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在回收產業鏈 打造出創業育成商模
Lorna Ruttoh出生於肯亞西南部的Kaptembwa農村,在她的記憶中,童年充滿了貧困、腐爛的垃圾、堵塞的下水道,以及犯罪活動和失業。
原本肯亞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景觀,卻受到塑膠以及森林砍伐的困擾,儘管2007年就已禁止使用塑膠袋,但汙染問題依然嚴重。與此同時,肯亞每年有超過50萬人進入就業市場,但就業前景有限,有36%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許多人只能靠撿拾垃圾維生。
辭去銀行飯碗,只為一圓兒時夢
小學四年級時,Ruttoh有了一次特別的經歷。「參加科展時,我聽到很多有趣的點子,於是我想到一個方法:我把那些塑膠垃圾搜集起來,在家裡用可樂的瓶子融化這些垃圾,做成一些裝飾品。我做了一些漂亮的飾品賣給同學,這讓我意識到垃圾不只是垃圾,除非你浪費掉它,」Ruttoh回憶道。
儘管這次經驗在小Ruttoh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但Ruttoh還是朝著眾人眼中的順遂人生一步步邁進。取得商業學位後,Ruttoh進入銀行工作,但她卻一直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滿足。2009年,在「大家覺得瘋了」的狀況下,她辭去工作,創辦EcoPost。
Ruttoh的目標很清楚:透過回收來對抗浪費,同時為肯亞民眾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因此EcoPost選擇與邊緣地區的青年和婦女團體合作,從全國各地的塑膠回收場購買塑膠廢料。在回收場中,婦女們向失業青年收購塑膠垃圾,然後分類、清洗,再轉售給EcoPost。
建立回收產業鏈,變身創業孵化器
透過這樣的方式,EcoPost達到了三重目標。首先是回收塑膠廢棄物。「EcoPost將塑膠廢棄物轉化為環保塑膠板材、木塑複合材料以及塑膠顆粒。塑膠板材與木塑複合材料可以應用於建築、工程與交通;塑膠顆粒則賣回給塑膠品製造商,用於生產其他塑膠產品,實現循環經濟,」Ruttoh說。
其次,EcoPost為人們帶來長期的就業機會。回收塑膠需要很多人力,儘管第一線工作者在最髒亂、最危險的地方做著最辛苦的工作,但他們卻經常被仲介剝削,得不到應有的報酬。因此,EcoPost在垃圾收集場裡安排指定的回收站,讓回收業者能夠直接將回收物賣給EcoPost,確保他們能得到公平的收入。
而在發現垃圾回收量遠超過EcoPost的胃納之後,EcoPost開始協助回收業者購買二手粉碎機器,讓業者可現場處理塑膠回收物,除了EcoPost以外,也可以賣給其他回收商。大約只要六個月的時間,回收業者就能付清購買機器的貸款。
透過這樣的模式,EcoPost搖身一變成為企業孵化器,協助邊緣婦女與青年創業。「第一批和我們一起工作的婦女,很多都住在垃圾場,但現在她們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與營養的食物,還有能力送孩子上學,」Ruttoh開心地說。
EcoPost帶來的第三個影響是減少森林砍伐。EcoPost生產的塑膠板材不會腐爛,也不會被白蟻啃食,可以像木材一樣輕鬆地切割、鑽孔,使用的工具與一般木工相同,但壽命遠遠超過一般木材,讓森林免於被砍伐的命運。「這讓市場意識到不需要砍伐樹木,因為我們正在生產一種超級替代品。」Ruttoh說。
截至2022年,EcoPost已回收超過1,300萬公斤塑膠垃圾,為邊緣化社區的人們創造100多個直接就業機會,以及10,000個相關工作,拯救超過4,500英畝的森林,並減少1.6億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為了提升家庭收入,EcoPost在創業初期就特別訂下目標:每月提高員工薪資1%,直到達到一定的薪資標準。這個目標也因為企業持續擴張而順利實現。
海廢就地回收,宜蘭大溪打造「無廢漁港」
Lorna Ruttoh創辦EcoPost的目標是將「非洲的廢棄物變成財富」,在台灣,2021年由政府單位成立的「海廢再生聯盟」,推動回收廢漁網、廢蚵繩、保麗龍之類的海洋廢棄物,以先進的回收處理技術為基礎,串連起供應端、回收、品牌等產業上下游50家業者,建構海廢資源循環鏈,讓海洋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眼鏡、背包甚至是筆電產品。相關技術的創新,連帶帶動設計、製造、研發、行銷等多方面的勞動需求,進一步創造就業機會,開闢新職場。
而全台首創的「海廢暫置所」,也在2025年初於宜蘭的大溪漁港正式啟用,由縣府整合大溪漁港環保艦隊及民間企業,共同建構「海廢就地回收成材」模式,積極推動從海廢回收(Recycle)、轉化(Repurpose)、再製 (Regenerate)、回饋(Reward)的4R模式,打造大溪漁港成為全台「無廢漁港」之示範基地。
這些原本被視為無用之物的海洋廢棄物,加工之後變身成為環保建材、鍵盤、太陽眼鏡、再生背包、機能衣等商品,以資源循環鏈解決廢棄物去化問題,又能兼顧產業利益,一舉數得。
環保產業不僅為趨勢性產業,也可以提供大量工作機會。EcoPost切入這個工作最辛苦且從業人員收入微薄的領域,在整個產業關係鏈中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免除仲介剝削,讓回收業者能夠得到公平的收入。還進一步協助回收業者擁有自己發展生意的機會, EcoPos則有如企業孵化器。這種模式更可望像滾雪球般複製,滾出更多就業機會,也提升了整個環保產業的服務效率和經濟效益,最終反映在每個從業勞動者的實質收入上。
EcoPost 官方網站
我的願景是建立一個沒有貧窮的綠色非洲,同時為邊緣化地區的人們創造永續的就業機會。
—Lorna Ruttoh,EcoPost創辦人
得獎年份項目或榮譽紀錄:
2012年全球能源獎
2011年卡地亞女性創業家獎(Cartier Women’s Initiative Award.)
201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自然挑戰獎
201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SEED創業獎
2010年英國化學工程師學會(IChemE)年度創新獎
2009 年和 2010 年 Enablis Launch Pad 綠色/生態商業類別獎
專家點評劉子琦
有效率的廢棄物管理
使用數位雲端科技的應用程式來連結、整合分類回收人員、資源回收點、大量廢棄物店家、廢棄物運輸流程、工廠等節點,是EcoPost以更有效率的執行廢棄物管理,發揮循環經濟效益的關鍵核心要素。依據各連結點的資訊流,形成決策,確定回收量、安排回收車輛、規劃最適運送路線、回收廠製程處理狀態等等,藉以確認每個節點的金流,透過行動支付給個人或店家廠商。數位科技管理無疑讓EcoPost能設計出「廢棄-分類-回收-再生產」的循環制度,重新定位人-塑膠與環境的關係與距離。(作者為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審查委員)

▲EcoPost已回收超過1,300萬公斤塑膠垃圾,為弱勢者創造100多個直接就業機會。(非個案實況,達志影像)

▲肯亞海洋垃圾污染嚴重。(達志影像)

▲海洋及山林塑膠廢棄物,已嚴重威脅當地生態。(達志影像)

▲商模圖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汪曉嵐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