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100%由身心障礙者經營的清潔公司
Tamtamy的主要業務是家事及清潔服務,從打掃、洗窗戶到熨燙衣服都包,還發展出保母服務和遛狗服務,客層包括固定的30間私人住家、20間辦公室和40棟公寓大樓。「在我們的眼裡,沒有身心障礙者做不到的事。」創辦人Mirka表示,這句話也道盡了她的經營理念。
具有社工背景的Mirka,本來在一家大型跨國集團任職,隨著年紀漸長,健康開始出現狀況。她決定轉換跑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在創辦Tamtamy之前已有和身心障礙者共事的經驗,自己也有親人是身心障礙者,因此在2011年創辦了Tamtamy,初衷就是想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就業機會,打破他們與社會的隔閡,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來者不拒,善用科技與小幫手機制
Tamtamy的招募對象不限於特定的障礙類別,包括視障、聽障、精神障礙人士和身障人士,來者不拒。機構不僅會提供工作所需的訓練課程,也會尊重身心障礙者較慢的工作步調,注重友善的溝通態度,也提供彈性的工作時段,營造出一個「保護性」的環境。
機構還會定期舉辦各種工作坊,讓員工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例如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行銷、社群媒體經營技巧、有效率的合作方式、如何和客戶溝通,以及財務管理等等。工作坊的師資都是Tamtamy透過公益社群媒體媒合的各界專業人士,無需額外費用,就能邀請到水準一流的師資,懂得善用各界資源也是Mirka的經營之道。
然而,難免會面臨到員工的各種適應問題。有些員工相對較快就能熟悉流程,進行排班;有些員工則是一輩子都無法單靠己力完成工作,Tamtamy便會安排工作小幫手陪同。除了工作技能的層面之外,機構也很注重員工的心理健康,同時聘有心理學家和社工人員輔導。
善用科技,也有助於讓不可能變可能。會計Lenka由於腦性麻痺導致視力受損,但藉由超大螢幕和特殊的支援軟體,讓她能夠順利完成每個工作環節。Tamtamy的員工當中,聽障人士是最大的族群,他們利用Skype開發出一套獨特的溝通系統,讓清潔人員能夠進行溝通、傳送需要維修的物件照片,還包含一個手語應用程式,在2017年獲得微軟非營利機構創新獎。
身心障礙員工 找到人生曙光
事實上,這群人剛進公司時,通常生活很艱困,負債、繳不出房貸只是日常。「對於因健康因素而長時間沒有工作的人來說,尤其困難,他們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也嚴重缺乏自信。但只要他們有工作的意願,以及一個禮拜能夠工作至少2小時,就能在這裡找到工作機會。」Mirka說。
Mirka希望將Tamtamy打造成幫他們脫離困境的第一個跳板,目的在於讓他們慢慢適應現實的工作環境,同時能夠貢獻一己之力、體驗自食其力的滋味,讓他們逐步建立自信、甚至帶來成就感,這是錢買不到的。
可以想像,這份工作並不輕鬆,甚至可說相當累人,卻也非常激勵人心,「當我見到狀況比我悽慘的人仍然充滿著熱情,著實給了我很大的鼓勵。」Mirka表示。
54歲的Pavla Dufka是個最好的例子。他不僅肢體障礙,還有智力障礙,再加上偶爾會發作癲癇,沒人想過他有一天能得到工作機會。但在Tamtamy小幫手機制的協助下,他首度見到了人生的曙光。他的嬸嬸說:「他不識字、不會算術,甚至不了解金錢的價值,但他卻在這裡擦桌子擦得很開心,甚至還交到女朋友。」
發起「綠色清潔」計畫 為地球盡心力
Tamtamy一開始經營得並不順利,但2015年獲得非營利機構信賴標章之後,轉捩點出現了;同年秋季再度獲得小型非營利機構大獎,不僅提高了媒體能見度,也讓更多客戶有信心採用機構的服務。
隨著客戶日益增多,Tamtamy的員工漸漸覺察到清潔工作對生態帶來的危害,於是在3年前主動發起「綠色清潔」的環保計畫,「我們想要成為保護自然環境的一份子,儘量降低工作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只希望留下綠色足跡。」專案經理Kateřina表示。
執行小組制定了完善的計畫,包括清潔流程、清潔用品的選擇、員工訓練、以及如何與客戶溝通。他們利用遊戲、比賽、教學影片來做員工訓練,讓員工不僅很快就能熟悉新的流程,更激發了他們的環保鬥志。創辦人Mirka也全力支持,她承諾:「如果短期內募集不到足夠的資金,開銷就由公司自行負擔。」
果然,由下而上的力量最大!Tamtamy這個以「零廢棄」為目標的綠色計畫,竟然在一個月內就實現了,
學習點:啟迪人心的意義 超越經濟價值
「我們能夠很自豪地說,我們大部分的營運費用,都是我們自己賺來的錢。」Mirka表示,Tamtamy最大的目標在於啟迪人心,想證明健康人士做得好的工作,殘障人士也做得到。在多年耕耘下, Tamtamy也實現了自食其力的社企功能。
Mirka說:「我們的存在是為了一群有足夠動力面對自身命運的人,他們能夠締造出不凡的成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調整工作環境。他們每天如螞蟻般地前進,但回饋給機構的卻是滿滿的動力,當成員感到倦怠的時候,立刻就能夠從其他人的身上得到振奮的力量。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偉大的戰士,那些失敗了一百次仍然不放棄的鬥士,才是最令人佩服的。」
正如Mirka所說的,殘障人士就業機會的關鍵,在於能夠提供一個適合他們步調的工作環境;每一個人都有其適合發揮的任務,世界上也不是每份工作都得分秒必爭,他們儘管慢一點、狀況多一點,但終究都能克服,以勤補拙,做出水準以上的成績;另一方面,其中的無形價值和社會意義,無價。
只要他們有工作的意願,以及一個禮拜能夠工作至少2小時,就能在這裡找到工作機會。
~Mirka Kroupová, Tamtamy創辦人
身障者就業 創造自我價值
雲林縣斗南鎮的身心障礙者重建協會,創立於2006年10月,旨在提供身心障礙者全方位的生活獨立訓練,故設有「希望工場」和「希望農場」,目前直接服務60位16歲以上身心障礙者。除生活及工作能力強化外,更積極輔導他們社區化就業,使其達到穩定就業,真正生活自立的目標。
又如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則推介視障樂團到全國各地公民營機構及社區演出,也從事生命關懷活動,協助許多身障藝術專才,有機會得到發展的舞台。
▲商業模式
▲Tamtamy從打掃、洗窗戶到熨燙衣服都包,還發展出保母服務和遛狗服務。
▲Tamtamy的員工有視障、聽障、精神障礙人士和身障人士,只要加以訓練,都能逐漸勝任工作。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梁心藍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