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顧永續 又賺錢 Takachar邀農民把垃圾變黃金
你可曾想過:農作生產之後的廢棄物,例如稻草、落果、樹枝,該如何處理?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這些農作廢棄物量大、鬆散又難搬運,最簡單的方式似乎就是燒了它。
或許全世界各地的農民都抱持類似想法,每一年,全球約有價值1,200億美元的農作廢棄物被露天焚燒,產生的廢氣,使遭受空污影響的民眾預期壽命減少5.3年。
除了環境議題,焚燒農作廢棄物也帶來經濟損失,因為根據統計,若能將這些廢棄物轉換為生質產品,商機將高達100億美元!
有一家新創企業看見了這個商機,也正在付諸行動——它是創立於2015年的Takachar,以「從農業與森林廢棄物當中獲取價值」為企業使命,創辦人是來自台灣的宮書堯與出身印度德里的Vidyut Mohan。
高價設備變便宜 農民買得起
在非洲三大語言史瓦希利文中,「Taka」是「廢物」的意思,「char」則是英文中的「炭」,因此Takachar意指透過技術,將廢物變為炭。
這項技術由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生宮書堯與Vidyut Mohan所研發,特色是低成本、小型且可攜。Takachar將機器帶進農村,裝在農用曳引機後方,農作時作物殘渣會直接被送入機器,透過自動加熱的方式,將殘渣轉換成生質物質。
其實類似原理的處理設備早已問世,但市場上的大型設備,要價動輒1億到10億盧比(約合台幣3.7億元),「我們的設備成本是其他大型設備的百分之一,」Vidyut Mohan說,而這也是Takachar能在貧困農村裡風行的原因之一。
推廣新觀念 從老農、富農著手
Takachar的商業模式也很簡單:由Takachar將生物碳機器賣給農民,農民在Takachar的培訓下操作機器,並將處理過的農業廢棄物賣給Takachar,Takachar再把廢棄物做成高價值的生物碳混合肥料,出售獲利。此外,Takachar還進一步橋接農民與Brita這樣的國際客戶合作,因為Brita會在水淨化過程中使用木炭,這可協助農民多取得一道商機。
宮書堯說,推廣時會優先與當地年齡較大或較富裕的農民合作,他們通常較有冒險精神,也有影響力,一旦他們試驗過後親眼看見成果,就會願意購買更多產品,也會帶來口語傳播效應,讓年輕農民願意跟進。
5,500位農民加入 收入大增50%
目前,Takachar的生物碳機器每小時約可處理200公斤生物質,一天可連續運作20小時,自成立以來,Takachar已處理約9,000公噸廢棄作物,並與5,500多位農民合作。
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與傳統的焚燒方式相比,Takachar的技術能消除98%的煙霧,而安裝機器的企業家也可每年賺取40至50萬盧比(約合台幣14到19萬元)。在市場上,由於生物碳肥料價格與農民以往習慣使用的化學肥料相當,但卻可以大幅提高生產力,因此頗受歡迎。「平均而言,使用我們生產的生質肥料可以增加27%產量,農民淨收入可以增加50%,」宮書堯說。
甚至連一些沒想到的森林廢棄物,也因為Takachar的技術而產生了價值。這些松針脫落在森林裡,會引起森林火災,Vidyut Mohan說,但有了Takachar的技術之後,人們蒐集這些松針,將松針變成燃料,賣給當地餐館使用,並因此獲得報酬。
Takachar目前專注於印度水與空氣的活性碳領域,放眼未來,這項商機在全球可能上看525億美元之多(約合台幣1.6兆元)。更重要的是,Takachar在為農村創建自給自足、不依賴進口化學農藥的過程中,也為當地農村創造出非技術性工作,為農村就業帶來了更多可能。
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培力計畫審查委員劉子琦評論,Takachar以小型、低成本、可攜式的專利機器,在農作現場就地處理生物性農作廢棄物,快速製成木屑、生物炭,既可施為農肥,改良土壤、固碳功能,也成為商業界作為濾水吸附雜質的資材。一炭多用,一舉數得,環境與農商都贏,成為科技農業的社會企業典型。
讓農民有利可圖 激發合作意願
根據全球空污研究顯示,全球97%人口面臨「有毒空氣」問題,空氣污染更成為人類除了高血壓、飲食、吸菸之外的第4大死因。例如Takachar創辦人Vidyut Mohan出身的印度,其首都新德里就連續4年蟬聯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首都,改善空污已成為人類刻不容緩的議題。
在台灣,許多社企已開始努力朝此目標邁進,例如台灣的「DOMI綠然」結合企業員工日活動,推廣企業種樹,協助企業引導員工從日常生活做出改變,為地球永續努力。又或是相中空氣商機的「訊舟科技」,與中研院合作在全台布下4,000多個空氣盒子——空氣微型感測器,即時提供民眾空污資訊,決定是否要進行慢跑或曬衣等活動。或是2015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開始推動的林下經濟,在不傷害林木、不干擾林地的狀況下,栽種林務局建議的作物,讓持有林地的私有林農提升短期經濟收入,提高造林意願,永續經營台灣林地,也有助於解決空污問題。
不過要改善複雜的空污問題,除了從企業端下手,若能吸引更多人共襄盛舉,打擊面才能更廣。宮書堯回想他在印度、非洲推動改善空污的經驗時就說:「我發現一件事特別具有挑戰性,那就是如何進入終端使用者的腦袋。」宮書堯指的是,必須實際與農民一起工作,追蹤他們,了解農民的痛點與夢想,因為唯有強化與使用者之間的聯繫,才有機會創造出他們重視也願意使用的產品。
因此,若能像Takachar一樣,找出問題,從科技下手,就有希望在解決農民問題的同時,為社企帶來盈利,也讓農民有利可圖,農民就更有意願配合。從人性角度來說,這才是可長可久的社會企業模式。
Takachar 官方網站、臉書官網
愛上你想解決的問題,而非解決方案。
~Vidyut Mohan, Takachar創辦人
得獎年份項目或榮譽紀錄:
-Schmidt Marine Technology Partner Winner 2020
-Massachusetts Clean Energy Center Winner 2018
-2018社會α能源挑戰(Social Alpha Energy Challenge)
-2020富比世30 under 30 Social Entrepreneurs
-2021為地球奮鬥獎(The Earthshot Prize)
-2021思科全球問題解決者挑戰(Cisco Global Problem Solver Challenge)
-2022 Milestone Award Winner(From Elon Musk funded XPRIZE Competition)
▲商模圖
▲全球每年有價值約1,200億美元的農作廢棄物被露天焚燒,其實它們是寶,能轉換成高價的生質材料。(Takachar提供)
▲Takachar創辦人宮書堯(右)與Vidyut Mohan從科技下手,解決困擾傳統農業多年的老問題。(Takachar提供)
▲體積小、成本低是Takachar機器的最大優勢,能掛在農作機械後方直接使用,讓農民接受度大增。(Takachar提供)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黃雅蘭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