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在疫情危機下尋找社創新契機 | 每朵烏雲 都可能鑲著金邊
一隻前所未見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襲擊了2020年的人類文明。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台灣以高規格防疫實力與醫療後盾全力防堵擴散,戰戰兢兢維持日常作息。儘管疫情降低了人際接觸與連結,但也運作出不同以往的生活型態,以及社會問題。總是走在時代浪尖的社會創新組織,如何因應危機?又該如何尋找新藍海?
面對新冠病毒的全面侵襲,造成社會隔離與消費緊縮,除了商業活動首當其衝之外,社會創新界也傳出災情。根據今年3月份社企流的調查顯示,國內社會企業有9成營業額大減,對此Impact Hub Taipei(社會影響力製造所)共同創辦人陳昱築表示,「如果調查樣本數更多,可能會發現9成5,甚至9成7以上都受到影響。」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分析,在疫情緊繃情形之下,無論是一般公司或社會企業,如果是提供旅遊或服務,或者需要人潮的實體店面展攤,都會受到疫情直接衝擊,能否快速改變經營銷售模式,將是存活關鍵。以民生最相關的飲食為例,黃正忠觀察到,「這幾個月以來,中午用餐時間中山北路上很多人在路邊賣便當,他們都穿著餐廳制服,店面原來可能是在地下室或大樓裡,現在都跑出室外,無非都是要尋找活路。」
轉個彎,路就出現了。同樣是對餐飲的觀察,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暨培力就業計畫諮詢輔導委員、亞洲大學國企系助理教授劉子琦表示,因應外送服務與共享經濟的風潮,有些餐廳選擇放棄店面專攻外送,到工業區或其他地點打造共同中央廚房,可以同時做中餐、西餐,甚至組成聯合餐廳,從電商平台點餐後直接外送到消費者手上,成本大幅下降。他強調,「面對危機,誰反應最快,誰就過關!」
勇於接受失敗的社會創新
對社會創新界而言,經營上的困難屢見不鮮,失敗的機率不低,但就像一場場前仆後繼的華麗冒險,成敗無法一時論斷。陳昱築表示,2020年初已有老牌國際志工型社企因航空交通停駛而結束經營,到年底也可能會陸續有社企收攤,是並不見得是產品面的問題,也可能是環境面或經營面出現狀況。「我們對失敗這件事的接受度滿高,搞砸了就檢討,如果這次不行,就重來一次。」Impact Hub Taipei辦過37場「搞砸之夜」(FuckUp Nights Taipei),也總是以「成功實屬偶然,失敗卻為常態」來彼此互勉打氣。陳昱築說,「我們總共邀請過150位講者,幾乎每一位都有搞砸或轉型的經驗,但他們至今仍持續活躍在社創界,甚至比以前更好。因為他們勇於接受失敗從頭再開始,並且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對於失敗,劉子琦也認為,從事社會創新來來去去很正常,倒了再起來就好,但一定要思考究竟是環境、財務或營運出現問題,「有起有落,才是正常的生態系,但若要再起就要找出失敗原因,像如果股東或成員不合,不如分手再尋找適合夥伴。」若是因這次疫情造成財務困難,劉子琦建議,社會創新組織要設法協商借款,「借新還舊是一個方式,先與債權人或股東商討,萬一要解散也沒關係,更重要的是回頭重新檢討營運模式,利用這段時間重新檢視產品或服務,這就是把危機變成轉機的思維。」
疫情下前瞻紓困 引領綠色復甦
然而,成敗之間猶有臨界。黃正忠說,這就像是看到一個人在水裡浮沉,如果不拉五秒鐘就會死,拉了五秒鐘就能活,而現在疫情下的環境,就是這個臨界點(critical point)。社會創新組織與其他企業一樣,都有紓困需求,如果過去曾經努力存活下來,因這次疫情關卡過不去,短期燃眉之急就是紓困週轉,讓他度過這個階段。
就政府角色而言,紓困措施可以是無條件補助,也可以是具有前瞻引導性的政策工具。黃正忠表示,附帶條件的紓困,能同步帶動企業轉型及體質調整,並朝向政策目標前進。「以歐盟在7月底通過的7,500億歐元紓困金為例,附帶條件就是必須朝向歐盟推動的政策目標,例如要求接受紓困的航空公司,承諾航空器朝向高效能低碳的方向發展。」從另一個角度,劉子琦則認為,受到經濟景氣緊縮,民間投資紛紛收手,擁有最多預算資源的政府,會變成這段期間很重要的服務與產品購買者,不過政府也必須很清楚這些資源下去之後,會對產業發展造成什麼影響。
政令如箭,射向未來發展的靶心,順著時勢潮湧推進,亦能發揮引領後浪之效。「綠色復甦」是一項新的倡議,黃正忠認為,在疫情時刻,政府可以大力推動能強化國人健康及免疫力的產品或產業,例如加強發展有機及友善環境的農作物,建立穩定垂直供應鏈;此外也應該推廣採用生物科技或智能農業技術,種植高價值經濟作物,推動農業轉型,「讓農民搭上這部列車,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建立未來競爭優勢,這就是摸喇仔兼洗褲,一次解決短線與長線問題。」
休眠整備 掌握時機徐圖再起
新冠疫情是全世界當前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影響層面不僅止於個人健康,更是導致經濟活動休眠,但危機也是轉機,此刻正是對內調整組織體質及檢討營運的時機點。劉子琦說,面對疫情衝擊,如果經營受到影響,要先回歸思考原來的初衷與目的,再落實到對市場、消費者與組織的評估,趁這時機點修補改善,例如許多青農在這段時間,自我檢討如何強化打底與提升競爭力,規劃更安全的冷藏冷鏈運輸,或取得有機安全標章等。
「其實環境偵測與競爭分析,本來就是必須常態進行的工作,以確保產品與服務都在正確軌道上,也要隨時調整策略。」劉子琦強調,誠如邱吉爾說過「不要放棄任何危機。」危機就是對現狀的衝擊,要檢討的是自己是否準備好?有沒有看到機會?疫情之下反可能有新的機會,當機會出現時,你是否準備好?
疫情下的時空環境,完全不同以往認知,因此改變心態(mindset)、正向迎戰,將是更好的突圍策略。黃正忠認為,空頭市場面臨營收減少,企業正好利用這個時機點,積極加強風險管理,調整人力配置與商業模式的穩健度,進一步超前部署,例如研發綠色低碳技術,「這樣才有機會說服投資人,我們已經備上好料,趁現在趕快來投資,如果現在不先買好票,就享用不到隨後端上的澎湃大餐,這個概念對社會創新組織同樣適用。」
科技領航 尋找社創新藍海
儘管疫情持續擴散,但地球並不停止運轉。面對新的防疫生活型態,產生了新的需求,也刺激了新的供給解方。前副總統陳建仁曾經說過,「每朵烏雲,都可能鑲著金邊。」在危機與低潮中,潛藏著從未想像過的需求或應用,危機、轉機、商機,可能都是同時發生。
黃正忠表示,疫情期間出現了許多新的科技應用,例如為了避免群聚感染,慈濟醫院與廠商合作研發i-tracking,用眼睛掃描進出門禁,為醫療人員增加安全防護。一家社企團隊「鳴醫」開發出「FarHugs遠距抱抱」app,提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匿名傾談心理諮商服務。一家新創的「政昇處方宅配藥局」(iHealth),只要用line將處方箋傳給藥局,就會由專業藥師親自提供藥物宅配服務,這些都是因應疫情隔離及交通不便的新創商機。
陳昱築則預測,未來勢必崛起的,將是具有科技能力的社會創新團隊。像是由一群資料科學家與工程師組成的「D4SG」(Data for Social Good),把政府散落各處的公開資料重新整理分析,產生更具有社會目的的資料應用,例如幫台北市跟新北市政府做出家暴預警地圖,以及幫高雄市政府做出需要定期關懷的獨居老人地圖。一個新創團隊「湛」,研發港口垃圾清除設備,經過幾年改良,已從定點進展到可偵測操控的智慧型裝置,未來可望推廣到全國數百個海港及漁港。
黃正忠認為,社會創新已經不是過去那樣可憐兮兮的形象,加入科技元素後,有許多可發揮空間,若未來有大型的社會創新動能,科技一定會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回頭看台灣的環境,我們有綠色金融2.0、公司治理3.0,政府各部會都在做社會創新議題,現在還有地方創生,金融業也在改變,我們看到了沈睡巨人快要醒來的訊號。」
這次疫情中,台灣能夠快速應變,國家的IT基礎建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遠距教學、視訊會議、甚至實體活動與音樂會,都能轉為線上型態,立即銜接運作,讓整體社會發展不致怠速或失能。劉子琦說,「在IT產業上,台灣是生產國,擁有更多優勢與彈性,只要團隊的IT實力夠,就有機會做出更好的社會創新模式。」而陳昱築對後疫情時代的社會創新發展也很有信心,「台灣還有很多議題值得被解決,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最珍貴的自由、民主養分,能讓社會創新發揮最強大的正向能量。」
劉子琦簡介
現任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暨培力就業計畫諮詢輔導委員、桃園市政府參議與亞洲大學國企系助理教授,專長為社會企業創新與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中小企業競爭關係等,曾撰寫《英國社會企業之旅》,以親身的實地考察,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提出反饋。
陳昱築簡介
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兼負召集人,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也是「創意早晨講座」及「搞砸之夜」的共同主持人。在台灣大學時雙主修日文及國際關係,喜歡思考並求新求變,期許能透過熱情來影響社會上更多的人事物。
黃正忠簡介
現任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擔任許多公、私組織的永續發展及綠色經濟諮詢委員,常受邀針對企業永續與CSR進行演說,是我國推動CSR、SRI、企業永續策略及碳管理的先驅之一。
參考資料:
社企流,〈後疫情時代的回顧與展望—社會創新如何從「公民先行」走向「跨國團結」?〉,網址: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84/714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SARS10年-生聚與教訓》,2013年7月
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受訪者:劉子琦、陳昱築、黃正忠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