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不做孤狼,用使命與理念來爭取支持
收集社會資源 烹煮一鍋「石頭湯」
回首這些年,我在觀察國際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發展之中,發現台灣的社會企業特別活力四射。因為台灣社會環境土壤非常肥沃,看到社會議題時,「雞婆」的人很多,頭腦又動得快,加上人脈系統容易串聯,使得微型創業與社會企業遍地開花,小花小草非常茂盛,相當令人欣喜。
社會企業 須建立經營管理能力
我們所推動的「社會企業」概念,是在看到社會問題後,出現創新的解決構想,社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ship)將這些構想付諸行動,此時就會成為一個企業。然而,其中的關鍵是,無論是NPO、新創組織或社會組織,想要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都得養活自己,因此一旦成為社會企業,便需要善用經營能力,讓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換言之,社會問題激發了社會創新,有人付諸行動稱為社會創業,創業後必須承擔社會企業的經營,最後產生社會績效,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我們鼓勵大家重視社會問題、提出行動構想,最後要面對自己的企業經營,尤其社會企業比一般企業更複雜些:首先,養活自己需要財務績效;其次,同時要達到社會目標,比一般企業多了一份責任。
所謂的「社會創新」,只是創業過程中某一個新構想,如果沒有實踐行動,就只是一個倡議組織,因此不能一直停留在「創新」階段,必須有所行動才能成為企業,而強化企業經營的能力,就是為社會企業「賦能」(empower)。
因此,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致力推廣社會企業的經營管理,包括策略、創新科技、產品設計、社會行銷、社會企業人力資源領導統御、微型財務及社會績效等課程,目的在於讓這些創新創業者能夠學習到全面性的經營管理,最終成為社會創新企業且透過適當的營運,發揮出社會績效。
將社會使命 轉換成商業價值
社會企業或社會創新組織,確實多承擔了一份理念或使命,但無需過於強調自己創業的艱辛,而是要透過自己所關心的社會事務,來爭取更多支持。許多社會創業者關懷的議題,像是流浪貓犬、荒廢土地或孤單老人,在本質上容易給予社會相對正面觀感,會讓有餘力的人願意提供協助,甚至如有商業交易機會,即使成本較高,也不至於論斤論兩、錙銖必較。
社會企業家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為社會議題的產品或服務,找到第三人來買單,將社會使命轉換成商業價值,而這個商業價值對於第三人可以具有意義,或能夠產生特別的生命經驗──這就是用商業支撐社會理念,而社會理念在商業行為中,又產生情感價值與社會理念價值。原本看起來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可能獲得社會的認同,當社會認同度越高,就會創造後續支持、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機會。
社會企業要作為一個企業組織來經營,有以下幾個重點:首先,要有清晰的創始理念,包括起心動念及構想,並透過倡議過程獲取他人支持,千萬不要孤軍作戰。在相關活動或座談中,有機會找到一些有年資、有人脈、有財力或資源的人,來提供閒置空間、舊有設備,或資金等社會資源。
其次,社會議題要在過程當中,設法找出衍生服務或商機,並且將其商業化、價格化,這就是「社會產品設計」,例如種植牛樟樹,可以製作紀念品、伴手禮、發展生態旅遊,甚至碳權交易等,讓社會議題變成商業。此外,也要學習做社會行銷、資源及微型財務管理,但初始理念及獲取支持,仍是最關鍵的重點。
收集社會資源 烹煮一鍋石頭湯
社會企業有一個特性是,有些比較雞婆的人會去關心腳邊的事情,台灣有這樣的人文特性與環境。此外我們的社會網絡、人脈系統非常綿密,例如我家養雞養豬,你有手藝,他有店舖,3個人就可以合作創一個微型餐飲業,這樣的社會背景很容易串聯起「石頭湯」的互補人脈,也是滋養社會企業的肥沃土壤。
對於未來想要投入社會創新或社會企業的朋友,有幾點提醒:第一,不要為了社會創業而創業。一定是先關心或憂心到自己所體會、所看到的社會問題,而非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問題去創業。只有走入社會角落,體驗過酸甜苦辣,才會知道從外面看與裡面看是不一樣的感受。
第二,如果有好的想法,必須對外倡議宣講,同時爭取支持,只要持之以恆,將能慢慢鍛鍊出更加堅實可行的想法。創業絕非是孤狼可以做的事,一定要在千錘百鍊的過程中,獲取人脈支持與認同贊助。
第三,社會創新或社會企業所需要的是「社會資源」(resources),而不是「資本」(capital)。許多社會企業一開始做的可能都是腳邊小事,千萬不要先做大事,我們的起始點或許就是別人的老舊房舍或設備,拼湊出來的可能都不用花大錢,所以要去收集的是社會資源,而非資本投資(capital invest)。
社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若能獲得政府支持是件好事,但也不要太過倚賴於政府。除了政府經費之外,必需要善用公部門或大型企業提供的資源及舞台,讓自己發光發亮,建立將來擴大市場的基礎。總而言之,所有想要從事社會創業的朋友,要順勢從關心的議題產生想法,從想法中順勢找出一些人,這些人要能夠提供資源,運用這些資源做出一套自己的東西,就有機會逐步走上舞台,開始揮灑對於社會的理想與抱負。
石頭湯
石頭湯的由來是一則西方的民間故事,講述3個飢餓的人突發奇想要煮一鍋石頭湯,便邀請村里其他民眾各自貢獻一點材料來共襄盛舉,最終讓所有人都飽餐一頓。在社會創新與福利領域,常用石頭湯來表達集結眾人之力解決問題之意。
胡哲生簡介
胡哲生擁有超過30多年的教學經驗,教學上獲頒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系名譽教授。在教學之餘,胡哲生長期關注社會企業的發展與社會公益,輔導過國內外近百間社會企業,更曾擔任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理事長,以推廣社會企業的發展,來服務更多有志於投入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的夥伴。
▲胡哲生認為社會企業比一般企業多了一份責任,不僅要有養活自己的財務績效,同時要達到社會目標。
▲胡哲生長期關注社會企業的發展,輔導過國內外近百間社會企業及相關人才。(圖片: 胡哲生提供)
達人專欄
撰文:謝瑩潔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