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英國史上第一個發行債券的公益團體 Scope
10年前, Scope便率先進入公益創投,向投資人募得180萬英鎊,用以建造適宜殘障人士居住的15棟公寓。為了打破殘障人士的人際障礙,Scope還拍幽默廣告教民眾如何與殘障人士應對,化解尷尬或手足無措的情境,更成功壯大自己的公益品牌聲量。
2014年,一個公益廣告引爆英國社會話題。畫面鏡頭很簡單,一位女主管與甫進辦公室的面試者握手,這才發現對方右臂截肢,女主管內心崩潰:「我該怎麼握手?」鏡頭調轉,另一位男人彎下腰和坐在輪椅上的客戶打招呼,「然後呢?我要一直彎著腰跟她說話還是我可以直起身?」這系列廣告成功戳中了英國大眾的痛點:面對殘障人士,我到底該怎麼辦?
這是英國公益組織Scope最為出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廣告「終結尷尬」(End the Awkward),它扭轉了英國人對殘障人士的看法: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旗下的廣告團隊第四銷售(4 Sale)調查結果,看過廣告的民眾有71%表示能以更開放的心情討論殘障相關議題,更有81%表示廣告改變了他們對殘障人士的看法 。
英國老牌公益團體 旨在為殘障者發聲
Scope創立於1952年,前身是國際痙攣協會(National Spastics Society),專門替腦性麻痺的病友提供協助,此後擴大範圍,也與其他慈善組織合併,漸漸發展出了庇護工廠、照護中心、慈善商店等服務,成為一個替泛殘障群體發聲的慈善組織,1994年更名為Scope。
Scope相信殘障群體的障礙並非來自先天缺陷,而是社會中的層層阻礙——無論是有形的如阻擋行進的階梯,或是無形的如人們的歧視。因此,Scope一直致力提升大眾對殘障群體的了解及其困境的意識,進而增進雙方溝通對話。比如殘障人士經常感受到被一般人忽視,實際上卻是大家怕自己說錯話,索性放棄交流。「很多人看起來像是無視殘障人士,但其實是出自於一種『希望不要冒犯到殘障者』的善意,」參與終結尷尬廣告計畫的時任溝通總監Richard Lane 表示。
以幽默情境劇 教人們化解尷尬互動
終結尷尬的廣告以幽默情境劇呈現,比如握手時才發現對方截肢,模擬一般人當下內心上演的小劇場,在最困窘的時候,英國喜劇演員、也是先天性手部畸形患者的Alex Brooker便會跳出來,以輕鬆的語氣說明各個情境該如何反應。Scope更在網路上加碼小測驗,測試和殘障人士在一起的尷尬指數。
廣告立即引發廣大共鳴,一方面,它猶如教科書典範,在最尷尬的時刻丟出正確反應步驟,克服大眾與殘障人士相處時的社交焦慮;再者,Scope一反傳統套路,不強調弱勢困境,用正常人的崩潰內心搏君一笑;同步推出的花絮也延續幽默風格,比如玻璃娃娃Sam Renke就一天到晚被善心勸導多補鈣、多喝牛奶,語氣無奈道:「謝謝你喔,但真的不是這個問題。」不賣慘賣可憐的風格,呈現殘障人士性格的正向與多元,這些風格廣告備受觀眾稱讚表示,終於有廣告把殘障人士拍得像一般人一樣。
爭數位平權 75%網站意識到設計不良問題
再比如目前Scope進行中的「日日平等」(Everyday Equality)活動,從2017開始為時5年,旨在推動殘障群體在就學、就業、消費等層面都能享有和一般人同等的權益。其中一個名為大駭客(Big Hack)的專案,就點出常人與殘障人士之間的數位落差:許多企業的電商平台設計沒有考量到殘障人士的使用,以致殘障客群在購物過程中常遭遇困難,這導致近7成的人放棄購買或是轉而去別的商店購買,而這類不具包容性的網站設計,讓企業錯失高達2,740億英鎊的商機。
對殘障人士而言,常見的幾種障礙包含難以辨識價錢、驗證碼,或是無法註冊會員,甚至擔心是否會因為殘障身分需要額外付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cope特別替企業推出設計指南,羅列7大原則,比如臉書、IG都已有推行的替代文字(ALT text),能協助視障者辨識內容;或是提供分頁模式,因為可以一直下滑的頁面對於身障人士可能難以操控。大駭客計畫喚起企業的改變意識,有75%的企業理解到自家網站可能因為設計不良而造成損失。
NGO發行公益債券 減少對捐款的依賴
無論是「終結尷尬」或是「日日平等」,Scope一直以為殘障團體走在社會最前線自居。同樣的精神可追溯至10年前,當許多公益團體仍以募款為主要收入來源時,Scope便率先進入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y),向投資人募得180萬英鎊,用以建造適宜殘障人士居住的15棟公寓。時任Scope的執行長Richard Hawkes就表示:「公益團體到處要人施捨,這種觀念需要改變 。」
公益創投的成功讓Scope觀察到,投資環境越來越傾向社會企業、道德消費相關的金融商品,因此隔年5月,Scope在盧森堡證券交易所發行了一批200萬英鎊的債券,為期3年,年利率2%,成為英國史上第一個上市的慈善組織債券,籌措的資金將用於拓展100家慈善商店、招募義工。債券擴大了收入,減少Scope對捐款的依賴,也接觸到了新的投資群體,如英國創新智庫NESAT(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等。「愈來愈多的投資者希望獲得的不只是經濟上的回報,同時還要有社會意義,」Hawkes說,「我們要鼓勵更多的公益團體和投資者加入我們。」
用故事和數據溝通 並靈活開闢資金來源
扭轉對弱勢團體的歧視、增加社會的包容性是每家公益團體致力的目標,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得先要抓住大眾的注意力才能達到溝通到位的成效。以下幾點Scope的作法值得借鑑:
故事行銷:說故事一定比講道理容易讓人聽進去,素人分享生命經驗是一種,Scope推出的尷尬情境題也是一種,因為人人都能感同身受,所以能引發共鳴,創造同理心不一定要賣悲慘,分享共有的困境或經驗一樣能拉近距離,讓同理心取代同情心。
善用網路力量、建立品牌聲量:Scope選擇投放傳統電視廣告,但也在Youtube、推特、臉書等社群網站平台同步上架廣告,甚至加碼小測驗、花絮,延長討論熱度,網路聲量夠,品牌知名度就能拓展出去,發揮更高的影響力,間接對勸募也有幫助。
數字佐證、更具說服力:Scope有一部分的預算花在研究殘障人士的需求,所以才能在大駭客計畫中提出2,740億的商機損失,或是有2至3成的殘障客群願意花更多錢換取更好的服務;這些統計數據不但能作為一般企業的市調前哨,也更能說服企業做出改變,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服務。
靈活的資金來源:疫情衝擊經濟,也讓公益組織籌款更加困難,如何讓資金來源更多元是每家公益團體都要思考的事。Scope當初大膽跨界公益創投、發行債券,在當時都是慈善界的創舉,台灣公益團體不妨框外思考,尋求新生機。
公益組織除了致力於技術上、實務上對弱勢團體的協助之外,如何改變社會上固有的刻板印象,喚起公眾關注意識,也是同等重要;若能在每一次形象廣告、互動貼文中拉近社會大眾與弱勢者的距離,相互理解,必能將台灣創造成友善共容之島。
很多人看起來像是無視殘障人士,但其實是出自於一種「希望不要冒犯到殘障者」的善意。
~Richard Lane, Scope前溝通總監
▲「終結尷尬」(End the Awkward)影片讓不少英國人扭轉對殘障人士的看法。(影片截圖)
▲Scope的願景是建立一個所有殘疾者都享有平等和公正的社會。(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柳定亞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