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獨立研究」一堂十三年的課──向下挖掘直到湧泉以報
2005年日本沖繩社區學習之旅,讀谷村町長正說著這一段話。
「在自己腳根所立之地,向下挖、一直挖、一直挖,終究那土地會湧泉以報!」
一個公務員,把家鄉當成事業在經營,直到退休仍然看成志業努力著;一個人一個村一件事一輩子,一個善念終其一生的努力,你覺得幸福嗎?!
2015年的台北,「社會關懷下的建築實踐」國際論壇上,曾旭正教授正發表著臺南土溝經驗。「我一直在做一個實驗,當研究生長期蹲點,努力的向下挖掘,向下深耕,會開出怎樣的花朵!」
國際研討會講者換場,我走向了台上:「大家好,我就是那位被實驗的研究生,今天來分享十三年被實驗的過程。」
進擊的巨農
不是知曉,是勇敢帶著一點莽撞!
2004年,一群研究生走進農村,只為了幫一頭水牛蓋一個新家。
2006年,新農村生活美學行動,在有限的經費下,堅持用藝術改造整個聚落。
2009年,藝術工寮自力營造,夢想只有一張想像圖,青春只剩下勇氣。
2011年,田園藝攻隊,十塊農田、十個農民、一百個青年,七天打造七件作品。
2012年,土溝農村美術館開館,台灣第一座農村美術館,一切從群眾募資做起。
2013年,美術館現地創作行動,11間在地藝文青年團體自籌經費支持美術館。
2014年,優雅農夫藝文農場成立,無數的貸款,創造農村藝術、產業、駐創平台。
十三年前,根本沒有一個夢想稱為:「農村美術館」,藝術與農村的結合也非平緩的道路,有時是勇敢,有時是莽撞,但至少作夢時也懂得微笑。
一則來自大學老師的訊息:
記不得是幾年前了,一個學生來問能否帶他的畢業設計?我當下沒有拒絕,只是給了條件;因為隱約知道應該不會有其他老師願意帶他。沒有預知的能力,也不是道義,只是當下靈光乍現的初衷。
之後,偶然的機緣,在徵詢延畢的他意願下,他去了四草鹽田。良禽尚需良木可棲,旁人眼中的不可能,我純粹引介但疑惑下,或許因緣種下他蹲點社區的樹苗。也例證了一般人認為的不可能就只能是一般人,而選擇一般人認為的不可能,不是通曉,而是勇氣,即使帶點莽撞。每年總會有新的初生之犢,路不會永遠是寂寞的,走久了總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出現,至少日本漫畫《海賊王》“One Piece”是這麼演的!
鎂光燈下的道路就不再寂寞嗎?有些路走起來註定就是要孤獨的,況且孤獨的路也不是一般人會走、能走的,哪怕是際會。
事後諸葛論,都不及年輕人的遠光與具體實踐。畢竟,在這個凡事都談效益與現實的時勢,能做夢、肯做夢是需要無比的勇氣!
藉此悼已逝去的沒有夢想與勇氣的青春-2015陳逸杰
鄉情畫室的阿嬤
他鄉與故鄉的迷思
「他鄉與故鄉距離有多遠,什麼是在地人?什麼是外地人?請問標準是什麼呢?一切的行動不僅是為了讓在地返鄉,更要讓他鄉變成故鄉。」
第一段故事(2006):竹仔腳聚落藝術改造完成,藝術創作與農村生活結合,成為了台灣社區學習的新經驗,那一年來土溝參訪的團體達到高峰,學生走進農村的方法,也成為了學術論壇討論的對象。討論著:「如果有天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離開土溝,土溝一樣精彩嗎?」
生活是一個動態的存在,學生終會畢業,社區持續生活。幾年過後,研究生畢業了,有人選擇留下,當然也有人選擇離去。離去者帶著善念回去生長的故鄉努力著,留下者成家立業定居土溝持續作著藝術與農村的大夢。「是學生造就社區?還是社區成就學生?」這兩者間的關係不是施與受,而是「陪伴」。
第二段故事(2013):在農村成立一座美術館並不厲害,美術館不會倒才驚奇,而青春能量的持續加入,是這塊土地最重要的資產。2012年優雅農夫藝術工廠成立,2013年陪伴青年創業成立優雅農夫田園野趣(環境教育)及優雅農夫音樂工廠(音樂創作),2014年優雅農夫藝文農場成立,思考著農村、青春、創業、農產的更多可能。青年走進農村不僅是經濟的支持,關鍵還是「陪伴」。
當一個人投入於一個地方,當生命經驗與生活產生連結,他鄉就成為了故鄉。如果你還在猶豫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前進,不如試著拿起飛鏢射向地圖(台灣地圖)吧,你的生命將會因此精彩。
「就像射飛鏢一樣,突然到某個地方走訪,並與當地居民閒話家常,藉此找出當地面臨的問題。」社區設計-山崎亮
準備出發了嗎?!
第一件事,記得隨身攜帶夢想的募款箱。夢想不是寫在群眾募資,夢想不僅是一本企劃書,夢想的募款箱就是你自己,請記得隨身攜帶夢想,而世界將會因你轉動。
第二件事,在農村學著當CEO。當你選擇了一般人認為的不可能,這條路必然寂寞,寂寞的你有很多事要做。學著放下專業框架、學著看401報表、學著企劃、學著行銷、學著與人溝通,在城市你可以從基層做起,但在農村請務必從一個CEO開始。
第三件事,人生需要試著「縱身一躍」。當猶豫徘徊,當止步不前,當前方荊棘牽絆,請試著學會縱身一躍,學著勇敢,哪怕是帶著一點莽撞,而這是教授給畢業生最後的禮物。
獨立研究一堂十三年的課,你願意嗎?
一門「獨立研究」的課題,走進田野、發現課題、在地深耕、論述反思,是沒有寫在黑板上的教學綱要,而不用按時上課,則是這堂課的最大福利。十三年前的一堂課,學生走進了農村,這堂課你可以把它看成一本論文,或者當成一生的功課去努力,用一個理念終其一生的向下挖掘,直到湧泉以報。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