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荷蘭De Laarhoeve照護農場 讓精神障礙人士貢獻才能
De Laarhoeve發展農場是一間僱用精神障礙人士的照護農場,並透過農產品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拉霍夫從教練到志工都受過專業訓練,為精障者建立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職涯場所。
2000年,Judy Kerkhofs創辦De Laarhoeve發展農場,旨在照護精神障礙人士。從它以發展農場(development farm)命名,而非照護農場(care farm),以及它的自我定位——為「特殊才能」者所設立,而不是身心障礙人士,明顯可以感受到創立這座農場的心意,不是憐憫施捨的救濟中心,而是發展潛力的培育場所。
照護農場也稱做社會農場(social farm),在歐洲指的是私人農場投入教學與治療資源,針對身心靈障礙或戒癮者等特定族群,投入治療性園藝或農藝、動物輔助治療、生態療法等協助,即所謂「綠色照護」,這需要專業能力甚至認證,經營模式則是藉由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讓在農場工作的朋友取得經濟自立的能力,同時在工作中得到療癒的能量。
在De Laarhoeve裡,員工用當地農民種的蔬菜和水果製作果醬,種植並販售各種蔬菜、花卉、盆栽和香草植物。此外,包括為產品貼上標籤、分類、為客戶準備出貨;或者自己加工木材製作成包裝箱,甚至管理倉庫,都是綠色照護的工項。
護士創業做照護農場 重視人道對待
在此之前,Kerkhofs其實是個護理人員,看多了機構環境氛圍的冷漠和緊張,醫病之間更像是上對下如軍隊般指揮命令的關係,甚至為求方便管理,「不聽話就吃藥、太難搞就乾脆綁起來,」強制治療體系官僚化運作的種種現實,讓改革的念頭在她心中萌芽,且愈來愈強烈。
當時,荷蘭的農業和衛生、福利及體育部等政府單位,正在研擬建立跨局處的國家農業和保健支持中心,目的是強化護理農場、農民與護理組織之間的聯繫,並提供護理農業的合法性;更結合修訂法規,開放護理服務融資,打造有利護理農場的生態基礎。大環境條件有利,Kerkhofs於是與務農的父母商量,回到家鄉接管農務事業,轉型做照護農場。
多元經營農場 讓員工和農場都能經濟獨立
轉型如同創業,Kerkhofs初期便確立了三大基本準則:
一、農場不能看起來像醫院。Kerkhofs依法建立一支護理教練團隊,為有特殊需要的生產「員工」提供護理服務。農場盡可能保持員工的獨立性,不能干涉員工的行動自由;護理人員不會告訴員工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營造一個彼此公平、坦誠、安靜平和的氛圍。那種遇到員工情緒激動時就餵藥、打針的事,更是列為絕對禁忌。他們還免費開放農場,讓員工盡可能接觸及融入社會。
二、所有生產員工來到農場,都要能做到自力謀生。Kerkhofs聘請經過培訓的教學教練,能夠以員工聽得懂的語言指導生產流程,包括從上游點貨、中游加工到下游出貨,一步步引導他們在做中學,就算是黏貼標籤這道簡單的動作,都要讓能員工感覺自己是有生產力的人。
三、農場必須自負盈虧。Kerkhofs認為,De Laarhoeve初期接受政府輔導、協助,是打穩事業根基的關鍵,但是長久之計仍是自己扛起業績。她設定De Laarhoeve的生產路線是代工、自營雙管齊下、多元經營,也就是一邊為社區農家加工食品,一邊推出自有品牌商品。
在自負盈虧的目標下,De Laarhoeve的代工客戶鎖定社區農家,接手採收後因為賣相不佳而被剔除的「醜作物」,這通常占收成的10-20%。農場會將其製成醃菜或果醬,再交給農家自行銷售,或放在農場門市幫農家代銷。自營產品方面,他們的策略比較特別,選擇與零售連鎖店、超市和餐飲業合作,接受對方客製的訂單,生產自家品牌的醬料、調味品或即食包。甚至拉霍夫在地方打出名號後,近幾年還為企業客戶辦理知識講座,擴大業務範圍。
不浪費自然食物 也不浪費可以生產的人力
2016年Kerkhofs獲提名當地傑出企業家獎項時曾說:「我們的野心是,人們可以住在這裡、工作在這裡。我們不浪費自然食物,也不浪費可以生產的人力。」如今,De Laarhoeve生產符合有機標準的二十多種加工產品,雇用生產員工從最先的12名增加到25名,農作夥伴則超過50名。至於常設的生產與護理教練團隊包括3名活動主管、2名生產主管、1名園丁和1名行政助理;為企業客戶開辦的遠距教學指導對象則有11人。
客戶之一番茄農荷珂(Henriette van den Hoek)表示,她種植3公頃田地,幾年前,所有無法以最高等級賣掉的農作物都必須丟棄,現在則是每一種幾乎都可以充分被利用,而且還能帶來報酬。「這是雙贏解方,」她說,「我是不懂什麼生物經濟啦,但我很開心可以盡可能減少浪費。」
2016年,Kerkhofs站上第5屆女性農民創新獎的舞台接受表揚。這個雙年獎旨在獎勵從事農業或林業的歐洲婦女,她是5位得獎人之一。現今,歐洲30%的農場由女人當家,她們往往比男性創業家多注入一絲人文關懷,創新也應運而生。
天生我才必有用 妥適安排發揮勞動力價值
荷蘭是全世界最早實施長期照護保險的國家,早在1968年就推行《特殊醫療費用保險法》(The Exceptional Medical Expenses Act,AWBZ)。這意味著,它經歷過多數國家遭逢的困難,因此相關法規、配套措施也早一步發展得更完善,從勞動力發展的角度來看,至少有以下3點值得仿效。
就像為De Laarhoeve發展農場視精障人士為「特殊才能」者,天生我才必有用,無論是身障、智障或精神障礙人士,都不應該清一色被歸類為無法負起責任的被照顧者;反之,透過綠色照護,可以讓他們發展本有的才能,並提供融入社會的管道和機會。對他們而言,發揮本有才能和勞動力,取得合適的就業機會,經濟自立,也能創造自我價值,就能成為社會的資源而不是負擔。
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我國精神疾病患者門診及住診人數,2018年底時來到近273萬人的新高,較10年前增加近35%,而趨勢似乎難以反轉。值此,整個社會應以更正面的態度和做法來應對,包括民間照護農場或其他綠色照護的投入,以及政策法規的認證制度與培訓機制,讓有心投入的經營者有法可循,有利業者建立以人為本的從業心態,讓社會朝正面的方向發展,也不致浪費其中有價值的勞動力。
對有心經營的照護農場或機構而言,不宜以政府補貼做為財務來源,在全球政府都在日益緊縮財務支出下,財務自立應是創辦社會企業之初就該納入規畫的目標。就像De Laarhoeve在社區扎根,為農民解決痛點,讓精障者也能安居樂業,最終也為自己走出一條活路。
我們是一座發展農場。我們的野心是,人們可以住在這裡、工作在這裡。我們不浪費自然食物,也不浪費可以生產的人力。
~Judy Kerkhofs, De Laarhoeve農場創辦人
▲(資料來源/De Laarhoeve、製圖/編輯部)
▲照護農場可為身心靈障礙的族群提供融入社區與職場的健康商業模式。(圖像來源:達志影像)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