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圖說故事系列:以複合模式營運的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組織形式非常多元,從以公司形式營運如光原社會企業、公協會如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合作社如主婦聯盟,到基金會如財團法人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各種型態都有。此外仍有許多社會企業經營團隊,為了有效擴大商業模式與社會影響力,採取結合不同組織形式投入解決同一社會問題的方式,一般稱之為複合模式?(hybrid model)。
案例一:Embrace
Embrace故事從華裔的Jane Chen等幾位學生,組隊參加史丹佛大學社會挑戰賽開始,他們選定的題目是如何改善開發中國家早產兒死亡率。一開始大家以為是這些國家因為保溫箱等醫療設施不足,實際了解才發現國際捐贈的高價保溫箱其實已經很多,反而是當地電力及設備維護資源不足,縱有高價保溫箱也無用武之地,而且有許端偏遠地區的嬰兒,是在送到醫療機構的的途中失溫而死的。於是學生團隊開發出成本不到保溫箱1%的保溫袋,只需要簡單加熱就能維持寶寶的體溫。使用簡單,價格便宜,而且能真正解決問題。Embrace團隊獲得史丹佛大學社會挑戰計劃的獎金及知名社會創投Echoing Green的支持,在2008年開始了他們的實踐之旅。之後他們持續改善產品,獲得了更多的社會創新創業獎項的肯定,並逐年增加受惠早產兒的數量,並將社會影響層面擴大至懷孕生產衛教品質的提升。他們的產品、故事、宗旨、財報、工作報告等資訊,在Embrace的官網都可以輕易獲得。
而他們是什麼?Embrace is a 501(c)(3)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takes great pride in our financial efficiency, our accountability to donors, and our transparency. We work to use every dollar contributed as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as possible. 是的,他們是非營利組織,追求經營效率、重視責信與透明度。
然而,以非營利組織的形式營運四年之後,經過團隊深思熟慮,並在社企界資深創業前輩的建議之下,Embarce決定趁著他們重新設計保溫袋的同時,也重新「設計」了他們的新組織架構(見圖),另外成立一家社會企業Embrace Innovation,與母機構Embrace攜手改善貧窮地區新生兒失溫的問題。
圖片來源:http://embraceglobal.org/who-we-are/structure/
他們認為,新的複合架構帶來以下好處:
一、分工明確、專注所長。Embrace Innovation專注於技術研發與製造,而Embrace則致力於衛教與相關技術的傳遞與擴散。
二、技術研發與製造需要較多資本的投入支持,而成立社會企業能夠引進私人基金或公益創投資金,加上非營利組織原有的社會捐助及政府補助,增加團隊的資金來源並分散風險,有利於組織長期發展需求,追求永續性。
案例二:The Big Issue, The Big Issue Foundation & Big Issue Invest
The Big Issue是英國最著名的社會企業之一,以由遊民在街頭販售雜誌,銷售金額的一半成為遊民的收入,進而逐步自立的獨特模式,廣為世人所熟知。原本Big Issue就是一家單純的公司,隨著其獲利的提高及關注領域越來越多,他們另外成立一個慈善組織The Big Issue Foundation,矢志改善遊民等弱勢族群的生活,其經費來源除了母公司 (The Big Issue)?的盈餘,也接受外界的補助與捐贈,增加了與有意投入此社會使命的各政府單位及大眾合作的管道。
與前一案例Embrace相比,可以發現其社會企業The Big Issue及非營利組織The Big Issue Foundation間的分工架構、資金來源、流向等,非常的相似。只不過The Big Issue的發展是先成立社會企業,這種街報形式的商業模式證實可行,改善遊民經濟收入之餘,發現遊民順利重返社會,還需要居住及生活的協助,而這部分是非營利組織所長,因此才成立基金會,便於運用公部門補助及社會捐贈資源。
後來為了協助其他社會企業成長,鼓勵更多慈善組織及企業一起加入社會改革,終結貧窮的行列,他們又成立了第二個分支機構Big Issue Invest (BII),以Big Issue母公司為主體,再發展出Big Issue Foundation及Big Issue Invest兩個分支機構,構成龐大的社會影響力版圖。BII除了來自Big Society Capital的資金,也接受一般銀行與創投的資金,通過天使捐助、投資或借貸等手段,轉投資專注於消滅貧窮與不平等的社會企業、慈善組織或企業。根據其官網資料顯示,BII已經投資了2500萬英鎊(約新臺幣12億)於310個以上的組織,創造了3200個工作機會,其直接受益族群達到180萬人。其投資地圖網頁資料齊全,介面簡單易用,值得一訪。(Big Issue Invest網站:http://bigissueinvest.com/seeking-finance/map/)
案例三: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張秀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及沙連墩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張秀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張秀菊基金會)成立於2004年,自2005年起即承接台中市政府委辦之向陽少年之家,以協助行為偏差青少年成長為組織職志。戶外冒險探索活動是創辦人張良卿的個人興趣及專長,他提供接受基金會輔導的青少年到沙連墩戶外營地打工的機會,從事設施的建設維護及活動協辦,青少年除了習得如何正確使用工具,從勞動付出中獲得報酬,取得分配運用自己收入的機會,從而開始管理自己的生活。張良卿認為,與課堂靜態授課相比,參與戶外活動而產生行為導正的效果更為為顯著。
張秀菊基金會追蹤受輔導青少年直至21歲為止,累積至2014年的總服務人次已經超過1萬人,接受其輔導之青少年3年內穩定就業及就學率到達8成。除了輔導從系統中「畢業」的「學長姐」就業,基金會也提供創業支援(例如基金會協助會計作業或第一筆天使資金),而成功創業的「校友」為了回饋基金會的幫助,也會提供職場實習的機會給輔導中的青少年,使得其進入社會之前就對職場環境及應具備技能,有充分的認識及實務體驗。
沙連墩戶外營地由張良卿獨資公司經營,除了一般野營活動,也接受公私部門委辦各種成人教育、親子教育及社工教育等活動。為了支持張秀菊基金會將服務擴張至公部門委辦機構收容不下之行為偏差青少年,張良卿將獨資公司盈餘全數回捐給基金會,支持基金會自辦奇歷兒少之家。隨著社會企業觀念逐漸普及,張良卿覺得這個模式很符合社會企業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精神,於是在2013年變更公司名稱為沙連墩社會企業有限公司。為了提供更多職場實習及技能訓練,基金會也設立台灣第一家民間團體附設商店:逗點公益商店,其盈餘成為基金會另一筆財源。
張良卿認為,不管是NGO、NGO附設商店還是社會企業,社會資本的運用都很重要,而這些不同的組織形式,只是導入各種不同社會資源的方式,最後都是為了將「協助行為偏差青少年」這件事做得更好,服務更多人。
這個模式跟前兩個外國案例相比,您覺得如何?有何異同?如果是您,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