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善用市場機制 帶動社區參與對抗碳排放 ─ BioCarbon Partners從人性下手的新思維
碳排放問題是文明社會的必要之惡,它是人類社會的責任,卻也是最棘手的環境問題。非洲尚比亞的BioCarbon Partners,卻能從人性出發,啟動森林及生態保育和人民物質生活提升的良性循環,值得全球社會創業家思考。
森林濫伐是氣候變遷和溫室效應的元凶之一,約造成世界碳排放量的15%,而尚比亞的濫伐又被列名全球之最。尚比亞是世界森林砍伐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尤其在尚比西河(Zambezi River)下游一帶,砍伐率高達該國平均的11倍。原因是該地區人口不斷增長,貧困率卻高達88%,許多家庭以木炭生產為經濟來源,據統計,在BioCarbon創立前,其首都路沙卡(Lusaka)地區有70%的家庭是倚靠木炭生產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森林濫伐加上燃燒製程帶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成為嚴重的問題。
直到2012年,一家叫BioCarbon Partners(以下簡稱BCP)的社會企業,為生態和經濟發展的死結,找到了創新的解方。
透過激勵拉動社區參與 社會和環境影響力為B型企業典範
創辦人兼執行長漢森(Hassan Sachedina)基於深切的個人使命而創立了BCP。漢森的母親出身肯亞,讓漢森對非洲農村的人民和野生生物都有很深的情感。漢森曾長期在非洲國家從事犀牛保護的工作,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社區生活與保育衝突的問題,他從中意識到,要使保育成功,就必須讓人民也認同野生生物棲息地對己身的價值,讓雙方的利益一致,才能杜絕濫伐。過去許多保護工作都失敗了,就是因為沒有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
問題的根源是濫伐,為什麼要濫伐?事實上,2018年尚比亞的人均GDP仍只有1,540美元,在世界196國中排名155名。人民傳統上就是以土地和森林為資源,採取刀耕火種的種植模式,並砍伐森林製作木炭來維持生計。漢森從宏觀的角度,理出貧困、環境惡化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體認到保護工作應建立在社區夥伴關係上,因而催生了BCP。
他們採取社區參與的模式,訂定激勵措施,透過長期協議來保護森林,使生態保護這件事,在民眾的經濟上具有實質意義。8年來,他們已經保護了上百萬公頃的林地,成功減少近150萬噸的碳排放,更創造了許多新的工作和創業機會。他們的成就,讓BCP因此在2017年全球2,100個認證的B型企業中,在社會和環境影響力方面,獲得全球第3的榮譽。
以市場驅動的經營模式 販賣碳權成為社區經濟來源
BCP藉由市場機制來支撐這家B型企業,其中關鍵就是聯合國的「森林碳補償」(Forest Carbon Offsets)機制,也稱為「碳權」(Carbon Credits)。簡單說,當森林被砍伐時,會釋放二氧化碳,BCP量測受保護而免被砍伐的樹木「省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並藉由國際稽核機構的確認,BCP就能夠將這些排放量額度賣給希望降低碳足跡的企業(編按:企業在法令監督下,碳排放的額度受到限制,因此可以向其他人買進排放額度,以解決其不可避免的氣體排放)。另一方面,願意支持這個計畫的民眾,也可以透過單筆或定期定額的方式,贊助碳權,10美元就可以防止1噸碳被釋放到大氣中。
這種模式稱為REDD+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意思為減少因森林砍伐和惡化造成的碳排放,是聯合國所規畫的一種永續發展機制;「+」代表這個方法為當地社區和生態系統帶來的好處。他們利用交易所得的收入,提供當地生態保育及社區經濟發展所需的經費,比如教育、醫療保健和清潔水源等,並取代原本以森林為經濟來源的民眾生計。
兩大計畫創造多重效益 民眾生活和生態環境全面改善
目前BCP主要有兩個計畫,「尚比西河下游REDD +計畫」(Lower Zambezi REDD+ Project)目標是保護尚比亞河下游國家公園占地4萬公頃約700萬棵樹及其中的野生動植物。這個計畫與當地5,000多位居民合作,也是該國第一個通過「查驗碳標準」(VCS,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國際認證的計畫,本計畫還在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這3個類別中均獲得金牌認證,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REDD +計畫。
另一個計畫「盧安瓜社區森林計畫」(Luangwa Community Forests Project),則保護著尚比亞東部100萬公頃數億棵樹的森林,是尚比亞最大的REDD +計畫之一。初期由美國國際開發署資助,與尚比亞政府合作,目前這個計畫已經讓1.7萬個以上家庭受惠。
這兩個計畫創造了多重的社會價值,也創造了多贏的新模式:
1.教育民眾從事保護性農業,以恢復地力,提升農業生產的品質與效率,並為農民的農產品創造市場。目前已有750多位農民接受了相關培訓。
2.投入衛生與社區發展計畫。例如尚比西河下游社區的所有淡水井中,有67%都是由BCP提供的。
3.創造農村永續收入。讓農村在保護森林的同時也能賺取收入。例如以蜂蜜生產的新產業,2016年以來已經設置了7,000多個蜂箱。
4.僱用員工創造就業。BCP僱用當地人擔任森林監測和社區偵察隊及其他行政職位,目前已僱用上百位當地員工,養活逾 8,000個家人。
5.藉由基礎建設進行社區發展。包括診所和農村保健中心、教師宿舍和教室、種植樹苗等。
6.支付森林保護費給有成效的社區。2017年就提撥了約15萬美元。
7.推動永續生態炭(Eco-Charcoal™)計畫。訓練人們進行永續性的樹木採伐,並使用高效窯爐生產木炭,目前已催生了32位木炭企業家(Charpreneurs)。
產業、民生、生態、環境四贏用創意找出生態與經濟衝突解方
這兩個計畫創造了人民、政府、生態、環境四贏的效益。第一,人民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收入提升,也創造出新產業,改善人民貧窮的問題;第二,政府獲得BCP協助,提供教育、飲水衛生和基礎建設來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第三,保護了獅子、大象、犀鳥、大羚羊、豹和長頸鹿等的棲息地,改善了生物的多樣性;第四,每年共減少近15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BCP正在透過連接尚比亞的5個國家公園,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連通性,來創造非洲最大的動物遷徙走廊。
對台灣而言,生態保育和經濟發展的衝突,同樣是長年以來的棘手問題,而且迄今似乎只有取捨與妥協,找不到多贏的方案。如果能和BCP一樣,試著從人性的角度思考,透過創新的思維,那麼要找出能將衝突雙方轉為利益和目標一致的機制,或許並沒有那麼難。這也會是思考創新創業的好方向,何況還能夠實現促進環境公益、創造就業機會等的企業社會責任。
為了應對氣候變遷,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森林。
為了保護森林,我們必須對人進行投資。
~ BioCarbon Partners
▲BCP與社區參與的合作模式 (資料來源:BioCarbon Partners/編輯部製作)
▲BCP致力減少森林砍伐,以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圖/Johanneke Kroesbergen-Kamps on Unsplash提供)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稿: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