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柬埔寨馬戲團 為弱勢孩子搭建職涯舞台
雜技師翻騰跳躍,軟骨功演員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動作,傳統高棉音樂賦予整場表演靈魂,史籍中的神聖角色驚鴻一現,空中飛人、雜技、小丑與傳統藝術交織融合,為觀眾獻上一場視聽盛宴。
這裡是位於柬埔寨西部邊境、臨近泰國的Battambang,而故事則要從三十多年前開始說起。
樹下的免費課程,壯大成藝術學院
1975年,柬埔寨紅色高棉掀起一場種族大屠殺,大批人民因為逃難遷居到泰國難民營,Khuon Det就是其中之一,1972年出生的他,一直在難民營生活到22歲。
內戰結束,Det回到Battambang,卻看到驚人的一幕:「我們回到Battambang,街上滿是流浪兒童,他們自生自滅,靠犯罪生存,」Det回憶。
Khuon Det想做點什麼。他回想起當年在難民營,年輕的法國藝術老師Véronique Decrop曾為孩童開設藝術工作坊,幫孩子克服紅色高棉暴行造成的創傷。因此Det與Decrop還有其他8位像他一樣的學生決定仿照這個模式,開設藝術工作坊。
一開始,他們在一棵樹下舉辦免費的繪畫課程,之後逐漸發展,壯大成法爾藝術學院(Phare Ponleu Selpak, PPS)。Phare的意思是「燈塔」,而Phare Ponleu Selpak在高棉語當中意為「藝術之光」,意在表達藝術之光可以戰勝戰爭的黑暗。
傳承古老表演技藝,融入現代創意元素
1995年,PPS向第一批學生敞開大門,提供免費食物與訓練,從街頭、貧困家庭與人口販子手中拯救兒童。而且除了一開始的繪畫課程之外,之後更進一步成立藝術表演部門,教授孩子馬戲技藝。
柬埔寨的馬戲表演可以追溯至9到15世紀的吳哥時期,1960年代左右,國家還鼓勵復興馬戲技藝,直到1975年被紅色高棉斷絕了這門技藝。
PPS嘗試復興古老的傳統,將課程結合傳統與現代,再搭配高棉、重金屬或嘻哈音樂,也有1960年代流行的柬埔寨音樂。Det認為:「這些訓練能讓年輕人在藝術領域進步,同時也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民族身分,並復興我們的藝術。」
2013年,為了讓馬戲學校畢業生站上舞台,PPS開設馬戲團,瞄準每年400萬吳哥窟的觀光客,策略性地將基地選擇在暹粒。馬戲團大膽的體能表演與反映近代歷史的劇情結合,例如透過走鋼絲來表現逃離暴政的經歷,不但用故事傳遞希望,也將技藝傳承給下一代。
被譽東南亞的太陽馬戲團,成柬埔寨觀光資產
PPS創辦的柬埔寨馬戲團大獲成功,一年365天,每晚都在可容納330人的大帳篷下表演。儘管柬埔寨馬戲團沒有動物,純粹由表演者組成,但精彩的表演內容馳名各界,如今已是僅次於吳哥窟寺廟群最受歡迎的觀光資產,有超過10萬人觀賞過他們的表演,還被外國媒體譽為「東南亞的太陽馬戲團」。
PPS多年來不斷發展,但仍堅持最初的使命:藝術培訓、社會支持和正規教育。社會支持是學校很重要的一個功能,不僅為貧困家庭的兒童提供教育,還透過10位社會工作者,定期追蹤3個社區、800個家庭狀況。
Pin Phunam有個酗酒、暴力的父親,童年在撿破爛中度過。她在7歲時加入PPS學校,13歲時選擇專攻馬戲團技藝,如今已磨練出一身出色的軟骨功技藝。學習成為馬戲表演者對身體和意志都是很大的考驗,但看到學長姐們受到肯定,讓Phunam堅持了下來。「他們表演時臉上都掛著笑容,我為他們感到驕傲,也希望自己能和他們一樣,」Phunam說。
堅持三大使命,賦權年輕世代
如今,PPS旗下的學校有超過1200位學生就讀,500名學生參加職業藝術訓練,所有課程均免費。為了實現財務上的自給自足,2013年PPS成立社會企業Phare Performing Social Enterprise(簡稱PPSE),並確立三個使命:
為柬埔寨藝術家創造有意義的就業機會。
建立財務永續的社會企業,為PPS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
振興柬埔寨藝術,推動柬埔寨藝術在本地及國際上傳播。
大男孩創立FOCASA,為台灣馬戲藝術發聲
在台灣,也有2011年成立的福爾摩沙馬戲團(Formosa Circus Art, FOCASA)在推廣傳統文化與在地、街頭文化方面下苦工。創辦人林智偉帶領著一群年輕人,將FOCASA打造成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團體,不僅進行表演,還與三所大學建教合作,推廣馬戲藝術,更展開跨國巡演,至今走訪過23個國家、77座城市,累積超過1,200場演出,FOCASA登上的國際舞台包括法國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英國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日本瀨戶內創意馬戲節(Setouchi Triennale)...等,提升台灣馬戲藝術的能見度。最特別的是,FOCASA提供馬戲團成員在台灣少見的月薪制,每演出一場還有加給,讓團員沒有後顧之憂,勇於追夢。
2015年,FOCASA在柬埔寨藝術節表演,獲得滿滿的熱烈迴響。兩個馬戲團,背後雖然有不同的成立緣起,但相同的是他們為觀眾帶來的感動、為藝術傳承做出的貢獻,以及身在其中的每一個團員所展現的自我實現與社會價值。
藉由打造脫貧的途徑,讓來自弱勢背景的孩子擁有穩定的工作,柬埔寨馬戲團搖身一變成為柬埔寨最具創新性的社會企業。除了銷售門票之外,馬戲團也開發餐飲、紀念品,將收入全數用於支持PPS提供的免費教育,還為當地帶來各式職種,包括表演者、設備技術人員、餐飲、行銷專員等,擴大地方勞動市場。透過教育和創造力賦權年輕人,柬埔寨馬戲團帶著孩子們打破貧窮循環,勇敢做夢,迎向機會無限的人生。
Phare Performing 官方網站
我們已經培養了許多年輕人成為藝術家,他們將傳承技藝,並向更多人傳授藝術知識,讓藝術在柬埔寨蓬勃發展。
—Khuon Det, Phare Performing創辦人
得獎年份項目或榮譽紀錄:
2021年,Stevi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wards(IBAs)最佳文化活動獎
2021年,Stevi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wards(IBAs)最佳公益活動獎
2021年,金氏世界紀錄最長馬戲表演
2022年,獲世界企業聯盟(World Confederation of Businesses)頒發商業卓越證書
專家點評劉子琦
複合式的社會企業組織營運模式
支撐馬戲團演藝活動的基礎是混和式的組織設計:有非營利組織學校Phare Ponleu Selpak NGO school招收貧窮弱勢學生免費就讀並獲得組織的家庭支持。學校公益事業的資金來自兼顧商轉與公益事務的Phare Performing Social Enterprise社會企業公司。此一公司由PPS學校以及由尤努斯與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共同成立的Grameen Crédit Agricole Microfinance Foundation以及一些私人投資者所組成,下轄一家創意工作室與柬埔寨馬戲團(Cambodia Circus),分別處理國內外行銷、販售以及表演事業的票務與演出安排。在聲名鵲起的馬戲團背後,是一個集脫貧就業、技藝教育、藝術傳演、文化觀光等不同功能於混和式組織分工的結果。複合式的社會企業組織營運模式,讓柬埔寨馬戲團的藝術之光,在柬埔寨有名聲,國際觀旅遊有盛名。(作者為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審查委員)

▲PPS的柬埔寨馬戲團如今是僅次於吳哥窟寺廟群最受歡迎的觀光資產,被譽為「東南亞的太陽馬戲團」。(維基百科By Chrismanes - Own work, CC BY-SA 4.0)

▲柬埔寨的馬戲表演是一種傳統技藝,曾經式微,如今由PPS重新發揮。(非本案實照,達志影像)

▲柬埔寨馬戲團是柬埔寨最具創新性的社會企業,不僅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也靠著銷售門票、餐飲、紀念品,自給自足。(非本案實照,達志影像)

▲商模圖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汪曉嵐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