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談永續發展的趨勢目標與人才培育
當SDGs成為國際共通語言
隨著國際趨勢與國內政策推動,我國金管會規定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每年必須編制及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或「永續報告書」。Impact Hub Taipei共同創辦人陳昱築表示,這樣的規範有助於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永續發展以及公司透明治理。目前包括企業內部、外部顧問及第三方驗證單位都非常需要ESG專業人才,未來也期望透過教育深化影響,讓「永續發展」觀念向下扎根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SDGs─全球一致的永續發展目標
2000年聯合國世界領袖高峰會提出「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主要目的是對抗赤貧、拯救生命及改善生活環境。而2015年聯合國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 的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Goals),以及169項細項目標(Targets)及232項指標(Indicators),指引全球共同邁向永續。
陳昱築解釋,這兩個階段目標最大的不同在於:2000年的「千禧年發展目標」主要是從經濟富有國家的視角,去關注如何援助貧窮落後國家;而2015年的SDGs則是透過匯集不同國家政府、不同領域公民團體的意見而成,這些議題是不分貧富、更具有共通性及一致性的全球性目標。
陳昱築進一步說明,SDGs的17項目標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可以從「人」、「經濟」、「環境」與「社會」四大面向來理解:首先,全世界的社會問題根源就是貧窮,因此目標1至6依序為「終結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權」與「淨水及衛生」。
其次與經濟面向有關,目標7至10分別是:經濟繁榮需要「可負擔的潔凈能源」,以創造「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打造「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並在建設過程中「減少工作不平等」。
環境面向則為目標11至15,包括「永續城鄉」、「責任消費及生產」、「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及「保育陸域生態」。社會面向方面,目標16是協助建立「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為了達到前述目標,目標17主張「全球為夥伴關係」,應當共同完成。
當SDGs成為一種國際共通語言,無論是政府、企業或學校都必須開始學習,並運用這些概念或指標進行相互溝通。陳昱築說,雖然台灣還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仍應主動遵循相關的規範及指標,盡到我們身為國際社會一份子的責任,同時也期許未來我國的整體永續發展政策,能夠從過去側重環境面向更加全方位化。
疫情下的SDGs 展現台灣韌性
聯合國自2016年起,每年所公布的永續發展報告書,都會針對前一年全世界SDGs的發展進行檢討,並給予各國綜合評分。陳昱築表示,這兩年來因疫情關係,全球多數國家的SDGs評分都呈現停滯狀態。2021年前20名幾乎都是歐洲國家,前3名分別是芬蘭、丹麥及瑞典。以芬蘭來說,在「終結貧窮」、「優質教育」及「潔淨能源」等目標表現卓著,可作為其他國家的發展範本。
2020年Covid-19大爆發之後,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新增9,300萬人,幾乎抵銷過去幾年的推動成效,人們因為疫情無法出門與工作,致使貧窮及飢餓議題又浮出檯面;而全球超額死亡1,500萬人,許多國家醫療服務能量無法負荷,造成直接或間接死亡人數大增,健康福祉目標呈現倒退。
此外,疫情期間許多國家學校關閉或停課,約有1.47億人無法正常學習;童工、童婚情形惡化,女性遭受暴力人數增加,失業率也提高,優質學習及性別平權目標都受到莫大影響。陳昱築認為,已開發國家通常較具有韌性,包括經濟、社會及環境都有足夠因應的能力,但中度或低度開發國家遇到疫情,就會受到很大衝擊。
相較之下,台灣整體國民素質與公民社會運作成熟,包括醫療服務能量及快速應變政策,以及因電腦設備及基礎網路建設普及,得以「停課不停學」。陳昱築說,台灣社會有一個特性,遇到問題會有許多熱心的公民設法幫忙解決,例如台北NPO聚落(NPO Hub Taipei)有一個進駐的公民科技社群G0V,在疫情之初快速做出口罩地圖app,「跟日本比起來,台灣人有一種野性,認為政府做不到的,我做給你看,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這也是台灣受到疫情衝擊相對較輕的原因之一。」
SDGs代表商機 每個企業都有發展空間
蔡英文總統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宣布,將於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基礎上,積極部署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因此企業若以符合國際趨勢及國內法制規範思考永續經營,就必須審慎規劃並調整原料製程、商品服務及運輸銷售等,逐步達成淨零碳排。
由於金管會規定2024年資本額超過100億元新台幣的上市櫃公司必須在年報揭露「氣候變遷」等相關資訊,因此氣候變遷議題便成為近來國內企業中高階主管共同關注的焦點。未來數年內美國及歐盟即將實施「碳關稅」(CBAM),台灣出口的電子、鋼鐵、塑化等高碳排貨物將會面臨立即衝擊,這都將是相關產業迫切需要面對及因應的課題。
對此,陳昱築認為,除了多數企業關切的氣候變遷議題外,其實每個企業在SDGs都有發揮的空間,重要的是找到與企業核心能力相符的SDGs。隨著產業性質與公司特性的不同,對於SDGs並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但所有營利事業都必須共同遵守的會是「責任消費與生產」。以家樂福為例,其核心能力是通路,近年逐步推動「食物轉型計畫」,因此可從「責任消費與生產」,延伸到「保育海洋生態」及「保育陸域生態」等SDGs。再如企業若重視人力發展,包括對外人才招募、安排學生實習,或者如何協助員工職涯發展計畫等措施,即可在「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多加發揮。
「每一個SDGs的背後都代表著商機!」陳昱築舉例表示,像是「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包括離岸風電、太陽能與碳權交易等,都具備很大的發展空間。而根據2019及2020年「社會創新大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最關注的SDGs是「優質教育」、「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與「保育海洋生態」,這些都可視為社會趨勢及市場需求的領先指標,也意味著切入這些領域的社會企業或新創組織,在未來幾年有機會比較容易受到支持,或是獲得資源挹注。
培育永續人才 讓影響力發揮到最大
過去無論學界或業界,都缺乏永續發展相關的課程及訓練養成,因此當SDGs的國際潮流來襲時,讓相關人才需求十分急切。近年陸續有大學開設社會創新學程、社會企業學程及社會企業管理碩士班,而商管學院、社會系或社工系也有相關課程。
許多企業內部開始成立永續部門,並且新設永續長職位,對於永續發展的國際準則及內容認證相關知識都必須經由訓練養成,即使永續報告書是委由顧問公司進行編制,公司內也要有瞭解SDGs的對應部門及員工,協助橫向統整各部門資料並擔任資訊窗口,以共同完成編制申報工作。
然而,若想把永續議題向下扎根,則必須透過教育。根據陳昱築的觀察,108課綱十分重視素養及實作能力,已有教師透過跨域教學或共備課程導入SDGs,將有助於學生更認識SDGs,未來看到社會問題會嘗試思考解決方案,進而發展出更多跨域整合能力與視野,成為社會創新或永續發展的儲備人才。
陳昱築也提醒,若是喜歡接受挑戰、利用簡單資源創造無限可能的人,都很適合朝向這個領域發展,透過努力產生的正面社會價值會很有成就感。此外,未來社會問題勢必可以透過更多科技方法來解決,無論是運用新技術與工具來分析數據,或是因應市場需求調整產品服務內容,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應與時俱進,不斷強化實力與戰力,才能讓影響力發揮到最大。
陳昱築簡介
曾任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兼副召集人、社團法人B型企業協會副理事長、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也是「創意早晨講座」及「搞砸之夜」的共同主持人。陳昱築在台灣大學時雙主修日文及國際關係,喜歡思考並求新求變,期許能透過熱情來影響社會上更多的人事物。
聯合國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資訊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monitoring-and-progress-hlpf/


<
撰文:謝瑩潔 攝影:賴建宏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