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不一樣的實習課──碩士生走進農村做社造
撰文/陳婉箐 攝影/嚴偉達婷
土溝村,位於臺南北側後壁區的最北角,本來是一個易被遺忘的尋常農村,近幾年卻成了旅遊新亮點。幾個熱血年輕人運用專長,把土溝變成一座沒有圍牆的美術館,里長家改造成鄉親客廳,豬圈蛻變為文化學堂,戶外有石雕馬賽克磚裝飾座椅、鐵製蜻蜓圖騰,以及就地取材的藝術造景。這個美麗的轉變,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扮演關鍵的角色。
南藝大建藝所於2004年成立全國唯一的社區營造組,後更名「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簡稱城實組),每年招收4至5名研究生,學生專長多元,有建築、景觀、生態環境、多媒體、美術科系,甚至還有文學系。以培養從事社區營造的人才為目標,採取「做中學」模式,深入農村社區與中小學校園,帶動居民關心公共議題。
要有勇氣跳出舒適圈,抱持「歷事練心」的態度,碰到任何事都是鍛練心志的機會。
做中學 培養社區運動者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旭正為城實組指導教授,他說明這套課程主要在訓練學生,成為願與人溝通、並能帶動社區民眾熱情的「社區運動者」。他強調,「訓練重點是在真實場域學習,學生必須進入社區,與居民共同思考社區問題,並尋求改變之道。」
土溝村是城實組的第一個實習場域,起因於村內中生代面對農業式微、年輕人外流的危機,於2002年成立「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簡稱「土溝協會」)。曾旭正認為居民自發性是社區營造的核心,便與土溝協會合作,從第一屆的一名學生做起,一屆接著一屆,越來越多人參與。
學生以水牛公園為起點,逐步延伸至村中主要道路兩側空間,慢慢帶進藝術元素,累積獨特的農村藝術能量,讓土溝村重拾生氣,居民光榮感提振,敢大說出「我是土溝人」。2009年土溝榮獲文建會舉辦第二屆公共藝術獎之「最佳民眾參與獎」,成為臺灣的社造楷模。
長期在村裡活動,南藝大學生對地方產生感情,有五名畢業生甚至選擇落腳土溝開設工作室,其中,優雅農夫藝術部落旗下有藝術工廠、田園野趣及音樂工廠。這群碩士成為土溝「新住民」後,自2012年起舉辦「農村美術館」大型展覽,打破空間界限,把整個村子變成美術館,一改民眾對農村的想像。舉辦六屆以來,已建立起全國知名度,吸引外地遊客造訪。
點火苗 串連跨領域人脈
曾旭正指出,土溝社造的特色是「堅持徹底的集體決策、充分的參與」。雖然農村有很多工具,但需有人去「點火」,才能動員全村參與,這也是社造最大的挑戰。早期學生狀況很多,不適應農村生活,某些想法也未獲村民認同,挫折感很大,曾旭正還必須客串「張老師」,輔導學生跨過門檻。
除了實作課程,城實組的理論課程主要為從事社造應具備的知識,例如,社區營造理念、公共空間美學、城鄉空間觀察、社會文化分析等,引導學生廣泛認識社造,並建立從事社造應有的態度。
曾旭正說,南藝大還有一項特色,鼓勵學生選修其他系所課程,進而認識不同專長的學生,廣結跨領域人脈資源。像有位應用音樂系畢業生,到土溝村開工作室創作音樂,某年農村美術館的開幕晚宴,就是透過她的人脈,邀請到多個音樂團體表演。
「進到農村,很難用科系去劃分可以做什麼,重要的是要能和居民溝通,了解真正的需求。」曾旭正笑言,城實組畢業生最適合去當「董事長特別助理」,因為接獲任務後,就要想辦法協調各方資源,共同解決問題。
發酵中 新社造遍地開花
土溝經驗給了學生很多信心,嶄新的社造形態擴散到其他社區。像有學生在善化國小執行公共藝術,與資源班教師合作,藉藝術操作引導有學習障礙的學童成長,並說服校方留下工地組合屋,改造為藝術學習基地,名為「沒有角學堂」。還有學生回高雄田寮耕耘自己的家鄉,另有人與吳音寧(現台北農產公司總經理)合作經營彰化溪州的成功旅社,銷售地方農特產品及書籍。
南藝大近年的社造重點,則是鄰近的大崎村,學生從空間的綠美化,到鼓勵居民使用無毒栽種法,種出橙實柳丁並協助銷售,讓越來越多人投入社造,對環境的認同感提升,於2013年獲得「魅色臺灣—環境改造行動」首獎。
曾旭正強調,「社區是社會的縮影,呈現各類需求,大學專業就是從真實需求找出來的,任何系所都有可發揮之處。」像有學生與主婦聯盟合作,行銷臺南後壁仕安社區的有機米,就需要經濟、企管人才貢獻專長;又如農村老年人口多,但就醫不便,社工或健康照護系的學生就能盡分心力,假設社區要成立文史工作室,絕對需要歷史、文學系人才。
自發性 願投入就能改變
「社區營造最核心的部分,終究要能激發在地人的自發性。」曾旭正認為,如果社區沒有危機感與願景想像,也沒能集結居民向心力,就不必勉強。政府的任務是協助有意願的社區進行空間營造或產業提升,他稱之為「社區協力政策」,提供經費與相關資源,開放社區申請,在不同社造階段給予相對的補助,毋須揠苗助長。
對於有心投入社造的人,曾旭正勉勵要有勇氣跳出舒適圈,真誠與人溝通。他常鼓勵學生要「歷事練心」,碰到任何事都是鍛練心志的機會,抱著學習心態,就不會有無謂的擔憂,遇到困難時也會有勇氣克服。
教育部今(2017)年推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預計5年投注600億元,引導各大學對區域產業、教育、生態保育、長期照護、社區文化或城鄉等議題投入教研能量,不僅學生能有所成長,大學也能發揮社會責任。「100顆種子撒下去,有10個開花結果就值得。」曾旭正期待這項計畫能激發更多人投入社造,只要年輕學子願意進農村,就會有所改變。
曾旭正小檔案
現職: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東海大學建築碩士、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經歷: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兼任所長、臺南市政府副市長、臺南縣政府副縣長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