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及促進永續農業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福祉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實現性別平等,提高所有婦女及女童的權力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永續管理
確保所有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及可持續的現代能源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立可抵抗災害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推動創新
減少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select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保育及以可持續方式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保護、恢復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森林管理,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負責且包容的制度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善用市場機制 帶動社區參與對抗碳排放 ─ BioCarbon Partners從人性下手的新思維

碳排放問題是文明社會的必要之惡,它是人類社會的責任,卻也是最棘手的環境問題。非洲尚比亞的BioCarbon Partners,卻能從人性出發,啟動森林及生態保育和人民物質生活提升的良性循環,值得全球社會創業家思考。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保護、恢復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森林管理,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一座生態養殖漁場 啟動地方創生 ─ 波蘭Trout Ojcowski母女檔把廢地變黃金

歐洲2018年女性農民創新獎得主薇格,幾年前來到波蘭南部小鎮接手廢棄漁場,以遵循自然的理念養殖褐鱒,並重拾料理傳統手法經營餐廳,結果不僅成為知名度遠播的休閒漁場,更帶動了一個小鎮的重生。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及促進永續農業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保育及以可持續方式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設計下鄉、社區培力 ─ Abury以現代設計活化傳統工藝

為挽救非洲傳統皮革製包工藝,Abury找設計師下鄉與工藝職人合作,讓現代設計結合傳統工藝,以公平貿易模式,透過數位行銷管道銷售全世界,並將利潤5成分享給職人和社區,如今已讓多個非洲國家的社區得到再生的力量。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實現性別平等,提高所有婦女及女童的權力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負責且包容的制度

為台灣的社會創新而生 ─ 中央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的社創之路

在我國政府開始推動《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後,台灣的社會創新風氣逐漸熱絡,但社會創新不能只靠創意與熱誠,還需要能營利的策略與方法。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成立的目的,除了期許能推動社會創新風氣與動能之外,就是要提供社會企業得以營利的「工具」,這才是台灣社會創新要持續前進的關鍵點。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負責且包容的制度

600人社區,點燃社造薪火 ─ 一包米的力量有多大?

在台南鄉下一個僅有600人的社區,卻創造出台灣社區營造的一段佳話,它是位於台南後壁的仕安合作社。仕安合作社的理事長廖育諒不僅開店,同時也務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仕安社區的無私奉獻,在他的努力下,仕安合作社已經成為台灣農村再造的一個標竿,為鄉村農民創造出嶄新契機。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及促進永續農業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用奈米科技拯救農地的Agrivengers ─ 台灣也有復仇者聯盟

2019全球最火紅的電影,非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Avengers)莫屬,而這一年台灣也出現了一個 Agrivengers 團隊,拿到全球社會企業家培訓計畫首獎,Agrivengers 的創辦人林柏翰年僅21歲,但他的奈米技術,足以撼動全世界的農業。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及促進永續農業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