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青年返鄉的圓夢平臺
「我們常常想像青年返鄉的美好畫面,但我們可曾想過:青年返鄉的誘因是什麼?產業面有什麼可以支撐?有什麼經濟保障?什麼樣的產業可讓青年回鄉『成家』?」在新北市金山區八煙聚落蹲點多年的中華樂音樹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錢佳佑,提出了這樣的反思。
八煙聚落美景爆紅 農業條件卻無比惡劣
民國105年八煙聚落決定封村的新聞,讓這個以「水中央」秘境美景爆紅的小小聚落,再度引起討論,也讓更多原本不認識這裡的人們,注意到這個陽金公路上7.2K的美麗聚落。
大約98年左右開始,執行八煙聚落水梯田復舊與產業復甦,包括聚落營造、生態復育、行銷包裝,執行過程中藉媒體報導,成功打響這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聚落名聲,再透過社群媒體「拍照、打卡」推波助瀾而爆紅。八煙聚落突然成為網紅、網美必訪秘境,往往在週末湧進二、三千人的人潮,甚至有單日超過五千人流塞爆聚落的擁擠景象;外地觀光客因拍照、好奇純樸農村各項事物,出現不愛惜環境的種種脫序行為,這讓原本只有十幾戶人家、居民平均年齡七、八十歲的小聚落無法負荷,居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最後在開放與不開放兩派居民爭執與討論後做出封村決定,觀光客造訪必須事先預約,並以收費導覽的方式開放參觀。
在100年八煙名氣到達頂點時,受邀來進行水梯田復育的錢佳佑說:「沒所謂對錯,以行銷聚落角度來看,當時執行單位做的算是成功,只是居民在週末假日一睜開眼,發現自己家變成了外地人隨意進出的動物園,就無法收拾了。」
錢佳佑指出,八煙終究不是觀光旅遊地,是老人種田的社區,爆紅對觀光客與社區都沒意義。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留在八煙,陪伴這些年紀很大的居民一起面對,然後思考能做些什麼?
這個外人看來極美,有水梯田、遠處還有硫磺出煙口,四周被群山環繞,看似桃花源的秘境,對於農業種植耕作來說,卻是極其惡劣的環境。
「你可以想像的所有缺點,都在這裡了!」錢佳佑其實是用「有趣」、「特殊」來形容八煙的農業條件,人口外移、老化;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土地取得有諸多限制,非常不易;一年有兩百多天都在下雨,又比較冷,氣候惡劣,作物很難存活,連山下的金山3月可以開始種植了,這裡卻要等到清明過後的5月,一年只有一季可種,9至10月開始變冷就無法種植,生長季短、耕作面積小、產量又低、地理位置位於臺北市與新北市的交界處,是三不管地帶,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這裡幾乎都有。
在地經驗中學習 生態保育需要支撐
生態研究所科班出身的錢佳佑說,自己過去是屬於學理派,到了八煙才覺得,在地經驗很重要,也因為如此,本來抱著玩票的心情來做水梯田復育,後來與在地居民合作,紮根下來離不開了。
一開始與其他協會合作,嘗試各種方式呈現農村的可能性。102年辦了一場收割音樂會,被附近其他聚落注意到,大家彼此互相交流,錢佳佑當時想,何不成立一個協會紀念那一天在大樹下的音樂會,便以「樂音樹」為名,也因為不想被定義在特定地點,決定成立一個「全國性」組織,這就是「中華樂音樹環境教育協會」名稱由來。
生態復育、保育只是一個面向,需要很多支柱支撐起來,協會以環境教育為主體,思考人文、生態、產業等各方面。一開始做走動式生態解說,後來有生態體驗,但在開始做水田認養後,才建立起與在地合作的模式。
「八煙居民有田,但年紀大沒力氣耕作,轉租別人種什麼決定權不在自己,有賤賣祖產感覺,但又必須有經濟來源,因為要活下去。」錢佳佑說著,一開始想推動友善耕作,不用農藥化肥,老農自己種,作物保證收購,但老農認為氣候惡劣,不用藥一定活不了,怕種不出東西而拒絕。後來想出水田認養,需要很多人力的耕作與採收期,由想體驗耕作的人認養來做,老農以他自己的方式指導、維管、施肥。有人幫忙採收,不怕沒收成,地主有收益,也不會有賤租給別人的疑慮。
而水梯田復育,一開始放水讓廢棄農田活化,沒農藥化肥,生物自然回來了,拍起來漂亮,但居民沒有事做,產業經濟在哪裡?後來把水放掉,試著種金山著名的地瓜,因為放水二、三年,土裡的蟲都淹死了,原本最怕蟲一定要放農藥的地瓜,居然不用藥也長得很好,但這只是第一年,接下來還能這樣做嗎?於是錢佳佑他們找到了水耕的「茱莉亞甜薄荷」,是可提煉成薄荷腦的薄荷,非常清涼,薄荷附屬加工產品收益非常好,就這樣與地瓜旱濕交替種植,模式很成功,地瓜也不再用那麼多藥,商業模式慢慢建立起來。
青年返鄉務農以外的選擇
中華樂音樹生態教育協會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合作「培力就業計畫」已三年,給年輕人與中高齡就業工作機會,也給年輕人圓夢的機會,引導成為實踐的平臺,他舉例說,協會曾有一位年輕的進用人員,過去在別的地方工作都很難超過兩週,一開始來協會上班出勤狀況也不穩定,後來他鼓勵那位年輕人自己提出在別人眼裡可能是「天馬行空」的企劃案,從發想、提案、到執行,完全讓他自己操刀,那位年輕人不但非常積極,甚至有時還主動加班,錢佳佑說:「我們協會是不加班的,也不會鼓勵他這樣做,但他真的把這個企劃案當成自己的事。」現在這位年輕人在別的地方找到工作,而且做得相當「穩定」,錢佳佑肯定這就是培力就業計畫的意義。
而協會也因為計畫的幫助被看見,107年開始與基隆大菁農場、臺中市東勢石岡的山村整體區域發展,都有新的合作。他認為敢嘗試就有成功的可能,不同地方屬性條件各有因應策略,先做整體營造規劃,再去推廣與行銷。
不過這幾年的過程,他也提出另一個反思,如果要讓青年返鄉,什麼樣的產業可讓青年回鄉「成家」。從事農業勞動力在三十五歲後也開始下滑,一般收入又相較都市低,如何找到既可吸引青年返鄉,又能支撐經濟的產業模式,是他覺得要深思的地方。
也因為如此,他在108年的下半年想提出一個過去從未有過的做法,想把一些共同在社區、生態上努力的協會或店家生產的地方農產品,企劃成讓年輕人有感的品牌形象,創造一個共享餐桌的品牌概念,共同包裝、推廣、銷售,希望未來能幫助在地產業創造永續經營的可能。
▲中華樂音樹環境教育協會長期在八煙聚落蹲點,開發農事及生態體驗。
▲協會與發展署合作「培力就業計畫」三年有成。
▲協會在八煙聚落推動「水田認養」,幫助在地農民耕作與收成工作,也讓有意體驗農事的外地人,有參與農事的機會。
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受訪對象:
中華樂音樹環境教育協會 錢佳佑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