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大誌雜誌拚拓點 社會創新有想法
大誌雜誌拚拓點 發揮更大影響力
致力於提供遊民謀生自理能力的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係採取英國大誌雜誌的經營模式,由街友販售雜誌,再由分攤利潤予街友,主張街友自力更生,主動追求改變的機會,而非被動等待協助或施捨(Hands up, not hands out.)。臺灣大誌雜誌創辦人李取中表示,原以北部大眾交通車站為主要販拓點的規劃,近兩年營運漸趨穩定、飽和,未來將拓展販售點著重於台灣其他地區,如中南部。南部拓點初期,雜誌社的工作重點在增設發行站,李取中表示原則上希望在市中心,交通樞紐之處。像屏東已經有合作單位願意提供發行站,未來若有機會,也想至東部販售,進一步讓全臺灣都看的到大誌雜誌,但實際上仍得經當地市場評估,及是否能找到合適販售點而定。
在生活協助的層面,會依販售員實際狀況,勸告儘量減少不良習慣,且希望將販售員儘量拉出既有生活圈,避免受過往生活及交友圈的影響,例如一有收入就被其他人借走或用於喝酒等等。在財務管理的層面,大誌提供帳戶,販售員可以把錢存在雜誌社,減少被拿走或借走的機會。綜合而言,就是一步步協助銷售員取回對生活的自主權,包括個人信心建立,生活節奏的穩定性,對於未來較有幫助。
資源給予相對容易,但實際需要的並非單純地給予,而是從提供工作機會中,增加人群互動的機會與意願。李取中另外提到,美國近期有個創新案例,是先提供街友安穩居住的場所,其他例如工作或訓練輔導等,都以後再說。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值得台灣政府參考研究。
政府施政有方向 社會創新非空想
針對社會影響力評估(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SROI),李取中認為運用SROI分析現在社會企業,有點偏頗。政府提供資源部分,反而才應該做社會影響力評估,可以做為施政評估,但不能拿來做為評估社會企業或其他組織對消費者之管道。李取中表示,就政策而言,政府推動需要階段性,現在應該是鼓勵社會創新的階段,規劃1至2百萬新臺幣對新創企業的助益很大。然而,有些觀念需要導正,社會企業並非完全是慈善與愛心,應該先確認獲利模式,再規劃創業。
對於社會創新,李取中也有一套個人的見解,他認為應該先瞭解本身擅長的事,做為切入點,再考量社會層面實際需要,包括良好的原料、元素、制程等元素。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一面導正既有企業,一面讓要進入本領域之企業有所認知。李取中期待政府應該跟企業學習,眼光應該放遠,像是蘋果公司(Apple)被認為不夠綠(環保),故其發明一個機器人拆IPHONE,讓零件可回收,也算一種社會創新。
開發多元化就業職種,大誌考慮開起腳踏車店
李取中最新的計畫是,為街友開設一間能結合單車維修技師訓練及營運的腳踏車店,正在尋覓合作對象與理想空間。運用臺灣日益風行的單車運動帶動的需求,辦創此項具備勞力密集特性的產業,提供街友更多的就業形式。「沒辦法上街頭販售的,或許可以跟腳踏車相處吧?」英國的知名社會企業Bikeworks從提供失業者在單車產業的訓練及就業機會做起,現在除了開單車店,提供維修服務,現在已經將經營項目擴增到教車主自己維修,延長單車壽命,減少資源浪費,還有廢棄單車回收再利用,單車騎乘課程、各種無障礙單車研發等等,不由得令人對李取中實踐社會創新的這一步,充滿無限期待!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