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英倫社企紀實:Skoll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本系列文章乃本署於2013年6月前往英倫進行社會企業實地訪視所撰寫之觀察心得,此行共參訪First Step Trust(FST)、Skoll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t University of Oxford、Social Enterprise UK (SEUK)、The Big Issue Invest、UnLtd、The Hub Westminster、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BIS)以及The Office of Civil Society(OCS)等地,盼藉此分享領入國外新知,替我國未來發展尋路。
【單位簡介】
牛津大學附設的研究中心,以提供世界級的社會企業學程、專業研究及創建共同工作空間為主要的任務,培育人才、深化社會企業研究並將思想領袖、企業,政府和慈善事業連結在一起,以提高社會影響力。
Skoll Centre是Skoll Foundation於2003年捐贈440萬英鎊成立,以推動社會企業創新創業的精進發展。Skoll Center如今扮演一個社會企業創業的網絡樞紐,致力於連結不同部門的決策者,並創造一個嶄新且有效的合作模式,以達到永續性的社會改革。從事社會創新之時,也把影響政策決策當成其目標之一。
Skoll Centre透過教育、研究及合作培育創新的社會轉型,並特別在治理、資源與影響力三領域的研究被認為極具重要性。Skoll Centre在以上領域,進行許多不同型態的學術活動,例如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lloquium, International Forum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India。
【Skoll, Papi & PEPY】
Daniela Papi是一位年輕的社會創業家,在任職於Skoll Centre之前是牛津大學MBA社會企業碩士班畢業生,領有牛津的獎學金。再怎麼年輕,名片上赫然印著:「WWW.SBS.OXFORD.EDU EDUCATING LEADERS FOR 800 YEARS」。
牛津的社會企業獎學金由Skoll Foundation所贊助,只提供給有實際創業經驗的社會創業家。Skoll Centre與Skoll Foundation並不是同一個組織,Skoll foundation基本上是個金主,除了獎學金以外,還支持牛津學者對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業家的研究計畫,充實社會企業的理論基礎。此外還支持許多社會企業相關活動的辦理,如每年贊助在牛津與Skoll Centre合辦的知名全球性社會企業論壇(Skoll World Forum)、與各級政府及購合辦的研討會、或是與學校合辦鼓勵學生參與或甚至任職於社會企業的活動等等。「一個理想,十種創新」(The Power of Unreasonable People – How Social Entrepreneurs Create Markets that Change the World)的作者潘蜜拉‧哈提根目前擔任Skoll Centre的處長,她曾提出一個看法,如果我們一直去讚美、表揚「社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就好像在區別好與壞,彷彿社會創業家才是「好」的創業家。我們應該提倡做為創業家,每一個都應當重視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把「社會」這件事內化為創業的要素,對世界的幫助才會大。(編註:跟之前Nigel不要用enterprise而是用business的想法剛好形成對比,雖然重點不同,但同樣是希望名稱不要導致「區別」及「限制」,重點還是在如何創造更多實質的改變。)
Daniela是柬埔寨社會企業PEPY Tour的創辦人,2004年她與朋友結夥到柬埔寨進行深度單車旅行,深感於當地教育資源的不足,於是創辦非營利組織PEPY(Protect the Earth, Protect Yourself),2005年募集了一筆資金在柬埔寨鄉下Chanleas Dai建立了PEPY Ride學校。然而Daniela與夥伴們也發現,即使有了校園,但學校卻沒辦法自己教小孩:我們還缺少能長期在地投入的熱情教師。然而與一次性的硬體建設經費相比,人力資源的培養需要長期投入,為了能建立永續的教育支持體系,Daniela決定設立 PEPY Tour(這時PEPY也改為Promoting Education emPowering Youth的縮寫)這家註冊地在美國的社會企業,一改以往物資援助為主的模式,改為投資在人與時間上面。這家旅行社提供柬埔寨深度旅遊服務,帶遊客到一般旅遊行程無法到達之處,體驗何謂負責任的觀光,世界公民及平衡發展,藉由其收入支持其透過教育柬埔寨當地新世代,成長賦權的理想。(為求較完整呈現其社會企業創業經歷,本段部分由Daniela口述,部分參考Wiki資料補充寫成。)
【同理心與設計思考】
Daniela沒有花很多時間說明社會企業的定義,然而她仍然從許多社會企業的特質中,特別挑出「empathy」這個字來說明。這跟她在柬埔寨6年的經驗有關,Daniela認為,同理心是一切想法的根源,從慈善、給予、施恩轉變為賦權、自立、永續的關鍵。只有擁有同理心,才能透視問題,提出具備社會影響力的計畫。而同理心必須從小、從學校就開始培養。因此牛津大學的社會企業獎學金才會選擇給予真正有社會企業創業經驗的人,而不是從商學院的畢業生裡面挑選。(這個觀點,或許就是Ashoka創辦人開辦同理心學校的原因吧)
另一個社會企業的要素也跟同理心有關,也就是現在火紅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設計思考的一大特點就是產品發展概念必須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這是社會創業家必備的思維工具,運用設計思考,社會創業家方有機會發展出貼合目標族群的需求,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模式。她還特別提到,設計思考是Skoll Centre與政府合開課程中的必修課之一,政府作為社會的主要承擔者,為了推出有效的政策,每個單位每個公務員,都必須受過設計思考的訓練,制定出來的政策才不致與社會需求脫節。
【社會企業政策發展進程】
Daniela曾經受南韓之邀前往其社會企業論壇演講。她對有意開始發展社會企業政策的國家,有明確的三層次發展建議:資訊、環境、資金。
第一步建構社會企業資訊中心。社會企業資訊中心是一個概念,她強調在社會企業發展初期,藉由資訊的蒐集與散播,增進大眾對社會企業的理解與認同是最重要的目標。透過各種研討會、校園活動,國內外社會企業標竿案例的報導,訊息的揭露,相關觀念的倡議(如倫理消費、社會正義),才能建立起政策推行的基本盤。社會企業既然透過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他們的價值觀、產品或服務,就必須獲得大眾認同。不然空有理想及商業模式,沒有消費者支持,也是徒然。
第二步是發展社會企業生態系統,此時的關鍵字是擴大參與。有了大眾的支持與認同,下一個重點則是有系統地協助社會企業發展,有許多環節需要建立。例如引進瞭解社會企業的專業顧問,不管是經營面或財務面的專家;匯聚社會企業意見的中介組織;與時俱進的法令規劃,包含消除社會企業的經營障礙;引入天使基金及創投,提供社會企業財務支援等等。
最後才是考慮以國家的力量投入資金。
簡單,明確。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