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吉籟獵人學校,找回人與自然共生息的脈動 ─ 傳承原住民生活技能,推廣環境倫理教育
專訪花蓮縣生態文化休閒創意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吉籟獵人學校團隊) 總幹事陳繪惠
撰文/李珮綺 攝影/吳東峻
一場山難,讓一個在離鄉在外的阿美族青年,決定帶著妻子回到部落裡打拚。因為他發現,老獵人們的山林智慧與生活技能如此珍貴,但擅長戶外活動的自己竟什麼都不會,尤其當部落逐漸凋零,他的憂心更加濃烈……
花蓮的台11線24公里處,有一座寧靜的村落,阿美族人叫它「Ciwidiyan」,意思是「很多水蛭的地方」,過去這裡因為水質純淨、沒有農藥危害,所以稻田裡水蛭叢生;17世紀時,荷蘭人發現了它,給它取了個「Sibilian」,也就是「美麗的村落」;直到台灣光復,才取其諧音叫它「水璉」。
水璉部落,座落在蔥鬱山林環繞下的河谷盆地,是阿美族最古老的四個部落之一。2008年,4個離鄉工作的阿美族青年回到這裡,成立了以阿美族語「Cidal」(太陽)為名的吉籟獵人學校,重新向部落耆老學習傳統生活技能,同時,也教育外地人如何與山林共處的自然倫理。
右陳居霖+左陳繪惠 (記者吳東峻攝)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讓獵人安心傳承技藝
原在花蓮海洋公園擔任動物訓練師的法拉.喜將(陳居霖),某天跟著妻子芭奈‧法老(陳繪惠)回到故鄉水璉部落,參與一場山難救援。擔任過義消,也參與民間救難組織多年的法拉,全副武裝的跟著老獵人們上山,但他卻發現獵人們的身上只帶了一把獵刀。「裝備不齊全怎麼救援?」法拉滿腹疑惑的跟上了山,卻大開眼界,「原來,只要一把獵刀,要什麼大自然都會給你!」
嘆為觀止的法拉,腦中立刻閃出一個念頭:「雖然自己也是阿美族人,但卻從不知道老人家們的智慧如此珍貴,如果再不傳承,這些寶物極有可能消失不見!」尤其當時偏鄉部落人口流失嚴重,留在部落裡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沒有年輕人,耆老們的智慧要傳承給誰?於是他號召另外兩位同在花蓮從事飯店、溯溪等觀光旅遊業的阿美族人,一起回到部落水璉從頭打拚。
然而,對當時尚無太多積蓄的法拉與芭奈來說,要創立一個肩負部落文化傳承的事業,設備、人事、場域建構等開銷,無疑是最直接的經營壓力。雖靠著親友們的相挺和義務幫忙,一點一滴攢取籌建學校的經費,但芭奈坦言:「要賺自己的生活所需很容易,但要成立學校還有一大段距離,那時,真有好幾次都想放棄⋯⋯」
此外,非水璉在地人、阿美族語也不太流利的法拉,每每滿腔熱血的在部落裡找尋資源,抑或向老人家們請益,卻總是碰了一鼻子灰,因為「利用部落經營自己利益」的質疑不斷出現,加上草創階段拮据的經濟,無法同時回饋部落與居民,也因此,兩夫妻決定成立花蓮縣生態文化休閒創意產業永續發展協會,並經朋友的介紹申請了勞動力發展署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這才解決處處碰壁又沒有人力支援的困境,「讓獵人教練們都有基本的生活收入,他們也才能安心的做文化傳承,」芭奈說。
教做陷阱的獵人 (記者吳東峻攝)
培力就業計畫,發揚原住民族人驕傲
就這樣,吉籟獵人學校在法拉、芭奈以及耆老們的努力之下,設計了許多獵人課程,從生火、採集、狩獵、捕撈、野炊等生活技能,到認識動植物的自然教育,還有阿美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飲食文化,甚至是山裡來水裡去的戶外體驗,吉籟獵人學校漸漸闖出了名氣,也讓隱身山林的水璉部落有機會被看見。居民也開始對法拉與芭奈所做的事感到認同,獵人們更從每一次的活動中找回驕傲與自信,「因為他們從沒想過,打獵這項對原住民來說如同呼吸般理所當然的生活技能,竟也可以發展成事業,還能發揚光大、傳承下去,」芭奈強調,尤其當地球被汙染、破壞得如此嚴重的今天,吉籟獵人學校最希望將原住民族群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環境倫理讓更多人知道,且進一步的身體力行。
2014年,吉籟獵人學校又再向勞動力發展署申請「培力就業計畫」,除定期進行內部人員訓練,養成種子教師,有效落實環境教育與族群文化的傳承,也會安排同仁參與外部培訓、諮詢輔導,或聘請專業講師前來授課。芭奈強調:「因為我們的活動多是動態體驗類型,活動場域包括了山林、海洋和溪流,為了確保學員們的安全,所以安排多位教練參加救護訓練與救援課程,也取得相關證照,」而法拉自己則取得環境教育人員資格認證,努力朝「推動生態體驗活動,落實環境教育於育樂」的協會宗旨邁進。
不過芭奈直言,協會現階段最需要加強的,就是經營管理與品牌行銷等知識,「因為這些對我們來說還很生疏,但協會發展至今已有一定規模,且人員也不斷增加,尤其品牌力就是王道的今天,如果不懂經營管理、不懂行銷,就算吉籟的概念再好,組織無法順暢運作、沒有合理獲利,甚至遊客不來,那還談什麼文化傳承呢?」事實上,你若加入吉籟獵人學校的粉絲頁,就會發現他們對於社群經營非常用心,訊息頻繁更新、還會與粉絲玩些互動小遊戲,而內容除了記錄每次遊客的開心到訪、部落每天的動態,也會分享觀察大自然的點點滴滴,彷彿自己跟著吉籟一起住進部落裡。
遊客行程體驗 (記者吳東峻攝)
經驗傳承,讓學校也是大家的學校
問芭奈吉籟獵人學校加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培力就業計畫」後,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她回答:「有許多其他部落組團來吉籟學習,無論是學習阿美族的古老文化,或是學習如何社區營造,這些對我們來說是更有意義的傳承,」的確,當科技進步飛快,傳統之美就容易被遺忘、被拋棄,若又缺乏在地經濟發展的利基,更遑論想把年輕人留在部落裡。吉籟獵人學校不僅能讓遊客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對同樣想為自己部落、社區盡份心力的人來說,也是分享寶貴經驗的啟蒙之鑰。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花蓮縣生態文化休閒創意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對社區再造、環境教育的努力,讓他們贏得2015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培力就業計畫」的發展社會企業績優單位總體表現優異獎,更獲得了2016年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優等的榮譽,這對協會來說是莫大的肯定,更證明這條路雖走得荊棘,但一切值得,「我們很感謝勞動力發展署讓我們通過計畫申請,提供許多救急資源,因為一開始我們很外行,計畫案寫得不如別人專業,真的很擔心失去能讓部落翻身的機會⋯⋯」芭奈特別強調。
吉籟獵人學校能有今日的成績,全靠法拉與芭奈的堅持,和水璉部落耆老、居民們的共同努力而來。然天妒英才,法拉卻於2017年因病早逝,留下許多未完成的志業。雖一度擔心問及吉籟獵人學校的未來規劃,會讓剛痛失另一半的芭奈更加感傷,但她卻語氣堅強的說:「環境教育不論過去或未來,一直是吉籟不變的努力目標,此外我們將規畫設立部落廚房,發揚阿美族最珍貴的野菜文化!」如同粉絲頁上悼念法拉的影片所欲表達的:「校長,請放心,Pangcah(阿美族自稱)文化的傳承,我們會一肩扛起,我們說好的!
(吉籟獵人學校提供)
法拉校長(右)與老獵人 (吉籟獵人學校提供)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