循環經濟的理念,將廢材變為良木,製成木工家具和文創商品,翻轉其價值。
「這樹表面看起來不起眼,但剖開後紋路非常特殊,因為受到落山風吹拂影響,產生咖啡色的樹節紋路,摸起來也有類似柚木的質感。」楊宗熏摸著處理過的板材說。他靈機一動,認為如果能夠善加利用,銀合歡也許能成為社區產業。
變身裝置藝術,遠赴丹麥參展
銀合歡樹徑不大、 樹幹也不直,不利於製作大型家具。楊宗熏嘗試將樹枝做成裝置藝術,以層層疊疊的「蓑衣蟲(即節肢動物蚰蜒)建築法」,陸續在鵝鑾鼻公園、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等地,利用移除的銀合歡樹造景,逐漸嶄露頭角。2019年在屏東舉辦的台灣燈會上,楊宗熏的作品⟪恆春風巢⟫大放異彩,甚至遠赴丹麥參展。
現實面而言,社區還是需要具有產值的產業。經過實驗,楊宗熏發現銀合歡的細枝條適合發展成文創商品。有了想法,還需要有人力來實現。當時社區缺乏木工人才,更不用說木工製造的機具和場所了。於是,楊宗熏無償提供自己的「木洛山風手作工坊」供社區使用,熱心公益的他希望推動社區發展,並向勞動部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為社區中高齡失業人士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社區發展。
從2011年開始,協會執行為期3年的經濟型文化觀光產業發展計畫,每年挹注4到6位人力,2024年開始執行相對補助計畫,增添3位人力,協會發展日益成熟。相關計畫主要以移除社區內包含夕陽古道及文化導覽路線的銀合歡,並將其製作成家具、樂器、溜溜球、餐盤、獎牌等文創商品。
創造中高齡就業,有成就也有挑戰
30歲剛回到社區時,在地耆老對於社區營造的概念並不熟悉,「還好自己有木工本業,不然,老人家都覺得我騙他們。」楊宗熏回憶道,直到做出一點成績,鄉親們才相信協會能為在地人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利用中高齡就業人口,移除害樹和煮材消毒,這些工作與他們平日所做的事情相似,做起來也駕輕就熟。
除了增加就業機會,楊宗熏口中的成績,還包括協會以銀合歡改造社區辦公室旁的過火公園,榮獲 2018年建築園冶獎社區文化營造類獎項,獲得時任總統蔡文英接見,成為當地居民的驕傲。如今,動員鄉親們變得更加容易,很快就能達成共識。
社區人口的老化讓團隊員工以中高齡居多,楊宗熏表示,無法勉強他們有高產值,即使有訂單也做不來。例如,標準版的板凳,供不應求,迫使協會關閉網路商城。為解決這個問題,他的權宜之計是調派社大木工班學生支援,但這只能解決燃眉之急。楊宗熏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吸引年輕人進到協會工作,畢竟會務、業務工作,還是必須使用電腦,故理想上還是從社大木工班學生著手。目前協會專案經理和導覽人員就是他在社大的學生。
楊宗熏說,「感謝『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協助德和社區憑空創造出一個銀合歡產業,如果沒有勞動部人力的協助,就算是私人企業也很難做到。」如今,協會由銀合歡產業發展到社區觀光,在槺林後山夕陽古道修復之後,更確立了協會觀光產業的發展。未來,他計畫逐步以地方工藝來設立產業研發中心,用以提升青年就業人口,進而發展恆春的觀光木工村。
屏東縣恆春鎮德和社區發展協會-臉書官網
部落青年返鄉 蔣逸威從實作中學習
今年33歲的蔣逸威是來自滿州鄉八瑤部落的排灣族,他因在屏南社大上楊宗熏的木工課,得知協會需要新血,為了能學習更多技能而加入,主要負責產品的備料和製作,以及遊程導覽。蔣逸威具有屏東縣落山風風景特定區解說導覽員的資格,因此,協會的導覽工作他做起來都得心應手。
目前,他正在準備勞動部的BCM創業競賽,以銀合歡木製家具和遊程導覽代表德和社區參賽,也將是他另一個「做中學」的寶貴體驗。(林穎成 攝影)
▲圖1:銀合歡是生態殺手,楊宗熏(右二)把它們變成木工家具和文創商品,翻轉社區經濟,一舉兩得。
▲圖 2:楊宗熏不只親力親為,還提供木工製造的機具和場所。(林穎成 攝影)
▲圖3:楊宗熏表示,有了勞動部的計畫挹注人力,協會發展更加穩定。(林穎成 攝影)
▲圖4:槺林後山夕陽古道修復後,觀光旅遊產業就是德和社區發展的新亮點。(德和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