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英倫社企紀實:The Big Issue Invest
【單位簡介】
The Big Issue是世界知名的社會企業,他們結合遊民在街頭販售雜誌並協助其自力更生的獨特模式,已經推廣到世界上其他9個國家,在亞洲地區包含有日本、南韓及台灣。臺灣的The Big Issue由奇摩網站創辦人李取中引進,其中譯為大誌雜誌,編輯取向走文青風,並鎖定20-35歲的愚者世代為主要讀者群,自2010年4月創刊營運至今,販售點也從台北一路往南拓展到台中及高雄,在全國超過70個大眾運輸或校園等重要人潮流通處都能見到其街頭販售者的身影。其創辦人John Bird於2013年5月亦曾應國內民間團體之邀來台灣訪問,本人非常風趣,其演說充滿戲劇張力,談起社會企業更是充滿熱情,完全看不出已年近70。
TBI經營有成之後,John Bird以及團隊仍然持續想辦法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他們體認一己之力有所侷限,為了鼓勵慈善組織及企業一起加入社會改革的行列,共同投入消滅貧窮,並協助社會企業成長,TBI成立了投資性質的分支機構The Big Issue Invest。
本次訪問原定由Big Issue共同創辦人John Bird與Big Issue Invest執行長Nigel Kershaw共同出席,會談的地點在Simmons & Simmons,一個提供會議室出租的管理顧問公司。穿越掛滿藝術品的迷宮般走道中,我們找到了約定的會議室,然而迎接我們的只有準備好的茶點及文具。
正當我們忙著欣賞會議室內完整而週到的設計,BII的CEO Nigel Kershaw推門而入,一位風采翩翩的英國紳士。他不及不徐的告訴我們,他的好夥伴John Bird因為早上健康檢查時程嚴重耽誤,已不克前來,這場會談就只好由他一個人唱獨角戲了。Nigel沒來過臺灣,對臺灣社會企業發展亦所知有限,然而經過我們稍事說明後,他馬上就找到BII可以提供給台灣的建議。Nigel有著清楚又迷人的英國口音。以下以Nigel第一人稱的方式還原當天的內容。
【幼幼班社會企業投資】
Big Issue Invest由母公司The Big Issue在2005年創立並擁有,目前投資的總額約2千萬英鎊,遍及160餘家社會企業,目前正在籌措下一個500萬英鎊投資基金。
講到投資社會企業,第一個重點是審視社會企業如何創造社會影響力。在我來看,如何賺錢其實是相對上比較容易描述的。而如何衡量社會企業的社會效益及財務效益是最重要的,少了衡量,那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根本意義,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投資創造了什麼。難的是,很多的社會企業都很年輕,充滿了創新元素,如果你碰到一個前所未見的超新奇點子,要怎麼去衡量?昨天我在G8的社會投資論壇中演說中提到,如果BII選擇投資的標的拿到這個場合上給大家討論,恐怕在場所有人都會舉雙手反對,就因為他們都太新了,很多想法都匪夷所思。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更強調效益衡量。
其實個人不是很喜歡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這個名詞,如果可以,我比較喜歡用社會事業(social business)這個名詞來描述。總覺得企業這個字眼限制了我們對社會企業形式與面貌的想像,每次談到社會企業,免不了用看待企業的角度來檢驗他們。
BII有一位副總裁是辦理微型信貸的專家,我們採用平衡計分卡為基礎,設計出自己的評估工具,並把重點放在如何評估創業家本人及其團隊身上。評分項目的優先順序:第一是這個計畫是否創造明確社會影響力;第二個是這個創業團隊是否具備將理想付諸實現的能力;第三個檢驗這是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最後才是它的營收表現如何。這個順序背後的思考模式與一般投資大異其趣,也就是Nigel名片上,BII自命為社會企業的slogan想表達的組織精神:我們是社會創業家,為了社會創業家而存在(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by social entrepreneurs)。
一般從事投資的專家,通常都來自財經專業系所,受過無數專業的訓練,就算他們進到社會投資市場,翻開經營企劃書第一件事仍然是看營收數字。我們都知道社會企業在發展初期通常都不會有什麼亮眼的數據,於是這些專家們總是迫不及待的告訴社會創業者:「你該這樣,你該那樣,不然怎麼儘快養活自己,回饋投資者?」然而,財務運作應該只是個工具,而不是目的。對於我們這種自許為社會創業家的人來說,與財經專家團隊合作投資,每天都好像在作戰,他們有時真會令人抓狂。我一直告訴他們,你們應該去了解社會創業家在想什麼,而不是坐下來就談商業模式、看營收數字。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世界,讓貧窮從地球表面消失,而不是只關心財務表現好不好,那代表我們就想賺錢而已。因此在社會企業發展初期,就把他們跟財務專家湊合在一起,是至關緊要之事。不只讓財務專家瞭解到社會創業家到底想做什麼,也讓社會創業家與團隊知道經營事業是怎麼回事,認識風險所在。
【Corporate Social Venturing企業社會創投模式】
昨天我在G8會場上介紹到這個企業社會創投(CSV)模式。我們成立之初,想投資以改善遊民生活為目的的社會企業,那時我們有許多大企業夥伴,像是會計界的PwC(位於臺灣之事務所名為資誠,SEUK的辦公室空間亦由其贊助提供)、英國電信集團British Telecom等等。那時我們思考的重點,放在如何讓這些大企業也參與投資,甚至也不僅止於投資,後續也能運用其企業資源協助社會企業成長。
你們看過Dragon’s Den這個虛擬實境秀嗎?(編按:以創業投資為題,由創業者在舞台展示其想法或點子,經過一番淘汰,最後由投資者扮演的dragon決定誰獲得投資為節目最高潮。此形式之實境秀最早於2001年於日本電視台播出,名為「虎,No Challenge,No Success!」)CSV基本上是以一個為期兩天的創業競賽為活動核心,我們受理一兩百個社會企業創業提案,再從中選擇10個標的出來投資。然而我們並不是在台上對社會創業家評頭論足,這點子棒不棒,商業模式好不好,不好的就對他/她說:「掰掰,你出局了!」我們邀請大企業夥伴的高階經理人擔任評審,透過競賽的過程,由創業團隊跟大企業合作把事業的模型打造出來,而且比賽結束事情還沒完,我們還要求他們認領創業團隊起碼三年。所以CSV創造的價值不只讓創業團隊獲得資金,對參與的大企業來說,這些高階經理人們,或是其員工幕僚,對於能夠走出辦公室,運用其專業知識協助社會企業成長,一步步邁向成功,是一件做起來有趣,充滿成就感的事。這不是單純做公益,錢捐助出去就算了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實踐,現在,他們也是賽局的參與者,這過程他們不只付出,也會從這些社會創業家身上學到很多,比如竟然有這樣一群人熱情投入改變世界,而不是以賺錢為最終目的,企業團隊會受到感動,企業文化因而變得謙卑,創造雙向的價值回饋。
接下來我畫一個圖來解釋CSV的辦理模式。每一次競賽,我們都會先設定一個主題,最早是改善遊民生活,最近的一次是友善科技Tech for Good。BII先想辦法籌募到一筆錢,如25萬英鎊作為基礎,然後開始尋找有意就這個主題合作的5個大企業,每個企業再出5萬英鎊,產生槓桿效應,每家企業只出了5萬英鎊,卻參與了一個有50萬英鎊能量的創業活動。這筆基金的運用是投資性質而不是借貸,投資款項的撥付,係由BII原本籌措的25萬英鎊基礎基金中優先支應,而當三年約定期間過去,檢驗社會企業創業團隊的成果時,有些模式證實失敗(或是還稱不到三年),而基金要認列投資損失的時候,也是優先從BII這筆基礎資金優先認列,因次是由這基礎基金承擔了最高的風險,從而也增加了大企業參與投資的意願。
【全程參與、追蹤陪伴】
除了參與合作的大企業擔任CSV競賽的當然評審,此外我們也會加入一些這個業界出名的業師或顧問。一開始我們受理線上報名,參賽團隊必須依規定格式提出營運計畫,也許是一個兩頁的書面資料,再加一段2分鐘的自介影片。之後我們安排評審們透過skype於線上與參賽團隊進行第一輪對談,之後我們召開圓桌會議,從明顯較不適宜的提案開始剔除,逐漸縮小到差不多15個,然後再選出最後10個。BII已經實行過4個梯次的CSV競賽,如果加上澳洲辦過那次,總共已經有5次,BII團隊也受益很多,我們學習到如何分辨優良的計畫與團隊,眼光也變得越來越精準。整個評選過程當中,高階經理人們跟創業團隊有許多互動,評審們一方面給出建議,一方面心中都會悄悄地選定他們將來要投資認領的目標,當我們宣布獲選名單之後,有時檯面上還會出現一個團隊同時獲得許多大企業爭相指名的情況,只好透過協商來安排,讓每個團隊都有企業投資或業師認領之後的輔導,協調不成,有時還只好同意一個團隊有兩個以上的企業投資認養。
我們還觀察到兩個有趣的現象,第一個是某團隊獲得複數以上企業投資認養的情況,那麼在評選過程中,有意共同出資的企業團隊就會針對提案內容進行意見交換,討論方向常會演變成為專長分工,比如A企業擅長設計,B企業專長於行銷,那麼他們就會在評選過程中各自針對專長領域給予創業團隊建議,與創業團隊建立起一個跨企業的社群,而這個合作討論的社群關係於競賽後會還一直延續下去,使創業團隊獲得多面向的陪伴輔導。第二個現象是,如果參與的企業中原本就有同一領域的競爭者,那麼在後來的陪伴過程中,還會形成新的競爭關係。例如我們最近Tech for Good這個主題競賽的企業夥伴Salesforce(顧客管理CRM及雲端服務)及Merrill Lynch(美林證券),他們除了本來經營的服務內容就很重視科技應用,在社會企業投資方面也不約而同的以科技為重點。這兩個企業團隊除了在原本領域的競爭,他們私底下還會偷偷關心競爭對手認養團隊的發展狀況,絞盡腦汁挖掘企業是否還有其他資源可以來協助自己輔導的創業團隊,最後拿出來的資源可能還遠大於最初的投資金額,因為他們連這個都不想輸給對方,萬一自己的認領對象收攤,那在業界中這個臉可丟大了!
許多創業競賽在頒發獎金獎牌之後,並沒有去追蹤團隊們是否真正創業,本應作為鼓勵創業的獎金變成高價3C商品或旅費的案例也時有所聞。對CSV獲選的團隊而言,這筆錢必須用來實際創業,而且參與競賽的目的並不僅是獎金,更正確的說,他們是獲得一整套協助創業的資源,就好像陪伴兒童長大成人,在這條路上有人陪你、幫你、給你適當的引導,攝取適當的能量與營養。CSV的獲選者會貨真價實成為1家社會企業,BII也會持續追蹤其後續發展。創過業的人都知道,初期絕對是最困難的,更何況是追求二重、三重底線的社會企業?除了資金、導師、貴人,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人,不斷的彼此鼓勵,給予心理上的支持,讓團隊勇敢的堅持下去,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獲選的10個團隊,我們也沒有在競賽結束後就把他們扔給認養的企業,而是固定時間就會邀請他們聚會,提供平臺促使他們形成社群,彼此關心激勵,或是分享經營心得,許多團隊間都發展出革命情感。CSV實行至今補助過34個團隊,其中30個團隊至今仍然持續經營,就算是以一般創投的標準,這些社會企業的存活率高的驚人。
【給臺灣的建議】
雖然現在CSV的投資基金都是BII自行籌募的,然而一開始辦理,就要說動這些大企業拿錢出來相對投資,幾乎是不可能。還好BII初期獲得一筆來自政府社區及地方發展部門的補助(遊民的主管機關),於是解除了我們還沒做出成績就要籌募大筆資金的困境。於是當CSV名聲打響後,我們尋求各界的投資就變得相對容易許多(事實上,前三輪競賽都以政府資金為主)。
臺灣的社會企業正在發展的初期,如果有一個專責機構在關心這個政策的發展,又有經費的話,或許可以找設定主題的主管機關共同出第一筆基礎基金(例如照顧產業找衛福部),採用CSV的模式,來挖掘、促成更多社會企業的發展。你們提到臺灣的大企業對社會企業的參與推動似乎仍在觀望,而CSV的好處是第一筆投資可以全部由政府負擔,而企業只需要跟其他業師或顧問一同參與評審及認領,相對成本不高。等企業發現這個競賽的價值以後,後續加入各種民間資金,或整個模式改由民間自行辦理,都是很有機會的,我們的經驗證實可行。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