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向塑膠垃圾宣戰 Boomera開創循環經濟新藍海
人類對一次性塑膠產品上癮的程度,遠快於循環利用的腳步,正因環境浩劫的危機迫近,循環再造並賦予回收垃圾新生命,已形成需要以創意解決問題的新藍海市場。對巴西塑料廢棄物達人Guilherme Brammer來說,世界上沒有所謂「垃圾」。2011年他創立Boomera,立志為廢棄塑膠找到新用途;如今,雀巢、阿迪達斯都是它的忠誠客戶。
垃圾分類早已是地球公民的生活日常,但分類後的垃圾有多少比率可以被回收再利用?事實和我們的想像有一大段差距,就以一次性塑膠產品為例,全世界每分鐘就賣掉100萬瓶塑膠包裝飲料、每年用掉5兆個塑膠袋,但是所有塑膠垃圾中,回收利用的比率僅9%!
2011年,巴西的一位材料工程師Guilherme Brammer正面臨職涯抉擇,他為公司開發前瞻技術,同時目睹家鄉聖保羅端不出友善環境的廢棄物處理方案,就連街頭隨處可見的菸蒂回收再利用都做不到。他在沮喪之餘決心辭去工作,以尋找技術解決方案。
搭上ESG趨勢 提供廢棄物再生解決方案
Brammer先成立Wisewaste,顧名思義就是明智地賦予原材料新生命的公司。他深知,在此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觀念大開之際,循環經濟對國際品牌商來說越來越重要,因為它們是各種能源與水資源大用戶,採取永續發展的具體行動才能持續吸引消費者。
由於Brammer是材料專家,也深知必須先確定再生利用的方式,才有可能談商機,於是擬定一套「蒐集─回收─再生」三階段計畫。首先廣泛蒐集各式廢棄物,並邀集產生廢棄物的業者一同找出解決方案;再者是推動逆向物流,涵蓋產業、零售商及回收站點。最後就是將廢棄物再生製成他口中的WiseProducts,返還合作企業,幫助他們實踐ESG承諾。
以最小可行性產品 做商業化敲門磚
Wisewaste的第一個策略,是做出一個最小可行性產品。他們選定的第一項廢棄物,是廣泛用於包裝餅乾和鹹味零食的聚丙烯薄膜(BOPP)。工程師開發出特殊洗劑,可以清潔並分離表層塗鋁的複合材料;然後加入其他添加劑,好讓它可以和異質塑膠材料混成工業樹脂;最後是製成可以再回收的產品。
這是第一道里程碑,開啟Wisewaste的商業大門:最終它將136噸相當於4,500萬個鹹味零食包裝袋的BOPP,再生製成8,000多個合作企業指定的塑膠托盤,進一步為對方奠定材料循環使用的機制。
@借力外部資源 解決複雜回收流程
在前述實驗性合作期間,Brammer發現,單單是蒐集BOPP本身就是大工程,但是自家員工僅10多人,就算再加上合作企業的人手也遠遠不夠用。因此他設法尋求外援,一邊找上拾荒者合作社,另一邊則是向廢棄物追蹤軟體商Plataforma Verde(意為:綠色平台)求救。
拾荒者合作社是拉丁美洲獨特的經濟模式,在聖保羅有20多家,約聘超過1,100人,每天穿著鮮豔的工作服,拎著塑膠袋與長夾撿拾有價的乾垃圾。下班時就送去指定的分揀中心秤斤論兩,據說每人每月最高收入可達700美元。
Plataforma Verde則是橋接政府與企業的平台:法律規定所有企業都要申報自家產生的大型廢棄物,以及後端運輸並處理的合作單位。Plataforma Verde的軟體藉由追蹤貼在企業客戶辦公據點的集裝箱、垃圾箱和運輸卡車上的QR Code,隨時定位、整合並共享100多種不同的廢棄物的物流。
三方的合作方式就是,Wisewaste開出指定的廢棄物清單,一方面讓拾荒者合作社協助隨機蒐集,同時也會定期去約莫100個談定的連鎖門市回收點集貨,另一方面則由Plataforma Verde從企業端的分類流程切入,解決Boomera本身回收人力有限的問題。
這是第二道里程碑,至此Wisewaste已經確立多贏的盈利商業模式:先開發出可行技術,一邊找企業夥伴注資共同將技術商業化,一邊委託逆向物流系統回收所需廢料,最後是將再生製成品還給企業重複使用。清晰完整的運作流程吸引國際企業上門談合作。
創造上百就業機會 年營收逾台幣5億
好比全球食品龍頭雀巢(Nestlé)旗下膠囊咖啡品牌Nespresso便與它合作研發技術,將長期以來被詬病「不環保」的咖啡膠囊轉化成可應用於工業流程的塑膠樹脂,然後再製成膠囊架RENOVE,這種品牌配件已在官網上販售。它也與運動用品商阿迪達斯(Adidas)聯手將下水道的渣滓再製成田徑跑道上常見的立體圓椎。
2017年,做出名聲的Wisewaste收購包裝製造商Bemis的防水布部門,並重新命名為Boomera。員工規模從20人驟增至121人;營收也從2016年的巴西幣 600萬雷亞爾(約合台幣3,400萬元),躍升到2019年的6000多萬雷亞爾,估計2020年約達1億雷亞爾(約合台幣5.67億元)門檻。
2019年,42歲的Brammer獲拉丁美洲最大社會環境創業大賽評選為第15屆社會企業家獎冠軍。該獎項是由世界經濟論壇(WEF)姊妹組織史瓦布基金會(Schwab Foundation)與當地媒體《聖保羅頁報(Folha de São Paulo)》聯名舉辦。
連結外部資源 打造環境科技新生態圈
近兩年,ESG也在台灣形成趨勢風潮,原因或為配合國外品牌大廠的採購要求,或為消費者及投資人的意識覺醒,尤其台灣近兩千家上市上櫃公司都爭相投入,許多更將ESG列為首要任務,其中就帶來許多新創意和新商機,值得新創事業投入。
而在循環經濟這一塊,更是價值龐大的潛力市場,就像Boomera一樣,同時解決了企業廢棄物、環境污染、再生製造等多面向問題;尤其,他們運用科技平台讓流程更有效率,從營收表現就可預見其未來持續成長的潛力,並可望隨之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
Boomera的發展歷程證明了以下三件事:
一、根據目標企業的痛點擘劃商業模式: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除了必須遵循法規要求,更肩負社會責任的期待,Boomera具備協助企業客戶擺脫不良形象的技術,成為吸引投資的優勢。
二、先做出最小可行性產品,吸引更多客戶:創業家多半胸懷遠大抱負,想要傾盡全力解決人類的問題,但是現實中新創企業根基不深、資本不厚,與其抱著射月心態幹大事,不如像Boomera一樣,花最低成本,設計完成雛型產品,並以最快速度放到市場測試可行性。一旦打通反覆修正、市場驗證最終滿足客戶需求等關卡,那就能站穩腳跟了。
三、跨業結盟創造多贏:術業有專攻,只靠一已之力,有時甚至是拖累營運的障礙。Boomera確立自己的核心能耐在於前端研發與後端生產,中間的物流系統則善用早已深入大街小巷的拾荒者,也借力既有數位平台解決企業端的回收流程,完成最勞力密集的工作,其實才是最省力的執行策略。
創新不是單獨發生的。
我們在協作、開放式創新過程中扮演催化劑,
從產業鏈中的每個環節汲取精華並將其循環使用。
~Guilherme Brammer, Boomera創辦人
▲Boomera商業模式圖
▲Boomera協助雀巢盡企業社會責任,將Nespresso咖啡膠囊轉化成可應用於工業流程的塑膠樹脂。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影像合成)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