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8S 作為人才與舞台之間的橋樑 為社會創新領域培養二把手
我們成立二把手學校,最終的願景是希望讓社會創新工作能夠成為年輕人職涯上一個公平的選項,不會無門而入或是薪資報酬被虧待。企業與其捐錢做CSR,不如捐人,透過我們的培訓,讓重要人才有流動的可能性,進到對的組織發揮更大貢獻,讓社會創新領域有更好的動能,得以持續向前推進。
創辦虛擬學校
去年從台大退休,加入誠致教育基金會從事公辦民營學校教育,也接任幾個基金會的公益董事,我發現即使已經上軌道的NPO,在發展過程中都會有人才短缺的問題。許多年輕人對於社會創新工作很有興趣,但因NPO的薪資競爭力有先天上的限制,人才進到NPO之後的發展路徑也有天花板,這些障礙顯然需要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法,因此我們希望透過人才發展學校來培養,再設法解決薪資差距問題。
「二把手學校」概念由此發想,我們以一個虛擬學校來支持人才導流進入社會創新領域,從2020年11月開始規劃,2021年3月開始招募,6月進行第一期培訓。我們需要2個支持群體,其一是未來會吸引或運用人才的地方,因此招募13家NPO、社會企業及影響力企業擔任發起組織。
其二是人才的來源方,則是邀請10家大型企業參與支持,這樣人才流動就不是背叛或跳槽,而是讓社會創新人才的培育變成雙邊共同利益,將來如果有同仁想要轉職進入社會創新領域工作,這些企業也願意提供1到2年的留職停薪,保留回到企業的可能性。
目前二把手學校的運作經費是來自於第三方捐獻,這是誠致教育基金會的一個計畫項目,由研華文教基金會與誠達集團贊助前2年費用,以28位學員的營運規模,一年約需要200萬元。計畫委由社企流運籌執行,決策則是由3家發起組織創辦人加上4位有經驗與代表性的導師組成共創核心小組。二把手學校不是實際的學校,上課地點也都是由幾個基金會提供場地,並不需要很多經費,是一個相當經濟、成本效益卻非常高的發展方案。
二把手學校的培育課程主軸,包括社會創新、策略思考與問題解決、領導力發展及影響力職涯;行動專案則是分為不同專案小組,學員必須去執行一個由發起組織提出的核心策略問題,深度浸淫在特定的社會企業議題,在PM(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協助下運用學習到的方法提出解決方案;此外更安排專屬導師陪伴諮詢,深入探索影響力職涯。簡單來說,我們是以非營利方式經營,所有參加的學員都不必繳費,也不須離開工作崗位,只要把時間留下來,就可以參加這6個月的發展計畫。
建立可流動的人才庫
對共創企業來說,他們只是讓人才可以流動,就算同仁轉職到社會創新企業,還有機會回到公司,而公司也很需要這些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人才。因此企業與其透過CSR捐錢給社會創新領域,不如「捐人」,企業的人才池塘很大,真正想要轉職的人只占很少數,實際影響不大。
然而人才是否願意長期待在社會創新領域,會與薪資差距有關。因此未來希望成立基金,以孳息作為獎學金,讓人才帶著獎學金進到社會創新事業,這些社會創新事業相當於同時得到人才也得到資助,其實比捐錢更有效。
在許多調查中,年輕世代都顯現出他們對於工作的追求,不單是尋求高薪、高成長或高發展潛力,他們也重視工作的意義、目的,以及對於社會的影響力。至於有多少人真的有行動力,我猜只有5%,每年10萬名大學畢業生,5%其實很多,但我們針對的是那更少數的50位有潛力成為二把手的人。推出之後,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地收到457位報名,最後錄取28位非常優秀的學員(6.1% 錄取率)。設想如果每年都有28個人參與,最後若有四分之一轉職到社會創新領域,累積3年或5年就會有可觀的人力流入。
這些人才在一般企業,可能要等到50歲才能當上二把手;但在社會創新領域,有機會在30出頭就當到二把手。這些社會企業規模都很小,要到雲端上頭其實不難,只要有抱負、有使命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敢在生涯中間嵌進去這一段,能做的事將會比在大公司多很多。
疫情考驗韌性 布置戰鬥條件
對所有企業都一樣,疫情期間考驗的是組織的韌性,是否能在最小條件下存活。企業管理有句話是,「最能適應戰鬥條件的組織,就能活到最後」,怎麼讓自己所需要的條件達到最低還有辦法活下來,就是考驗韌性。其次,危機也是轉機。如果把現在這情形當成常態,應該思考的是,如果以後都是這樣,現在應該怎麼做,因此要布置好自己所需要的戰備狀態。
我認為社會企業的重點不在企業,而是在「社會創新」。社會企業本來就是困難的工作,如果非常具有商業機會,早就被一般企業拿走了;如果今天沒有商業機會,卻要用商業方法來經營,一定要有創新的作法,假設沒有直接可營利的機會,能不能用間接或雙邊市場交互補貼的方式來做?例如創造出一個第三方付錢,或由另外一個市場來補貼。真正的社會企業一定要有社會創新或商業模式的創新,否則很難兼顧社會使命跟商業獲利。
許多政府單位都有不同的社會創新計畫,應該把社會創新釐清為幾個重要領域,思考真正失衡需要解決的問題,拉出特定主題,將做得好的商模放大或複製,整合有限經費去做對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對而已,這也是一般企業管理的邏輯。
如果確定自己有利他傾向或強烈社會使命感,想要追求在社會創新領域的發展,二把手學校會是一條路徑。社會創新領域的問題通常很複雜,會有許多利害攸關群體或關係人環繞在周圍,必須一個個拆解,想在這個領域開創生涯,必須具備的能力比一般企業多,包括對場域與脈絡的理解、有高度的想法、分析問題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不僅是挑戰,也是很好的成長機會。
李吉仁簡介
李吉仁被台灣商業界尊稱為策略大師,在台大任教時拿了十餘次「教學優良教師」,他的教育理念在退休後並未停止,反而再次積極推動台灣的人才培育。李吉仁不僅投入偏鄉中小學教育,更進一步開辦培育社會創新人才的「School 28」,期許年輕學子有一個投入社會創新職涯的公平選擇。
▲李吉仁(右3)於台大退休後,積極投入社會創新人才培育。
▲School 28是培養「二把手」的虛擬學校,期許讓社會創新工作成為年輕人職涯上一個公平的選項。(圖片來源:School 28提供)
達人專欄
口述:李吉仁(School 28校長)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