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輔導
就業輔導
臺灣身心障礙人口比例已逐年增加到 5 %,平均每 5 人就有 1 人認識或身旁有親友是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者就業經常是世界各國難解的問題,近年來,以創新概念推出產品或服務的社會企業,已逐漸成為解決身心障礙就業的新趨勢。
創立於 2009 年的台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是國內第一個專門發展身心障礙者藝術創作的社福團體,該會在台中市創立的「光之藝廊」,更是全國唯一專為身心障礙者打造的藝術創作舞台,讓大眾可以透過藝術作品,看見身心障礙者的天賦與努力。而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來自一位從傷心絕望幽谷中重新看見希望的母親陳翠華,背後的那段生命故事令人動容。
走出悲情 化小愛為大愛
陳翠華的孩子邱俊瑋,20 年前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裘馨氏肌肉萎縮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這種疾病會使身體的機能漸漸流失,是肌肉萎縮症中最嚴重的一種。以往此類患者平均壽命只有 20 歲,當孩子確診後,陳翠華幾乎崩潰,她花了近3年的時間,帶著孩子到國內外四處求醫遠赴美國、中國唐山等地,無論是中、西醫或各式傳統醫療始終無效,最後她認清事實,決定讓俊瑋過正常生活,回到學校接受教育。
俊瑋剛回到學校時,因為容易跌倒,同學都不敢跟他玩,只能自己默默坐在位置上畫畫,但因此畫出興趣。陳翠華後來帶著俊瑋去上兒童美術班,慢慢導引出他的繪畫潛能,也開始有了正式的創作,不僅辦過多場公開展覽,更出版《吉丁的超級任務》等書籍繪本,並擔任罕病宣傳大使,獲得很多小朋友、家長的熱烈迴響,也獲得總統教育獎肯定。
陳翠華表示,過去俊瑋一直很不喜歡自己,總覺得自己的生病帶給別人不愉快,後來他發現可以用繪畫帶給別人快樂,讓他得到很大的信心,「我覺得俊瑋是個幸運的孩子,他有舞臺可以讓才華被看見,但其他身心障礙的孩子,他們的潛能、天賦可能沒有被發掘,最終被埋沒,實在太可惜了!」
2009 年陳翠華決定創立協會,幫助具有藝術天分的身心障礙者搭建一個舞臺,最初只想做身心障礙者藝術創作徵件比賽,後來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找到位在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旁的一棟 35 年前蓋的 4 層樓透天公寓,熱心的房東不但以便宜價格租給協會,更自掏腰包花大錢整修,讓這棟公寓搖身一變,成為國內第一個身心障礙者專屬的實體藝術展演空間「光之藝廊」。
協會剛成立的宗旨,原本只希望以線上展覽的方式,或是到各地不定期舉辦畫展,讓社會大眾從藝術作品中進一步認識身心障礙者,看見他們的熱情與世界觀,不再只看見他們外表上與一般人的不同。但目前身心障礙服務與藝術展覽,分屬於政府不同部會管理,協會要取得公家資源相當困難;加上過去傳統觀念中,身心障礙的關懷就是要「扶貧濟弱」,當社福與專業藝術展覽結合的概念剛出來時,幾乎沒有人能理解,自然很難獲得社會大眾支持與認同,因此成立初期經營相當的困難。
「光之藝廊」展演豐富多樣的身心障礙者藝術創作,更吸引許多國外藝術館希望收購,足見身心障礙者的創作能量不容小覷。
光之藝廊 提供身心障礙藝術實體展演
所幸有了「光之藝廊」後,身心障礙藝術家的作品有了專屬的展演空間,也慢慢讓社會大眾看見協會想要分享的概念。光之藝廊不僅培養出許多身心障礙者創作動能,更重要的是,透過藝術家作品販售,不但減輕家庭的經濟的壓力,也讓身心障礙者看見一個新的自立與就業機會。
陳翠華感動地說:「協會成立六年來,能夠投入的人並不多,轉身離開的人,雖然也認同光之藝廊,但有心無力,我只秉持一個信念,能做的就繼續做下去!很多支持的朋友,都是被俊瑋的生命故事和藝術家的作品所感動,相信只要願意堅持下去,相信會有人願意一起實現夢想!」
近年來,社會企業發展在世界各地方興未艾,國內也掀起一波社企風潮。「其實光之藝廊背後的概念就是社會企業的精神!」陳翠華認為,政府挹注在社會福利的資源未來不見得會更多,社會福利機構要開始翻轉。過去台灣的社會福利都是從上到下,是一種施捨補助的概念,但現代的社會福利應該要讓受助者自己的潛能展,幫助他們找到價值,開創經濟自立的機會,並從中合理的營利,再去創造更多機會給這個族群,這就是社會企業的核心理念。
過去 5 年來,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透過藝術展演、個人及企業收購、機構藝術收等模式,總計代售 420 件身心障礙藝術家的作品,金額超過 1700 萬元。其中 6 成營收回到身心障礙藝術家,另外 4 成則支應協會人事、藝術研習、徵件比賽等活動。「除了實質的金錢收入之外,透過藝術穩定的力量,身心障礙者因疾病帶來的行為問題及身心狀況會有出乎意料改善,他們不再是家庭與社會的負擔,還能夠自立並回饋家庭,甚至回饋協會幫助更多需要的人,證明藝術創作展現的價值可以更具體的展現!」
推廣社企 從文化軟實力著手
臺灣目前的社會企業,大多集中在農業、公平貿易、能源等與土地直接相關的類型,當然這是直接關係人的生活,也很迫切的問題,但陳翠華認為,臺灣的文化軟實力其實還有更多值得被開發的價值,尤其亞洲特色的文化向來能吸引歐美社會注意,透過社會企業輸出文化、藝術產品,產品將更具價值。「透過社會企業發現產品背後更深的文化與服務,甚至透過包裝與行銷打入更高階的精品市場,所創造出來的價值更勝於傳統與土地相關的產業!」
過去臺灣談起身心障礙問題,多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基本的照護與協助確實需要政府來處理,但是希望由政府支持解決社會不公平與社會障礙,政府的角色終究有限,如今要解決社福問題,必須從創新層面著手,障礙來自於社會,而非身心有特殊需求的人,也因此思維上的轉變醞釀出更多的社會企業契機。
陳翠華表示,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息息相關,當發現社會問題時,應該從目前的問題中找出具有價值、潛能的地方,鼓勵支持開發這些價值,而不是依循過去習慣,只被動等待別人或政府給予。
以台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來說,過去 6 年來致力提供身心障礙藝術家展演及長期性藝術發展培育,這些都是當時社會中的創新行動。
「當時在做的時候,根本不知道社會企業的概念,但現在回過頭來想,協會長期努力的行動,就是以藝術的高附加價值為出發點的創新模式,希望給身心障礙者多一個機會,不僅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也創造出比傳統勞力工作更多元的價值!」
陳翠華強調,過去協會發掘出許多身心障礙藝術家,未來將成立培力計畫,在全臺培養更多的心智障礙藝術家,也會成立創作工作室。希望能夠讓更多身心障礙者展現藝術天賦,讓社會看見身心障礙者不一樣的面向與可能性。
行政院代表團今年前往義大利米蘭參加第八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也打造專屬的「社企臺灣館」,陳翠華做為代表團成員之一,與世界各國代表交流社企心得。
參與社企世界論壇 與各國經驗交流
2015 年 7 月,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率領各部會及社會企業的民間團體代表,組團前往義大利米蘭參加第八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SEWF)。今年論壇主題為「扶植新經濟」,馮燕更受邀發表專題演講,除了推廣、分享臺灣社會企業發展現況外,也強調社會企業要在經濟成長、社會正義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吸引年輕人加入。
代表團也在今年論壇中特別申請了 10 個展攤,打造出專屬的「社企臺灣館」,展現國內弱勢扶貧、食農創新、公平貿易、文化保存、科技創新、社會企業生態系統等六大主軸,獲得與會的各國代表大力讚揚。也是代表團成員之一的陳翠華,更親自在攤位中與各國代表交流經驗,「行前勞動部創新中心就積極參與協調、籌畫,馮政委向上溝通、向下開路的領導方式,讓大家在海外各司其職,不僅讓世界看見臺灣社會企業的蓬勃發展,更讓國內社會企業學習到更多當前世界的創新概念與輪廓,真是相當難得的經驗,獲益良多!」陳翠華對此行給予高度肯定。
陳翠華說,歐美國家的社會企業發展,重視的是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與成就,以個體內容、特色為主,而非僅以產品銷售數字來評斷成就;其次歐美國家普遍認為,社會企業的服務是提供給社會每一個人,任何人也都可以從事或發展社會企業,甚至傳統企業也可以從企業社會責任做起,慢慢轉型發展出有利於社會的營運模式,例如在供應鏈中加入社會企業夥伴,並從轉型中取得新的商機。
除此之外,歐美國家也相當重視各族群的生活多樣性,例如在歐洲,身障者可以成為社區的導覽員,也可以在社會企業協助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精緻手工商品,能從事的工作、服務相當多元;相形之下,臺灣過往都以主流思維出發,欠缺創新性與多元性,這是相當值得借鏡的地方。
米蘭行啟發新思維 以社企圓夢
這趟米蘭社企之行,讓陳翠華對於協會的未來有更不同的想法與計畫。過去協會已經開始嘗試以作品圖像授權的方式,與其他團隊、單位或公司合作開發商品,未來希望以財團法人的型態,成立至少 2 家的社會企業,一家負責藝術經紀,從事圖像授權、文創商品開發等;另一家希望能做藝術教育及藝術療癒服務,集結國內具備潛能開發、藝術心理分析背景的專業人員,不但能讓產業更茁壯,也幫助身心障礙者更能自立於社會並自然地融入社會。
在陳翠華的規劃下,這 2 家社會企業獲利至少一半回饋到協會,支持協會繼續推動如身心障礙藝術家的創新育成、身心障礙藝術教育推廣、政策推動等面向,不但有自給自足的能力,未來更將以設立「台灣特殊藝術美術館」作為長期目標,希望能打造出亞洲首屈一指的特色美術館。
史懷哲曾說:「一個社會的文明高度與現代化程度,來自於如何看待弱勢!」陳翠華強調,身心障礙者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藝術作品就是國家的資產,目前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都在積極推動具有不同特色的特殊藝術美術館,並且向世界各國蒐羅作品,臺灣身心障礙藝術家的作品過去經常被看中,各國藝術館常透過管道希望收購,但協會都相當惜售,就是希望能夠將作品留在臺灣,有一天打造屬於自己的臺灣特殊藝術美術館。
社會企業在於創新思維、突破障礙,實現其社會性目的與價值。未來台灣身心障礙者藝術發展協會所打造的社會企業,就是要追求讓身心障礙者經濟自立、讓身心障礙藝術在台灣發光發熱的兩大夢想,也希望社會大眾藉由藝術抒發內在的情緒,共同建立心靈無障礙的社會。
最後陳翠華認為,臺灣發展社會企業所擁有的優勢在於人才,年輕人開始意識到社會與環境未來的危機,有一股使命感想改變這個社會,政府應該引導他們往社會企業方面發展。然而,當前國內對於社會企業瞭解還不夠,大環境對社會企業也不友善,加上過度窄化,仍以小農、公平貿易、土地議題為主,其他社會企業表現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具人才優勢 產官學應共同努力
陳翠華特別提醒,社會企業、B 型企業、企業社會責任有共同的三大核心共識:企業獲利、社會公益及 公平正義,在此的原則下分別討論與輔導社會企業的產能、行銷、規模與一般企業大不相同,當前社會雖流行社會企業,但各大企業競相投入,甚至創投基金也加入競逐,最後可能會陷入社會企業泡沫化的危險。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及企業社會責任應該各司其職,社會創新若以營利為目的、解決社會問題成為其中的目標之一,就應該由創投或天使基金來支持,而非傾注國家資源或企業資源來協助。
反過來說,政府應該導引企業,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力量,挹注在由非營利組織推動、主要以解決各類問題為主軸的社會企業,讓資源投注在正確的方向,並且分層輔導、各司其職,對臺灣未來社會企業發展才更有幫助。
「未來社會企業發展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經濟環境的問題!」當前經濟需借助社會創新帶動發展,產官學界應對創新事業有更深層的研究與探討,兼顧社會責任與利潤,才能創造社會企業的巔峰!
延伸閱讀
- 光之藝廊。網址:http://www.lumin-art.org.tw/。
- Jacqueline Novogratz/著、姜雪影譯(2010),藍毛衣。臺北:天下文化
- Ken Robinson/著、謝凱蒂譯(2011),讓天賦自由。臺北:天下文化
- Carl Frankel、Allen Bromberger/著、吳書榆譯(2014)。如何打造社會企業。臺北:時報
本文章原刊登於勞動力發展署「勞動力與創新」第4期刊物-2015年10月出版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