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藥癮更生人的現身說法
讓藥癮更生人以親身經歷,向學校裡的學生和社區人士們闡述、剖析自己的人生,告訴他們毒癮的可怕,社團法人臺南市監所收容人關懷協會的專案管理人謝絜安說,這比過去教條式的反毒宣導,更容易被理解、接受,也更能發揮效果。




為無家可歸的婦女打造一個家
許多女性街友往往要冒極大風險,與男性街友擠在同一個庇護所,或在社會中隱形,也使得她們不被任何單位注意到。因此,社團法人台中市慈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決定專為女性街友打造遮風避雨的處所,提供一個溫暖的家,這樣的信念持續至今。




公益創新 用電商科技架起愛心橋樑
歲末寒冬之際,民眾愛心捐贈的物資湧進各教養院和家扶中心;但其實這些珍貴的資源若
沒有妥善分配,容易發生「物資過剩」或浪費的問題。艾谷思享創建構物資分享平台,導
入電子商務模式,把民眾的愛心送到最適合的社福單位,以期發揮最大效益
沒有妥善分配,容易發生「物資過剩」或浪費的問題。艾谷思享創建構物資分享平台,導
入電子商務模式,把民眾的愛心送到最適合的社福單位,以期發揮最大效益



啟動創生 發現地方需求
2012 年,廖誌汶以社會創新邏輯,在募資平台上實驗性地推出「稻田裡的餐桌」計畫。
透過全新商業模式,與農夫合作,運用當季特色食材,輔以活動設計,讓遊客體驗農
村生活,藉此傳播農村價值、銷售農產品,顛覆消費者對農村的印象,為農村覓得發
展契機。
透過全新商業模式,與農夫合作,運用當季特色食材,輔以活動設計,讓遊客體驗農
村生活,藉此傳播農村價值、銷售農產品,顛覆消費者對農村的印象,為農村覓得發
展契機。


授人以漁 圖文編輯轉化為商品
在網路快速發展、文字閱讀人口下降、紙媒影響力逐漸式微的年代,報業和出版社都在夾縫中求生存。在這艱困的紙媒寒冬,出身物理系的李取中卻力排眾議,創辦《大誌》雜誌,為街友創造了溫暖的就業機會。


三峽共好 以文化溫暖在地
林峻丞從創立「甘樂文創」開始,透過跟社區共好的概念,逐漸走向社會企業經營的型態,更和夥伴們陸續創建「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合習聚落」和「小草書屋∞青草職能學苑」等組織,讓人們從習、食、遊、創、愛五個面向,以及為當地打造的「看三峽」品牌,重新認識三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