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讓知識化為改變社會的超能力 | 為學生的社創之路打根基
陳東升學生時期由於對基礎知識的渴求及對土地的熱愛,毅然從公共衛生領域轉投入社會學領域,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科學,開闊了他的思維方式。他在台灣大學開設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社會設計」及「公共社會學實習」等課程,無不結合理論與實踐,孕育出許多社會創者與組織。
社會學是一種透過理論及系統性知識分析當前社會現象與問題的學科,跟社會創新其實有點類似。我在台大社會系開設「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社會設計」及「公共社會學實習」等課程,希望學生除了分析社會現象及問題之外,更能運用社會設計或社會創新的方法,了解問題並嘗試找出解決方案。
如同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所提出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我希望同學在課堂上提出來的行動方案,就是未來3、5年能實際推動的事情,因此必須為學生進行扎實訓練作為創新基底,好讓知識能量能在未來成為改變社會的實力。
講述理論 更要求實踐
「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這門課涵蓋了理論與實踐,課程設計並不只是單向式講授,而是提供許多媒介,包括國外案例分析、國內團體參訪,及邀請相關社企負責人對談,創造一個多元的學習環境。
有趣的是,學習這門課程的同學多來自不同學系背景,對社會創新議題也抱有較高學習興趣,願意透過知識學習分析問題,以及透過實踐來解決問題。課程內容介紹全世界的社會創新模式並進行案例分析,例如要解決拉美或非洲鄉村貧窮問題?如何建立跨國微型貸款平台?別人如何操作、想出什麼做法、碰到什麼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等。
社會學向來不僅是講述理論,更要求實踐。因此,我們除了安排同學實地參訪台灣推動文化資產保護、地方產業振興、長期照護或創新農業等不同團體,學期後半段則由同學提出自己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並招募其他同學參與並每週報告進度。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同學會關心各式各樣的議題,以「居住正義」為例,第一屆的修課同學創辦了共同工作空間「好伴」,協助台中市政府社會住宅社群的經營,並針對社宅共同生活牽涉到的資源,諸如都市農耕、共同托育、醫療據點等議題去推動,創造出在地共好價值。最近還有app剛上架的「衣服圖書館」,同學打造出一個二手衣物交換平台,除了與便利店合作據點,也設計出虛擬貨幣,可以用來再次交換衣物或向公平交易商店購物。
創新需要長期累積當基底
這次疫情對社會創新最顯著的影響,是讓大家看到台灣的能力。社會創新需要在人才培育、制度建立及創新上,進行長期準備,尤其當問題越複雜時,解決方案都不會是臨時或隨機提出來的,這次我們也看到,以正面積極充分準備去面對危機,就會變成意想不到的轉機。
就以「口罩地圖」來說,台灣的資通訊人才非常多,其中有一群人不但具有公共意識,在社會碰到危機的時候,也願意貢獻專業,當健保署釋放公開資料,幾個小時內快速產出了口罩地圖app,陸續還有許多優化版本出現,可讓國人在資訊充分的狀況下了解口罩配送分布情況,相對節省排隊時間,這就是社會創新非常好的例子。
但事實上,若沒有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實施25年來,所累積的豐富資料及布建完整的醫療、藥局體系,我們也無法如此順利有這番創新作為。因此,所有的創新都必須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上,這些努力與準備,其實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碰到問題,當然也不知道健保與藥局會在這個用途發揮功能,但幸好有這些準備,讓我們把重大危機變成了轉機。
此外,政府部門也在過去SARS經驗中學習成長,包括提高疾病管制署組織位階,設置感染科專業醫師及防疫醫師,在這次疫情發揮強大功能。這些防疫專家及早診斷、料敵機先並做好準備,碰到突發狀況時和軍隊一樣做兵棋推演,這在一般行政組織相當少見。我們看到,台灣社會不是只喜歡新事物,還有許多人具備高度視野,知道要做好準備並且堅持。社會創新在防疫的實踐,絕對不是只追求短暫立即的成果,也絕對不是今天想到,明天就能創新,這些都必須要有長期的準備當基底。
社會創新從人才培育做起
在社會創新的路徑上,一定會碰到失敗和挫折,重要的是在失敗和挫折的過程中,能夠學到什麼?這經常需要有業師或其他人提供建議與諮詢。在有限的時間與條件下,要有相當充分的準備,在人才培育及試做階段,必須從小規模作法或議題開始測試,了解會碰到什麼問題,並且去經歷失敗,找出各種可能解方,正因為很難從空談直接跳到創業,因此人才培育過程必須要很扎實。
然而,人才培育階段一定會有不少人流失,但我們也理解本來就不可能讓所有人都留下來,所以要建立階梯式、階段式的訓練過程,將議題困難度與測試複雜度逐漸提高,最後才有辦法自己組織團隊,投入3年到5年去做一件他認為重要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有所準備,如果準備好而失敗,就可以從失敗中得到豐富的學習經驗,獲得可以累積的能力。
對於想要投入社會創新的年輕人,在此有幾點提醒:一、多了解社會各式各樣的現象與現況;二、多嘗試實作機會;三、做好各項準備;四、要具備在失敗中學習經驗的能力;五、找到志同道合夥伴,組成堅強團隊。
此外,我也建議政府可以在前端多做不同階段的人才培育工作,並組成跨部會單一窗口,讓社創團隊在實踐行動過程,無論碰到什麼問題,都能及時反應、快速解決,才能鼓勵年輕人勇於嘗試。新創團隊會有資金問題、公司成立法律問題、經營模式問題、人力招募與培訓問題、會計財務問題、與地方政府團體協商溝通問題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要一個個去解決,挑戰度會非常高。如果在這些年輕人尋求諮詢或協助支持時,政府部門能夠提供及時協助,對於推動社會創新,將會是很大助力。
陳東升簡介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強調理論的發展必須要連結到社會情境,並提出實踐的可能性,2012年在台大開設「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實作方案」等課程,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內容,至今仍大受好評。陳東升所撰寫的〈從設計到社計的社會學想像〉影響了許多年輕人走向社會創新之路。
▲陳東升強調理論的發展必須連結到社會情境,並提出實踐的可能性。(游家桓攝影)
▲陳東升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在校園階段就開始對社會創新議題充滿興趣。(達志影像提供)
達人專欄
@口述/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