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平均員工年齡68歲的香港卓越社企「銀杏館」
「銀杏館」成立17年來獲奬無數,雖然是一家為提供長者就業而成立的社會企業,卻憑藉餐飲美味和服務實力,與匯豐銀行並列「服務第一」,和香港迪士尼樂園同獲環保卓越獎。並從一家小店成長為擁有6家餐廳、農園、電商平台和長者就業媒合平台的社企集團,足為台灣社企經營的參考典範。
走進香港九龍油麻地一家位於二樓的「越老」餐廳,悠悠入耳的是爵士喇叭演奏曲,霓虹招牌與昏黃的室內燈光,襯著懷舊工業風的裝潢,看起來就像一家台北東區的潮店,卻見頭髮花白的服務生正忙進忙出。這家越南菜餐廳,是獲譽香港最受歡迎社會企業「銀杏館」旗下經營的6家餐廳事業之一。
讓長者生活有重心 80%員工是銀髮族
「銀杏館」成立17年來獲奬無數,從「卓越企業」、「微笑企業」,領到「卓越企業品牌」、「香港傑出社企」;它還曾和匯豐銀行、國泰航空並列「服務第一」大獎;和香港迪士尼樂園、萬豪酒店同獲「環保卓越計劃優異獎」。可以看出,這家企業從服務到品牌經營,甚至環保,都足為業界典範。
但最特別的是,「銀杏館」總共約3,000員工,其中80%以上都是銀髮族,員工平均年齡高達68歲,堪稱香港最長。
創辦人是外界稱為「麥姑娘」的行政總裁麥敏媚,原本就是專業社工。一般超過50歲的求職者,往往容易遭受心照不宣的就業歧視;她觀察到,很多長者在退休後患了抑鬱症,但如果有份工作,生活有重心,心情就能安定。於是麥敏媚在2003年張羅了一家賣茶葉蛋及涼茶的小吃店,讓長者朋友去經營,沒想到生意興隆,第二年就開了第二家店。
專業水準不打折 廚藝與服務屢獲肯定
「銀杏館除了取銀杏樹堅毅幹練的寓意,『銀』字代表銀髮一族,『杏』代表良醫,『館』即由長者自己掌管。」麥敏媚說明,讓年長者也能有公平的就業機會,是銀杏館最重視的價值。一份公平的工作機會,對長者而言,不單是為餬口,更代表一份尊嚴。銀杏館首要招募的員工是有經濟需求的長者,其次是心理上需要工作,或仍有心力繼續貢獻社會的長者。
雖然是社會企業,銀杏館仍堅持以企業精神來經營,而非利用消費者的包容心而降低標準。銀杏館大部分管理階層及主廚均取得相關專業證照,且多次獲得「最優秀法國菜餐廳」、「消費者最愛西餐廳」等殊榮,足以證明他們廚藝和服務的專業水準,不只寶刀未老,更技壓年輕人。
從有機食材做到電商平台 加碼公益慈善
銀杏館經營的6家社企餐廳,包括港式、中菜和歐陸餐廳,還有素食和越南菜餐廳。不只如此,還往上游擴展到有機農莊、食品製造,並且發展餐飲外燴,還經營銷售健康食品及日用品的網路平台「銀杏士多」(store),甚至建立了一支銀髮樂團Wonderful Band,讓他們進駐餐廳表演,最後,還擁有一家高齡就業中介服務平台「薦仁館」,串接成非常完整的銀髮職場供應鏈體系,提供數量更多且更多元的工作機會,以滿足各類專長的長者。
所有這些環繞餐飲而生的事業,也都負有一定的社會使命。例如,餐廳優先選用公平貿易產品,間接幫助世界各地的貧農家庭。樂活有機農莊致力推行有機食材健康飲食。「香港廚房」發揚港式食品。「銀杏到會」提供到府外燴及派對一條龍服務,為老幼家庭和企業帶來歡樂。
除了為長者創造工作機會,銀杏館更額外回應社會上的緊急需要,例如天災時期援助金錢及物資、助學助養、捐助食物銀行、關照獨居長者、招待低收入家庭節慶聚餐、資助貧困大學生等等。今年疫情期間對遊民的派飯行動,也排除萬難持續進行。而餐廳收入及部分小費,也會撥捐慈善團體,扶助弱勢,延續「營商創福利」的宗旨。
講求工作配適 薪資比照市場行情
麥敏媚認為,年長工作者在職場上最大的優勢就是「穩定」,因為年長者的自律性和責任心都比年輕人更強,他們也更敬業樂業,甚至比年輕員工更少請病假。經驗也是一大優勢,例如,發生突發狀況時,長者便能以其豐富的閱歷和智慧,更圓融的服務客戶。
銀杏館不因員工是長者而降低專業水準,讓客人不是因為做善事而光顧,而是為了美味和服務。故銀杏館講求工作配適,讓任職者能發揮經驗及所長,例如退休的保安,其實很適合從事客戶服務等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前提是長者有能力、有意願,完全符合工作所需而勝任,也讓員工能賺取比照市場行情的薪資。
當然,為了遷就長者的身體狀況,長者們一般工作時間只約4到5小時;在設備方面,餐廳會採用不碎餐具,還配備手推車方便他們遞送食物。雖然銀杏館不是為了要打造一個長者樂園而成立,但在這裡工作的員工,卻每位臉上都堆滿了笑容。
企業化經營範例 找回被浪費的勞動力
台灣政府近幾年在推動銀髮就業上十分努力,不但成立銀髮中心,也建置「銀髮資源網」提供就業媒合服務,補強勞動力短缺,並完成立法鼓勵企業進用銀髮人力。事實上,近年廠商進用銀髮族比例也逐步攀升,提供保全及物業管理服務的丹麥歐艾斯集團,銀髮族就占全公司36%。
銀杏館從一家小店變成連鎖店,再推出更多上下游服務,發展成社企餐飲集團,形成一個包涵硬體(餐廳、有機農園)和軟體(人力平台、電商、樂隊)的供應鏈,從中創造了3,000個多元就業的機會,不單喚醒長者重回職場的意識,補足勞動力缺口,更展現出銀髮勞動力的無限可能,讓可貴的勞動力資源得以繼續貢獻社會,甚至加碼投入公益慈善活動,帶來更多正向的力量。
反思台灣許多社企,仍然多少仰賴消費者的同情心理來經營,但同情心無法成為正常企業經營的獲利來源,更不該是社企應該長期存活的理由。銀杏館的成功模式告訴我們,唯有憑實力經營,積極面對市場的公平競爭,才能真正獲得生存甚至成長的空間,也才能造福更多想服務的人群,實現創立的初衷,讓社企也能生生不息,帶來更多社會價值。
我們尊重長者的過往、能力、參與,以及仍然未發掘的潛力。
~麥敏媚,銀杏館創辦人
▲銀杏館80%員工為年長者,但服務更溫暖貼心。(圖片來源:銀杏館授權提供)
▲銀杏館旗下的樂活有機農莊,不但供應餐廳食材,也帶有社會教育使命。(圖片來源:銀杏館授權提供)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