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種樹人與台灣林業的生存之戰
鼓勵造林真的能為臺灣木材業找到出路?不砍樹就是真環保?造林人詹益洲與南投的其他七位同伴共同發起成立了「南投縣永隆林業生產合作社」,要以環境教育的方式,為臺灣林業找答案。
百年樹人需要好的管理
合作社於民國102年成立,包括總幹事詹益洲在內,都是南投的林農或製材廠負責人,他們大多是七十年代,在政府以政策鼓勵,擔起「為國造林」重責大任的林農,二十幾年過去,臺灣的林業正在萎縮中,造林的「環保」概念,似乎也要重新建立。
詹益洲說:「那時政府鼓勵造林,補助林農二十年,但每年以存活率為標準,大家只怕種死,最後變成太密集,樹林下的土地見不到陽光,草長不太出來,沒有植被,一下大雨水沒辦法往土裡流讓樹木吸收。太密集的森林沒有蓄水功能,容易引起山崩、土石沖刷,颱風過後河口大量的漂流木堆積,就是來自沒有作好管理的森林。」
過去造林、不砍樹是一種環保的概念,但沒有好好管理的林業,反而造成環境的負擔,詹益洲補充說,日本人統治臺灣時,在阿里山與溪頭成功造林,他們的造林政策,與目前在日本本土都是一致的,就是經濟林要有計畫定期疏伐,一段時間砍掉一定數量的樹木,目的只為留下「百年樹人」的最後一棵,其餘都是造林的成本,落實管理。
「目前的狀況就像鼓勵生育,但沒有同步提供教養孩子的方法。鼓勵造林但林農不會管理,方向會亂掉。」詹益洲說,政府補助二十年,但對林農來說二十年之後就會面臨抉擇,究竟要選擇砍掉重新申請補助嗎?還是撐下去繼續養這一片林?以臺灣原生種肖楠來說,採伐期為五十年,補助期結束後,還有三十年要走,若沒有收入,管理就會是問題。
詹益洲自己原本是農家子弟,退伍後返鄉種茶,父親則投入造林的長遠事業。家中三十公頃的森林,計畫十五年輪伐一次,第一次砍了二公頃,在自己土地蓋一棟三層樓房子住,但第二年杉木價格下跌,剩下的林地無法處理,得靠種茶的收入來養。
影響臺灣林業發展的,還有木材製造的產業鏈整個斷掉。
台灣林業產業鏈流失
50至70年,臺灣外匯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森林賺來的,包括杉木與原始林,但70年開始原始森林禁止砍伐,生活中大量成本較低的塑膠製品取代木材,塑膠石化業也從這個時候竄起,早期很多東西都需要木材,蓋房子的板模需要木材,甚至房子的支柱也是木頭,但現在都被鋼筋水泥取代。
臺灣的林業開始萎縮、蕭條,一方面臺灣的工資也一直上漲,很多木材工廠轉到中國大陸去,包括外銷的工廠,結果產業外移導致了最後整個產業鏈斷掉!目前市面上幾乎完全看不到國產木材,國產僅0.5%市佔率,而臺灣疏伐砍下的樹木,無法在市面流通,最後只能拿去做板模,許多樹的紋路都很漂亮,可作地板、裝潢材料等,但產業鏈斷掉,唯一出路只能做板模。
臺灣原生適合做木材的樹種有紅檜、黃檜、烏心石、臺灣杉、肖楠等,過去林農承租國有林班地種柳杉較多,而當日本柳杉以更好的價錢進口到臺灣時,競爭力自然受到影響。目前五萬多公頃私有造林地有不少種肖楠與外來種桃花心木都是日本沒有的,價格會好很多,但樹種對了卻沒有管理,產業鏈沒重建,這些木材還是沒有出路。
60至75年間是木材產業最高峰,當時產業鏈完整,嘉義、豐原等地都有包含乾燥、防腐設備的製材所,光是詹益洲家鄉水里就有十多家製材工廠運作,現在全臺灣大概只剩兩家有全部的設備,其餘製材、乾燥、防腐各自不同廠家在做,彼此間的運送成本提高,產業就很難提升。
造林人共組合作社
102年,政府鼓勵林農組合作社,這批造林人也希望藉團體力量改變臺灣林業現況,但想藉民間合作社來建立產業鏈是很困難的事情,要耗費很多資金,通路也是問題。合作社成立後首要的工作是教育,近年積極到各學校協助環境教育課程,先教育老師「砍樹並非不環保」的概念,進而教導孩子永續生存的觀念。
104年,合作社開始申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第一年在摸索期,在人力運用上遇到了障礙,那時只覺得缺人就用人,卻忽略要適人適用,部分進用人員的背景與合作社本身需求有點差距,基本知識與環境教育觀念不足,往往訓練好了,也工作期滿要離開了,於是這幾年詹益洲與夥伴們調整腳步,重新檢視用人的方式,訓練進用人員教導孩子們環境教育的能力;另外,他也注意到,森林系畢業的學生,若不進公家機關就很可能會失業,107年進用一位森林系畢業生,在計畫期滿時,合作社就將其留下,自行僱用,他的專業知識與環境教育的紮實訓練,能為新進人員做培訓,目前協會有三個進用人員和一個留用人員,詹益洲表示:「原本各自分工,後來發現如果這些進用者能從研發、生產、到行銷都參與,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合作社從經驗中慢慢找到用人之道,也希望找到與合作社核心價值一致的專案經理人。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協助林農創造收入
造林是長期的事業,不若其他短期經濟作物,包括疏伐、修枝,都是專業又耗成本的管理作業,一般民間造林往往心有餘力不足,造成較少修枝,或做得不夠專業,合作社靠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進用人力,協助林農修枝作業,以合理價格買下修枝條,再設計產品、加工、行銷推廣,也帶著這些素材,到國小上環境教育課程,今年還辦了一場全國性的「我愛我的家鄉創作比賽」,利用周遭環境的天然素材發揮想像力創作,與自己家鄉作連結,獲得不錯的成果,明年還要擴大舉辦。
經過修枝作業後的枝條材料可以增加林農的收入,補貼修枝作業的工錢,創造一個可以複製的模式,如果南投做得起來,就有機會推廣到其他地方,除了照顧到林農,也能創造就業機會,這也是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合作後,往理想前進的過程。
詹益洲表示,經濟林與原始林不同,經濟林要培育它、使用它,種植要管理、要利用,若只為造林而沒有整體規劃,五十年後臺灣還是沒有木材可用。合作社這六年來宣導林業的概念,也慢慢影響政府的想法,進一步調整林業多元經營的模式,詹益洲說,林業不是只有造林,還有水土涵養、教育,不該只是商業模式,林業更是公共財,好山、好水、好空氣都跟林業息息相關。維護優良林相很耗成本,合作社未來持續開發多元收入,除了協助林農木材疏伐材料產品的多元開發,也持續宣導林業產業的正確觀念,希望與政府共同合作,找回臺灣木材的產業鏈,讓臺灣林業有永續經營的機會。
▲永隆林業生產合作社以進用人員協助林農修枝,再設計產品、加工、行銷推廣。
▲永隆林業生產合作社以合理價格向林農收購修枝條,再利用修枝條製作木材產品販售。
▲永隆林業生產合作社舉辦全國性「我愛我的家鄉創作比賽」,利用周遭環境天然素材創作,與自己家鄉作連結。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受訪對象:
南投縣永隆林業生產合作社 詹益洲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