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從竹山小鎮走向亞洲市場 ─ 地方創生的未來思維
從大二時發現竹山之美後,何培鈞毅然決然投入地方創生的社造之路,這10年來,透過民宿經營、空間營造,乃至於教育規劃,讓竹山一舉成為全台知名的文創小鎮。何培鈞打造的理想規劃尚未停歇,竹山小鎮所散發的熠熠光輝也將持續閃耀。
我是經歷聯考那個世代的學生,大學聯考失利時,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憂心,當下也發現自己對於社會的了解太少,不知道整體經濟趨勢和潮流,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後來透過閱讀許多商界名人傳記,例如松下幸之助、大前研一、王永慶等等,從中了解這些成功人士待人處事的精神,從他們的身上,我學習到實踐夢想必須依靠身體力行的行動力。
現在大家看到竹山「天空的院子」民宿,是我在大二旅行的時候遇到的。那年來到竹山的山上旅行,看到這麼大片的三合院變成廢墟,給我很大的震撼。我們這個世代與爺爺奶奶一輩相比,算是出生在相對資源較豐富的年代,但可惜的是,城鄉差距日益增加,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鄉村老屋,隨著人口外移,這些富含地方人文智慧的建築逐漸凋零沒落,現在回頭想想,很像是那棟三合院呼喚著我,即使貸款也要咬牙把這棟老屋買下來整頓。
老屋整修之後,我試著從文化保留的方式來思考這個空間,希望旅客駐留當地的時間能夠久一點,因為單靠咖啡廳、書店、選物店,讓人短時間的駐足、參觀,很難真正體會到屬於竹山的文化和氛圍,因此才選擇「民宿」作為經營客體。
很幸運地,音樂人馬修連恩來此住宿一段時間,帶來了觀光人潮,也吸引很多媒體報導,但在一時風光的表面下,我同時發現竹山人口外流的情況並沒有減少,原來這些人潮效應對當地居民經濟發展的幫助是有限的,因為當地販賣的伴手禮多來自外地批貨,與在地性連結還是較薄弱。因此我決定把焦點轉向,從民宿單一的點擴張到竹山社區,回到在地中心的「居民經濟」。
從民宿經營轉向社區營造
2011年,我和朋友成立了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從田野調查開始,爬梳竹山的人文、地理、歷史、景觀等資料,嘗試找到解答地方的問題。竹山鎮的竹藝工業起源很早,可追溯到日治時期,但隨著工廠外移,竹製品被其他製品取代,導致傳統工藝逐漸失傳。因此,我們決定把「天空的院子」當作是「有收房租的IKEA」,將民宿內使用的竹藝品、竹製傢俱、牙刷、吸管等用品,都採用在地製造的商品,讓旅客在住宿時就能體驗到竹山商品的品質,且能立即購買,直接造福地方居民。
除了民宿之外,當時鎮中心的地標台西客運車站,因乘客不足而停駛,車站也面臨拆遷,這樣的閒置空間剛好適合展示竹山竹藝文化,所以我們將其改裝成「竹青庭人文空間」,結合竹山當地特色美食和竹編藝術,讓旅客不僅可以實際用到竹山最傳統的竹藝品、陶瓷器皿,也能吃到竹山在地生產的農產品。而客運站二樓的建築空間設計,可視為竹山竹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作品,整個空間5,500多條竹篾手工編織,實踐了在地價值,有很多搬離外地的居民回來,看到他們兒時回憶的客運站以新姿態繼續立足於竹山,都相當感動。
教育是小鎮永續發展的關鍵
早期,我們透過文創商品、市集來活化閒置空間,讓竹山成為台灣知名的文創觀光景點,但要使一座小鎮能憑藉在地力量而永續發展,光靠這些還不足,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在於「教育」。現在的教育方式是教導孩子們生存在城市的技能,竹山的孩子可能在這邊唸書到高中,卻還對家鄉的事不甚了解;而除了學童教育,我們常忽略了成人教育、樂齡教育,教育應是不分年齡,且不侷限在課本和教室,因此我們在2016年創辦了「竹巢學堂」,希望藉由每月一次的居民聚會,去收集屬於竹山鎮的知識和智慧,鼓勵當地居民設計竹山自己特有的教育學程。
目前在竹山國小施行的「竹山德智體群美」,教導孩子們竹山的體育「採收竹筍」、竹山的美育「竹編筆筒」、竹山智育「鎮上的歷史故事」等,這些課程都是結合在地的業師和耆老,透過多樣課程讓孩子們認識竹山的人文地景,同時也凝聚居民的向心力。政府從2019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但地方創生不僅是把社區商家事業化,同時還需更深入於地方教育、生態以及老年人口等問題,從生活、生態和生計間找到平衡,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重新打造在地社區經濟模式,更必須拓展地方創生的範圍。
2018年,我們成立「小鎮智能公司」,率先將虛擬貨幣、區塊鏈、雲端概念融入現有的實體資源之中,像是虛擬貨幣「光幣」,能夠收集遊客的消費足跡,觀光客可以了解自己的消費能實際回饋到竹山鎮的哪些地方,而在地的商家也可以藉由這些數據,去修正調整販售模式。目前已有七千多位民眾取得數位身分證,以新台幣購買光幣在竹山鎮商家消費,而這些大數據最後都會統整到我們的資料庫,未來竹山鎮的各種發展,或是協會的幹部交接,有了歷史資訊的基礎,對將來竹山發展的下一步都有更科學化分析。
從小鎮放眼全世界
近幾年,我們將竹山地方創生的經驗,向外輸出至日本、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地,在這些經驗交流中,我們也學習到了不同國家、不同情境的社區營造方式。像是日本橫濱,他們以教育作為地方創生的主軸,在幼兒教育階段,他們藉由餐盤與餐點的配色,教導幼童學習色彩美學;而中國大陸因地大物博,其所進行的社區再造面積是台灣的好幾倍,在那裡我們能學習到大國尺度的做事方式與思維。然而,把這些跨國的經驗,重新回歸到台灣來思考地方創生的規劃,整個布局思考與策略規劃就會很不一樣。
未來,我們將創建一個網路平台,把目前竹山小鎮、中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所執行過的經驗和資訊放在平台中。這個平台就像是24小時全年無休的展覽,可以讓商家把自身的創意、商品,以各種形式登錄平台上,其他國家的企業若有興趣就能馬上媒合。總的來說,我們以區塊鏈的方式來設計這個平台,期望不僅是將竹山小鎮地方創生的經驗,輸出到亞洲各國,更重要的是,我們想給竹山孩子們一個典範,告訴他們在竹山,可以用創意連結起台灣各地、放眼亞洲甚至是全世界。
何培鈞簡介
1979年出生,南投水里人,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畢業,大二旅行至竹山後,決心修繕當地的廢棄三合院、並改建為台灣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在2011年創辦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不斷投入各種努力,試圖結合在地力量進行地方創生,從讓竹山小鎮重生,並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何培鈞致力結合在地力量與文化,期許讓竹山小鎮重生,並把成功經驗擴散至全亞洲。(攝影/蔡嘉瑋)
▲改建後的台西車站,深具竹山特色,成為集合地方文創能量與休憩的最佳場所。(攝影/蔡嘉瑋)
▲透過在地竹子的創新再利用,不僅活化閒置空間,更讓竹山成為台灣知名的文創觀光景點。(攝影/蔡嘉瑋)
▲透過在地竹子的創新再利用,不僅活化閒置空間,更讓竹山成為台灣知名的文創觀光景點。(攝影/蔡嘉瑋)
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口述:何培鈞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