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NovFeed 廢棄物變身魚飼料 科技加持海洋永續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估,由於養殖漁業蓬勃發展,全球魚類總產量到2030年將高達2.04億公噸,其中非洲水產養殖產量預估會成長48%,不少非洲國家的養殖人家都是這股大趨勢下的縮影。
坦尚尼亞約有14,100個淡水養殖場,在坦尚尼亞北部長大的Diana Orembe對這個行業並不陌生,因為她從小就看見身為養殖戶的叔叔在困境中掙扎。這個行業成本高、利潤低,不但投入大筆資金,還得購買昂貴的飼料。由於魚飼料占養魚場生產成本約70%,「有些小型養殖戶無法負擔,只好用雞胸肉或腐爛的蔬菜餵魚,但養殖效果並不理想。」大學讀微生物系的Diana Orembe說,以這種方式餵養的魚成長速度緩慢,要花費更多時間才能長到可以販賣的大小。
養魚發財的夢想很美,現實卻是,「養殖漁戶收入微薄,甚至完全沒有收入。」Diana Orembe說。
成本太高之外,Diana Orembe也憂心破壞環境。在坦尚尼亞,魚飼料多半是鯷魚或大豆製品,但大量捕撈鯷魚會破壞海洋生態,種植大豆則會耗費耕地與水資源。
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Diana Orembe遇到同樣關心養殖漁業的科學家Otaigo Elisha與Innocent Lymo。理念契合的3人決定攜手創辦科技公司,為坦尚尼亞廣大的水產養殖戶解決難題—這就是NovFeed誕生的初心。
有機垃圾再生,飼料不沉池底少浪費
NovFeed成立於2020年,是一家專注於藍色生物科技的新創公司,目標是在實驗室裡培養蛋白質,取代傳統從海洋深處採集蛋白質的作法,帶動飼料產業轉型。
問題來了,該如何製造出成本低、生產效率佳,又環境友善的飼料呢?NovFeed把目標鎖定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垃圾。
NovFeed所在的城市Dar-es-Salaam(三蘭港,坦尚尼亞最大的城市兼舊都)每天大約製造9,000噸垃圾,然而其中有70%是有機垃圾,NovFeed打算利用這些有機廢棄物,開發出高蛋白質魚飼料。
NovFeed聘請的工作人員,每週從餐廳收集有機廢棄物,再運送到工廠。他們不使用電力,而是在陽光下曝曬菜葉、果皮。乾燥之後的廢棄物再送進實驗室,加入5種經過挑選的微生物進行發酵,之後再將發酵過的生物質放進萃取器烘乾,製作出4種飼料,供各個成長階段的魚類食用。
傳統飼料放進水裡後會沉到水底,造成浪費,為此,NovFeed特地製作出可以浮在水面上的高濃度蛋白質飼料,完全不會造成飼料損失,優質的特性讓NovFeed贏得Milken-Motsepe農業科技大獎註1 (Milken-Motsepe Agriculture Technology Award)。
註1: 設立於2021年,獎項以金融慈善家Mike Milken與南非慈善家Patrice Motsepe命名,旨在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為非洲的小農戶從播種到銷售增加經濟價值。該獎項向全球開放,首獎為100萬美元。
不只販賣產品,教導客戶增加利潤
NovFeed提供的服務不只是販售。在漁民簽約購買飼料前,NovFeed會告訴漁民飼料的使用方法,並向養殖戶蒐集資料,包括魚類對飼料的反應、漁場的水源等,協助找出需要調整之處。
根據NovFeed的研究,他們製造出的飼料蛋白質含量約70%,比鯷魚製品的50%、大豆飼料的45%高;生產時間也大幅縮短,相較於傳統飼料約須2~3個月時間生產,NovFeed 3天就可以完成飼料。NovFeed生產的飼料可以讓養殖魚的成長率高出40%,存活率更高達97%,而NovFeed販售魚飼料的利潤率則約為35%。
NovFeed也為環境做出貢獻,每週可回收8~10噸廚餘,減少超過7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還能降低漁業非法捕撈、過度捕撈問題,也避免浪費15公噸的漁業資源,為循環經濟做出貢獻。目前NovFeed雇用8名當地員工,與數名國際顧問合作,而參與計畫的養殖漁戶也有560位。
坦尚尼亞的魚飼料市場規模約2.4億美元,但目前平均每人每年僅有8公斤的魚類食用量,低於政府建議的每人每年20公斤標準,因此展望未來,Otaigo Elisha相當看好NovFeed的潛在市場規模。「生物科技將改變餵養人口的方式,我們需要利用科學,以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多糧食。我們需要支持生物科技新創公司,這樣到2050年就有能力能養活90億人口。」Otaigo Elisha說。
糧食與就業問題,靠科技找到出路
水產養殖業是坦尚尼亞的重點發展產業,被認為能解決糧食不安全與就業問題,而NovFeed的商業模式正好協助水產養殖業加速達成這兩大目標:
1、 科技讓廢棄物有新價值:
NovFeed不僅試圖改善原有飼料的品質,而是以科技力為後盾,將眾人眼中的有機廢棄物重新創造出價值,不但壓低飼料成本,養殖產量也大增。
2、 減少碳排、保護生態、創造多贏: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的報告,全球產生的廢棄物數量瀕臨失控,如果不設法解決, 2030年全球廢棄物可能高達38億噸。NovFeed將廢棄物轉化成商品,減少送往掩埋場的垃圾數量,不但減少碳排,也連帶解決垃圾帶來的汙染與相關疾病問題,保護海洋生態,同時也提供當地居民新職種。
在台灣,也有社會企業從事與NovFeed類似的工作。位於南投的拾蚯樂(Circular),從嘉義、雲林等畜牧場蒐集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特殊菌種讓廢棄物發酵;之後,將發酵完成的產品作為蚯蚓食物。同時也將蚯蚓排出的蚯蚓糞過篩風乾,製成肥料,回歸農場增加地力。合作農家發現,使用蚯蚓糞不僅能縮短作物生產期,同時採收期也變長、產量增加兩成,更兼顧土地永續經營的目標。
相同的創意,在不同的地方找到解答。NovFeed與拾蚯樂讓我們發現只要擁有足夠的科技力,再加上勇於研究的精神,小小社企,也能為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大改變。
NovFeed 官方網站
讓研究走出大學。創新不該只是紙上談兵。
~Diana Orembe, NovFeed創辦人
得獎年份項目或榮譽紀錄:
2021年獲GoGettaz Agripreneur Prize Competition影響力大獎
2022年創辦人Diana Orembe獲拜耳基金會女性授權獎(Bayer Foundation Women Empowerment Award)
2023年獲Milken-Motsepe Prize農業科技獎(AgriTech)
專家點評劉子琦
NovFeed 解決飼料廢棄物變身魚飼料 科技加持海洋永續
NovFeed初始的設計思考環繞著-養殖科技的核心能力,針對養殖漁戶的需求,設計出既能提高養殖效益,低成本、易於使用,又能減廢、友善土地,並提供在地婦女就業機會的系統化模式。此一利用有機食餘的循環經濟模式,是一項整合社會、環境與經濟三重價值,畢其功於產品設計與服務的循環工程。(作者為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審查委員)

▲NovFeed的飼料可以壓低養殖戶的成本。(達志影像)

▲NovFeed員工以手工方式在陽光下曝曬有機廢棄物,處理後可以製成高蛋白質魚飼料。(達志影像)

▲收集來的菜葉、果皮經過曝曬及發酵後製成魚飼料,落實循環經濟。(達志影像)

▲商模圖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汪曉嵐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