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出錢出力培育運動員 全民體育大推手 ─ 英國最大運動員與賽事慈善社企GLL
B型企業GLL結合旗下GLL基金會,將推廣全民運動風氣,並激發青少年潛能列為首要目標。11年來已經協助8,000多位英國運動好手,透過基金會取得資金和技能上的支持指導,讓他們得以在國內與國際各種賽事上,有機會發光發熱。
「英國的運動場館大部分採收費昂貴的會員制為主,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奢侈而遙不可及的;但GLL正是要顛覆這個模式:以平價以及舉辦社區體育賽事的策略,推廣平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風氣。」英國GLL(Grennwich Leisure Limited,格林威治休閒有限公司)暨GLL運動基金會(GLL Sport Foundation, GSF)董事長彼得·邦迪(Peter Bundey)開宗明義地說明基金會多年來推動全民體育參與的初衷。
GLL是全英國規模最大的公共運動休閒設施經營者,早在2012年即獲得B型企業的認證。它在2013年就豪氣地接下2012年倫敦奧運的游泳場館銅盒子(Copper Box),當時全英國都認為,這個場館將在奧運結束後成為蚊子館;但它們將這個國家級場館在以平價對大眾開放營業的同時,也作為基金會所資助選手訓練的基地;初期就立即創造了250個就業機會,每年造訪高達4萬5,000人次。GLL並連續在2017-18榮獲英國最佳企業大獎(UK Business Awards)。
讓運動員發光發熱 嘉惠眾多少數族裔與弱勢族群
GLL基金會是一家慈善型社會企業,資金由GLL所挹注,專門投入全英國運動員的資助與培訓,並舉辦社區、區域與全國性的賽事,如今是英國最大的運動選手與體育賽事的資助者。
邦迪認為,英國當地的運動場館經營者總是汲汲於獲利的追求,但對於境內運動賽事的推動與選手的培育,貢獻卻乏善可陳;而根據基金會研究顯示,他們所資助的運動員中,有高達90%的人並沒有得到其他的資金或支援,這顯示運動選手的資源並不豐裕,選手通常必須自籌相關費用,一但資金困窘,往往不得不放棄天賦潛能與大好前程。
因此,GLL基金會將推廣青少年運動並激發其潛能列為首要目標,所資助的運動員逾74%都在21歲以下。而基金會的資助,的確讓英國境內更多有天賦的體育選手,特別是少數族裔和弱勢族群,得以在國內與國際賽事上,有機會發光發熱。
重點1>資助逾8,000名運動員 已摘下102面奧運獎牌
GLL基金會成立至今11年來,已幫助英國選手在國際賽事拿下無數傲人成績。光奧運和殘障奧運總計就拿下102面獎牌,奧運金牌拳擊手約書亞(Anthony Joshua),跨欄女將德蕾頓(Perri Shakes-Drayton)和殘奧游泳冠軍西蒙茲(Ellie Simmonds)都受其栽培。
GLL基金會的事業重點分為三大塊,首要便是資助運動員。根據去年的10週年統計,基金會透過1萬6,200個GSF運動獎項所送出去的獎金,嘉惠了8,157名運動員,總獎助金額達到9,200萬英鎊;目前更已累計到1,100萬英鎊,相當於新台幣4億1,000萬元。
基金會另外還提供財務上的資助、訓練設備、運動傷害復健(例如1200多場理療課程)與運動科學服務的補助等。資助的對象,涵蓋奧林匹克運動會、特殊奧運、殘障奧運及聽障奧運中的117個比賽項目。
重點2>運動員扮GSF大使 擔任社區教練、志工 推廣全民體育
由資助運動員所贏得的競賽佳績,基金會更將其轉化成為推廣運動的力量,這也是當初基金會成立的初衷。他們邀請得獎的運動員參加地方社區的體育活動,成為GLL基金會的「最佳大使」,或擔任基金會在全國推動體育賽事的代言人,或擔任體育教練、志工、參與籌款等等,以激發更多社區居民和年輕人參與運動。2012年奧運拳王約書亞就擔任GLL老人俱樂部賽事中的指導老師,他說:「這些選手激勵了我,還有他們的家人和朋友。」
莎莉.康納爾(Sally Gunnell)本身是1992年400公尺障礙賽的奧運金牌得主,後來成為催生GLL基金會的靈魂人物;她曾在眾議院力陳資助運動員與推動社區體育的重要性,得到高度重視。
GLL基金會主動擔負起國內運動風氣的推動角色;至今已經舉辦超過無數場的社區體育賽事,並開設平價的游泳與救生課程,每週都有12萬人次小朋友參與。而50歲才開始練舉重的「舉重奶奶」布列爾(Libby Blair),也在基金會的支持下,陸續贏得世界舉重銀牌、歐洲舉重冠軍等好成績。
重點3>做殘疾運動員的最佳後盾 幫助他們自我實現
GLL基金會也投注在殘障奧運與聽障奧運的選手訓練協助。患有唐氏症的荷莉(Holly),4歲起學游泳,13歲那年得到基金會的贊助,在南安普敦省的競賽中,贏得1金2銀的好成績,這些成就讓她的家人備感驕傲!現在她還在認真參與集訓,希望能有機會參加殘奧比賽。
2008年,GLL基金會與另外兩個殘奧俱樂部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成長,讓更多殘障民眾願意走進人群,發展運動專長,並常常在游泳和輪椅籃球比賽中脫穎而出。而他們共同培育出來的運動員,也成為激勵其他殘障年輕人的最佳榜樣。
成就個人、社區和國家 以商業支援慈善的成功典範
企業的經營模式:光譜的兩端分別為純慈善型與純商業型,而社會企業介於兩者之間;GLL自2008年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自己是慈善型社會企業,強調的是推動全面運動風氣的社會價值,並且讓有天分或潛力的運動員,能夠得到必要的資助,甚而協助殘障人士進軍國際殘奧賽事,讓他們都能在賽事中成就自我。
然而慈善的資金與資源,來自GLL經營全球運動休閒設施的經營利潤。整個經營模式和運作機制圍繞著運動而設計,有自營場館的硬體設備,有在國際賽事一舉成名的運動員,因此有自家的一流教練,帶動運動潛力人才的活絡;從個人到社區和國家,都因GLL而受惠,啟動了一個成熟而完整的良性循環,以致11年來,每年受基金會資助的人越來越多,如今一年可資助3,000位以上的運動員。未來10年,基金會還將致力於協助運動員,在運動專業以外,建立個人的事業。
台灣大多數慈善事業,經常年年都在經費不足中掙扎;新創社企或一般企業的社會公益活動,若能思考將企業的核心關懷項目,與不同的慈善機構做綁定式的完整設計,讓雙方互蒙其利,生生不息,將有機會成為社會長期穩定安樂的重要力量。
GSF將在體育運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將影響成千上萬的運動員的運動生涯,進而對當地社區產生積極影響。
~Sally Gunnell,GSF贊助人、奧運金牌得主。
▲(資料來源/GLL、製圖/編輯部)
▲2019年GLL基金會的賽事以Better為名,期許運動員發揮潛力,讓人生更美好。(GLL提供)
▲2019年GLL基金會的賽事以Better為名,期許運動員發揮潛力,讓人生更美好。(GLL提供)
▲2013年Copper Box開幕當天,GLL團隊合影。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稿:陳曉開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