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結合生態與教育 提升農業價值
讓頭社重生 帶動地方發展
在2008年9月15日,面積兩百多公頃的頭社盆地,因辛樂克颱風帶來的豪雨,使八成農田泡在水裡,致使頭社大半良田皆處於荒廢狀態。因此出現許多人才外流的問題:兼差轉業、第二代到外地求學就業定居、年輕族群以及高學歷人口不斷地向都市遷移等等。
保證責任南投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於2008年4月15日正式成立,為了協助農民的問題,租用頭社盆地的荒廢農地,有計畫地進行原生種動植物的復育,並協助當地的農民耕作適地適種的農作物。長期邀請專業講師提供有關生態農漁產業概論與經營管理等知識,使頭社盆地鄰近失業的農漁民、中高齡失業者及原住民長期失業者獲取需要的資訊。
現在,頭社活盆地發展出「全國唯一會跳舞的水田金針花」園區,帶動了驚人的周邊經濟效益。
結合生態教育 增添附加價值
後來合作社加入勞委會(現為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原生種動植物復育為基礎,完成建立生態農漁產業的示範園區,提供學校自然教學及生態導覽解說的系統教育。不僅促進農漁產業在地發展、創造弱勢農民的在地就業機會,更可維護復育自然環境,創建生態保育、人文發展與商業經營共同發展之經營模式。
日月潭永續生態農漁產業教育園區,便是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規劃而成,將教育園區延伸到日月潭周邊地域(社區、地方、環境)。生態博物館不只是懷舊與遊憩的工具,而是讓遊客開始參與日月潭社會的變遷以及農漁村的生活,讓社會大眾能親身體驗一趟健康優質的生態之旅。教育園區未來將繼續完備生態博物館各項生態資源建構,包含深度生態導覽解說手冊建置、CIS建立、整合景點和場域進行開發串聯。
合作社目前將計畫盈餘運用於留用薪資、教育訓練、資材設備添購及獎勵制度,盈餘不足部分由合作社公益金提撥支應,在財務上已逐漸朝向獨立自主。另外,在員工培力協助作法上,合作社於組織中設立訓練發展組,導入內、外資源,規劃學員的訓練需求、課程輔導等,藉由教育訓練培養人員研發思考能力,並達到實作的產品開發。
合作社在環境友善上,除了與在地業者合作,2012年已達60餘家及協助當地滯銷農產品銷售,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增進農民收益,共創多贏局面。每年創造126人次的就業機會,提供每年2,063萬元的薪資收入,周邊觀光產值甚至達到7,462萬元,透過各就業服務臺轉介的推介就業名單中,也進用了30名中高齡失業者。另外,合作社協助農民運用廢耕的農地,在頭社盆地的溼軟爛泥中,種出水田金針花海,因為其根莖質地細嫩,不僅可以入菜還可生吃,使金針花從鮮花到花梗都能創造經濟價值。
合作社在加入多元方案計畫後,除了協助地方調整產業結構,創造生態與觀光發展,進而推廣全民生態教育活動,促進整體農村文化的提升。未來,合作社也將持續藉由園區、環境、地域三者互動、牽引,提供自然空間與民眾的深度互動,豐富日月潭旅遊的知性與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