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NICE株式會社 蓋屋助弱勢 佛心公司的大阪老區創生記



日本大阪一向被視為繁華的都會,在社會派小說巨擘山崎豐子的筆下,數百年來,整座城市就像一個龐大的商業機器一般不斷地運轉,從不停歇。
不過時序進入21世紀,這座城市也年華老去,有些區域開始出現崩壞的徵象,位於大阪地標通天閣西南邊的西成區就是一例。
從大阪市計畫調整局的調查數據,就可以看出西成區如何瀕臨老化。這裡高齡化問題嚴重,65歲以上人口占比約38.3%,比日本平均的28.7%還要高出快10個百分點;空屋率高達23.8%、火災件數一年101件;從2010年到2015年,人口淨移出10,089人,年減8.3%,西成區更是全日本領取社會福利人數最多的城鎮。
貧窮、孤立、歧視、出生率下降、人口老化,所有指標全都告訴人們,問題重重的西成區是大阪最糟糕的區域。
不過也有人總是迎難而上,他就是冨田一幸。
解決住居問題,跨出改變城市的第一步
「西成(Nishinari)是一個如果不加以關注就會陷入負面循環的城市,」靜下心來,冨田一幸聽到了這座城市發出「有⋯⋯的話就好了」的聲音,也聽到許多人說著「想要一份工作」的祈願。對這片土地的愛,促使他決定做些什麼。於是1997年,冨田一幸推動成立了耐斯株式會社(Nishinari Inner City Enterprises,簡稱NICE),使命是:「改變城市,改變態度,改變社會」,希望能消除社會上的歧視與偏見,讓西成成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NICE這家充滿行動力的社會企業由3大部門組成,包括「地域經營部門」、「環境福祉部門」以及「事業開發部門」。因為對居住問題有感,NICE決定從住居問題下手。
當時,西成區西北部密密麻麻擠滿1980年以前建造的老式木造建築,而且多已空置。此外,低收入居民大量湧入,年輕人卻漸漸離開,這地區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環境。
因此,NICE利用「大阪市民間舊住宅重建支援計畫」推動老舊建築重建,並於2006年重建完成第一間公寓,同時也開始開展NICE的不動產事業。
社福服務優先,整棟建築租給照護據點
除了營造事業之外,NICE也從事不動產租賃業務,根據當地需求規畫優質住宅,NICE則是以業主身分,出租物產給需要的人。例如旗下的物業亞細魯大廈(アジールコート)是具有特殊照護設計的多功能住宅,整棟都提供無障礙空間,NICE便將這棟建築出租給社區支援中心、護理之家;帕克大廈(パークコート)則是鄰里共用的複合式住宅,是當地社區據點,除了出租給日托中心,也租賃給需要的長者。NICE企業發展部部長竹中伸五說:「我們優先提供(租賃給)醫療服務或身心障礙之家,一方面確保這些店面的收入來源,再者也讓這些社福服務與住宅結合。」
但賠錢的生意沒人做,NICE如何維持自身獲利?其實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針對社會住宅,日本政府提供建設經費補助,並給予25到30年的低利融資,以及低收入戶補助。有這3大獎勵措施當後盾,NICE便擁有穩定的租金來源,「收益其實剛好打平,」竹中伸五說。
擴大創生圈,辦學校挽救製鞋業頹勢
在住居方面站穩腳步後,NICE社會企業試著解決西成區的各式潛在問題,協助地方創生。
2001年,因為沒有浴缸的家庭越來越少,所以大阪市停止發放免費泡澡券,這讓當地16家澡堂和5,000名老人感到不安。
由於西成區居民對泡澡的需求還是很高,因此NICE就與社區澡堂合作,只要支付500日圓入會,就可以用2,600日圓購買泡澡券,每張可用10次,目前已有3,400人成為會員。而這項措施也為社區帶來就業機會。竹中伸五說:「社區裡有6位高齡女性在澡堂服務,她們可以一直在這邊工作到沒辦法工作為止,另外還有一些低收入戶的男性,每天早上會在營業前來這裡打掃。」
NICE甚至試著翻轉當地的傳統產業。
過去,西成區的製鞋業非常蓬勃,曾占全日本女鞋市場約八成。但由於大量機械化商品搶市,加上當地工匠高齡化,西成區的鞋子產量急遽下滑。
為了振興當地製鞋與皮革產業,並將工匠的技藝傳承給下一代、發掘新人才,NICE決定發起專科學校,為產業頹勢力挽狂瀾——這就是西成鞋業學校的由來。
就這樣,NICE社會企業不斷伸出觸角,探向西成區各個亟需幫忙的角落。NICE社區藥局、二手衣服飾店、食堂⋯⋯一家家相關企業接續成立,成為西成區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支柱。NICE由營利部門為基礎,將賺到的錢拿去支援非營利單位,如此不斷循環,也讓事業體越來越茁壯。
目前NICE整個事業集團聘雇人員大約200人,社會企業雇員共有74名,其中身障人士雇用比率為7.7%。2016年營收為6.5億日圓(約新台幣1億4000萬元)。
四大特點,成功引領城市復興
NICE翻轉西成區的努力,有以下特點值得學習:
-
以營利事業支持公益事業:NICE的營利方式多元,並且打造以營利部門支撐非營利事業的商業模式,如此才能讓社會企業走得長久。
-
社區賦能與社會包容:NICE為老年人、低收入者等弱勢團體提供工作機會,除了減少貧困之外,也凝聚社區向心力,讓居民成為社區的積極參與者。
-
直接解決社會問題:竹中伸五說:「我們是在小公司做大事。儘管沒賺什麼錢,也缺乏相關法律配套,但這些社會問題不能不解決。」NICE不是奔走鼓吹而已,而是捲起袖子自己動手解決社區建築老化、失業、社區孤立問題,讓西成區成為城市復興的最佳範例。
-
人才培育與在地培力:NICE針對西成區的在地需求,跨足各式商業,藥局、服裝店、花店等各式產業,為社區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也為返鄉青年提供就業舞台,這種創新的勞動力發展模式,可作為吸引台灣偏遠地區和人口流失地區年輕人返鄉的參考範例。
為了讓西成區變得更好,NICE試著把理想轉換為現實。在台灣,頗負盛名的地方創生團隊「甘樂文創」也勇於踏出第一步。2010年從古厝藝文食堂開始,一路擴大至社區營造、教育、旅遊等領域。為了打造「永續社區支持系統」,甘樂文創也像NICE社會企業一樣,將食堂、旅宿創造的營利所得投入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讓社區協助能穩穩地扎根、站穩。
大阪西成區面臨的問題,也是日本許多老舊城區發展的縮影。NICE的努力讓我們反思,如何找出改善關鍵問題的支點,並可延伸擴散,儘管是從小小組織起步,但若能成功滾動雪球,將是改善社會的巨大動能。
NICE株式會社-官方網站
「不是每次都會順利,也不是每次都會失敗,但如果不去挑戰,就什麼也不會開始。」
~冨田一幸,NICE株式會社創辦人
專家點評劉子琦
大阪創生
沒有公、私部門攜手合作,無法清除隱藏在光鮮熱鬧的大阪市背後西城區的髒亂與貧窮的標籤;沒有冨田一幸成立社會企業-耐斯株式會社(Nishinari Inner City Enterprises,簡稱NICE),無法深入社區角落,捲動市民參與,凝聚社區意識,活絡社區製鞋工藝、激發在地商家的活力。社會企業模式帶來的就業與經濟復甦的能量,是西城區復活的關鍵。
(作者為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審查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