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600人社區,點燃社造薪火 ─ 一包米的力量有多大?
在台南鄉下一個僅有600人的社區,卻創造出台灣社區營造的一段佳話,它是位於台南後壁的仕安合作社。仕安合作社的理事長廖育諒不僅開店,同時也務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仕安社區的無私奉獻,在他的努力下,仕安合作社已經成為台灣農村再造的一個標竿,為鄉村農民創造出嶄新契機。
仕安合作社從2013年成立至今已是第七個年頭了,雖然仕安合作社有社員、有員工,但其實合作社更像是一個家,是個凝聚一家人感情,讓家人互相照顧彼此的大家庭。
僅有600多位居民的仕安社區之所以會成立合作社,是因為仕安社區位處台南鄉下,老人家很多,但醫療資源不足,要到遠地看病不便,於是在外界捐助、贊助下成立醫療車服務,解決長者看病的困擾,而為了讓這項服務能夠永續下去,我們集結了村裡65位社員,在政府機關的協助下成立了仕安合作社,讓仕安社區能夠不依靠別人,自己來照顧社區裡的長輩。
從培力計畫到自立發展
仕安社區是個農村,過去是個很單純的農業生產地區,但為了把老人醫療服務、社區福利理念做得更扎實,就必須把生產的農品賣出去,所以仕安合作社從單純的生產,發展到了加工、行銷的產業化經營,進而提高合作社的營收。
這段過程說起來簡單,但充滿艱辛,像是種米是農民本業,但是如何銷售行銷就屬外行,而且米有很多「下腳品」(瑕疵品),也不知道怎麼處理,一開始的合作社,就像台語講的「青瞑牛」,到處亂撞找不到路。很感謝政府機關的從中協助,特別是勞動部的培力計畫,這個計畫提供產品開發、美術設計、網站架設的相關人才,來幫助我們開發各種新產品,像是黑豆、黑豆粉,網站架設等,解決很多當下的困難。
就像成立合作社的初衷,當能夠依靠自己時,就能卸下外在輔助的支架,把這些支架留給下一個需要協助的對象。在培力計畫協助一年半以後,我們已經可以透過自己的資源來自助,因此就不再申請該項計畫,期望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然而從前年開始,我們在政府機關的另一項農村產業跨域計畫協助下,由居民一起集資、規劃興建的集貨運銷處理室正式落成,象徵我們合作社從單純的「生產」,往前邁進到「加工」、「行銷」,從儲藏、碾米、冷凍、烘乾、米食研發及展售都可以自己處理,不再需要透過外面加工廠,這讓合作社更朝向農村社區企業化發展。現在,許多社區退休的老農閒暇時就會來做簡單的二級加工工作,不僅可以賺零用錢來買玩具給孫子,還可以聚在一起聯絡彼此感情,更體現了合作社凝聚社區向心力的精神。
產銷好夥伴,走向有機農作
除了來自政府的適時協助,仕安合作社很幸運的是,找到不少理念相符的好夥伴互助成長,特別是主婦聯盟這個好夥伴。
這段故事是從尋找合適的銷售稻米通路開始,一開始仕安合作社的農產品所強調的是「無毒農業」,要到達所謂的「有機農業」還有一段路要走,但該怎麼做,其實非常陌生。透過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的周軒睿同學牽線,我們認識了主婦聯盟,他們安排我們去參觀他們現有的契作合作農場,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技術做到「有機農業」。
說來有趣,合作社裡面的一些老農在參觀前,心裡都會想:「我種田種這麼久了,還用你教?」但是看到主婦聯盟所使用的有機農法後,才發現原來種田還可以這樣做!雖然台灣的農業環境不比國外,大家的田都是小塊分割,有機農業並不好做,但透過主婦聯盟所引進理念跟技術,反而讓無論是青農跟老農,都願意一起努力,讓仕安合作社達到符合標準的有機農作。除了主婦聯盟之外,另外還有像是里仁、棉花田等夥伴也協助我們進行銷售,在大家齊心合作下,才讓仕安合作社至今能穩定成長。
青、老傳承,讓「仕」代共好
農村的最大問題是人口老化,而老農有經驗、青農有衝勁,如何讓老農可以接棒給青農就是關鍵。所以在加工部分,鼓勵銀髮族長輩參與,讓他們不用再辛苦務農,也能替社區盡一份力,真正種田生產的工作就給青農接棒。事實上,現在務農沒有過去辛苦,機械化工作占多數,如果田地夠大,收入不比在外工作來得少。
我也建議年輕人在返鄉前,要先在外歷練過,不僅是學習待人處事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把農村以外的經驗帶進來,這些都是村裡長輩不會教的事,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替社區注入新血與新力量,帶動社區的活絡。
這些年來,合作社成立對社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社區裡的人對環境、對彼此,都更有感情,而這個改變不是由政府、外在力量促成,而是透過社區裡的每一個人塑造,不只包括我們的社員、我們的契農,還有參與社區再造的義工,甚至社區的彩繪也都是由社區的小朋友所參與。正是在地人願意參與,互相影響,投入社區營造,共同關心這個社區,才讓仕安社區充滿了溫度。
一包米凝聚成一股力量
一包米,從下田耕種到採收後製,其實很不簡單,但是這樣的一包米卻可以做很多事。我擁有生意經驗,習慣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所以一開始在推動老人醫療專車時,因經費不足而到處籌錢,但透過仕安合作社的營運模式,我們開始能自給自足,賺到一百塊,就可以用一百塊去做想做的事。
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的收入不僅可以用在老人醫療照顧、共餐,還可從事更多的社會救助、急難救助,用做生意的角度從事社會創新,逐漸讓社區形成經濟體,有自己的經費就不用向別人伸手,這就是仕安合作社期望的永續概念。
看到受苦的人、看到不幸的事,每個人都會想要去做些什麼,這是每個人心中存在的善念,但是往往有心無力,而仕安合作社就是把每個人心中的善念轉化成一包米裡頭的無數米粒,把每個人微小的力量集合起來,凝聚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共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與事。
一包米,很有力量。
廖育諒簡介
仕安合作社理事長。過去在擔任仕安里里長時,為了讓社區裡的老人擁有更便利的就醫協助,開始推動醫療車服務,為了讓這項服務得以永續,在政府機關的協助下成立了仕安社區合作社。仕安社區合作社的無論在產銷運營、社區營造、創新商模等方面至今都成為台灣社造之楷模,廖育諒更於2019年獲得農村領航獎。
▲台南仕安合作社理事長廖育諒。(圖/洪年宏攝影)
▲由仕安合作社發起的志工清掃活動,實現讓社區共好的願景。(圖/仕安合作社提供)
▲社區裡的長輩主動幫忙,體現了合作社凝聚社區向心力的精神。(圖/仕安合作社提供)
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採訪對象:
仕安合作社理事長 廖育諒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