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肯亞「獵豹世代」EcoPost 把綠色大地帶回非洲
在肯亞,1998年林地面積還有10%,十多年間銳減到只剩2%。年輕的大學金融畢業生露托(Lorna Rutto)立足循環經濟的基礎,號召貧窮、失業與吸毒等邊緣族群投入「垃圾變黃金」的事業,11年間不僅搶救140公頃林地,更讓所有員工的單位收入比最低工資高50%。



新加坡Freedom Cups 把女性月事做成「美德經濟」
新加坡三姊妹從自身經驗出發,攜手投入「解放女孩」的事業。她們改良發源於歐美國家的月經杯尺寸,一方面打出「妳買月經杯,我送到窮鄉」的行銷策略,另一方面深入沒水沒電的偏鄉教育推廣潔淨、可重複使用的衛生產品,讓一門生意創造三種價值。





南非社企FunDza 推動「讀寫脫貧」
4位來自教育、出版與行銷界的創辦人,發現到南非閱讀資源匱乏的窘境而成立FunDza,從每週發行一篇短篇小說開始做起,之後成立出版社、創建行動閱讀平台,甚至培育素人作家在文壇上發光發熱,她們的成就深獲聯合國肯定,也立下「閱讀脫貧」的實務典範。



傳統土布變成高級家飾布 印度婦女靠Neev翻身
俗稱「土布」的印度傳統織物,在B型企業Neev的經營下,主打手做、有機、環境友善、公平貿易,進軍美國,成為一條桌巾價格破萬的豪華家飾品牌,並進一步扭轉印度當地工匠的生活。





實踐安定就業 澳洲Multhana帶原民用汗水換尊嚴
多年來,澳洲政府致力弭平原住民與一般國民之間的教育、就業與經濟落差,試圖藉由權力下放社區,讓原住民自立開創事業,繼而拓展進入主流勞動市場的機會。昆士蘭省的募他來物產服務商就是力保「原色」的前提下,與同業共同實現昆士蘭成為原民就業率全國第一的成就。



賦能與賦權 助馬拉威女孩脫貧 ─ Tiwale用就業與教育打破貧窮輪迴
Tiwale在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修正,摸索出實現家庭脫貧目標的有效方法,那就是透過「賦權」而創新,並且讓每位學員都帶著使命感,成為改變社區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