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永續城鄉
11.永續城鄉
在大稻埕發創業夢的周奕成,在這裡作夢,也在這裡做實驗。未來這一片古時 的曬穀場,將成為展藝之埕,四方好手匯集,切磋精進;也將成為展業之埕, 吸引更多好人才,群聚激盪新創意,自己的經濟,自己救。
有一個地方很有趣,位於繁華的臺北市區,存在百年之久,但人們對於它的存在平時少有意識,只有每逢農曆年節時,突然集體覺醒:「該去大稻埕採買年貨了。」大稻埕,曾有炫麗輝煌的歷史與人文,卻被時光沖刷褪色,如今安靜的隱藏於城市角落,一年登場一次。
「去大稻埕喝咖啡」則是近年來的新覺醒,因為那兒不知怎的又活了起來,好多獨特的小書店、小茶館、文創小店,小小的,卻讓大稻埕大大換新。而讓這位沉睡的明星再次粉墨登場的,竟是一群均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世代文化創業群,也稱世代群。
昔日引領學運 今日孵育創業
世代群是一間推動與輔導微型文化創業的公司,2008年創立之初,即定位為「以幫助他人創業為目的」而創業的公司,本身是育成者也是創業者,至今7年來已輔導成立近50間新創事業,其中超過30間位於大稻埕。
催生50間微型公司的幕後推手,則是從砲聲隆隆的政治戰場上卸下戰袍的周奕成。身上煙硝味未滅,卻見他端坐大稻埕的小茶館裡,做做小生意,往來皆是懷抱創業夢的小公司小老闆。但周奕成心中須臾未曾淡忘的,仍是改革。他是生意人,卻是懷抱政治夢想的生意人,他要如何透過商業運作,實現改變社會的想望?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周奕成也離開了他所熟悉的政治環境,麻省理工企管碩士畢業的他,嘗試著從經濟觀點來審視臺灣問題,看到金融海嘯時期的臺灣社會,失業現象嚴重,極需藉由鼓勵創業,提升就業機會,刺激經濟成長,以於全球性衰退時刻做好復甦前的準備。
他認為,推動「起業型社會」及「社會型企業」,才是政策該走的方向;前者是一個鼓勵創業的社會文化,後者則是以公共利益為目標的營利事業。於是他不斷發表相關論述,投書報章媒體與政府刊物,「寫久了,我開始想,自己更應該透過行動將觀點具體實踐出來,也就是直 接參與創業。」
周奕成說,臺灣是一個充滿創業精神的國家,創業可說是臺灣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而對於具備相關能力的人來說,創業就是一種社會責任,因為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他認為,一個滿載中小企業的經濟體,要比由少數大企業支撐的經濟體,來得更為穩固,而中小企業靠的就是創業精神。
回到傳產 回到大稻埕
說到創業,周奕成也曾失敗,2000年網路泡沫化時期,他參與網路創業,一年內上千萬元就這麼沒了,但是這沒嚇到他,反而對於網路新經濟有了更多反省,認為新經濟之所以虛浮脆弱,是因為並非建立在人們生活需求上,一旦經濟危機降臨,就會發現「吃飯得飽」這種最庸俗的基本所需,才是人們最真實的追求,也是最穩固的創業取徑。
於是,他回頭於傳統產業中,尋找與生活需求直接相關的各種行業,因為這才是真正扎實的產業,他認為,新世代的創業,也應該要回到最基本產業。
「而大稻埕,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義美、光泉、新光集團、南亞紡織、遠東 紡織、宏州紡織等企業王國,都是從大稻埕發跡,至今臺灣不少紡織業的總部仍設於此;有趣的是,在這裡,也有小身影,小零售商店、小販和小工匠林立,大企業與小生意多元共生形成產業鏈,臺灣傳產生態全濃縮於一條不長的街道中。
「對於年輕人來說,這裡連日常用語都不太一樣,經營生意的心態也不同,簡直就是寶庫,」周奕成認為,大稻埕的獨特,勢必為新世代帶來許多衝擊,因為這是一個可以讓年輕世代去學習與接觸不同世代經營模式的場域。在創業上,傳統產業的經營方式,可以幫助年輕人把許多鬆動的環節銜接起來,更扎實的,從基本生活所需的角度出發,去創造一個真正可以長久的事業。
因此他選擇進駐大稻埕,以社會型企業模式發展與經營文創產業;透過微型的創業方式,邀請有共同理念的民藝品牌或文創店家進駐,為傳統街屋注入活力,藉此引發更多文化創作與公共討論。
世代文化創業有限公司執行長周奕成以世代群的社會企業模式為例,最終希望透過創新的經營模式與策略運用,使文化復興與經濟振興達到平衡互利的發展。
不做虛浮溝通 以認同贏得信任
然而,大稻埕豈是你說進駐就進駐的?這裡有的是百年老厝,老迪化街人有了足夠積蓄就翻新祖厝,卻鮮少出售,更別說租借外人使用了,誰知道把房子借給這些不解歷史情感的外地客,會變成什麼模樣?但是,沒有任何在地背景與人脈的周奕成,卻順利租下了第一間街屋,然後又有第二間,第三間⋯⋯。
「認同」是周奕成與屋主溝通時唯一攜帶的商業計畫書,「就是讓屋主知道我們是可信賴的人,如此而已。」周奕成採取非常傳統的溝通方式,他說,並沒有如外界想像的,和屋主陳述過多理念,或提出過多行銷手法。第一棟街屋是李家的屈臣氏大藥房,周奕成看到承租告示就來談看看,和李家媽媽前後見四次面,她覺得周奕成人品還不錯,信任關係快速累積起來,就談成了。
拿到合約並不代表什麼,在這裡,信任才是最珍貴的,因此裝潢設計必須小心,以不破壞建築格局或結構為前提,例如書店,就以獨立式書櫃取代牆上打釘的方式,或以複雜的工法做夾層,以免破壞管線結構。因著細心呵護,才讓在地居民逐漸接納這些「外來的」。
「現在,屋主幾乎都是主動來找我們的,他們覺得把老房子交給我們經營很放心,也挺有面子的,認為我們是不錯的合作對象。」
為什麼「認同」對溝通如此重要?「如果你對一個地方的社會文化或精神層面充分瞭解,就會認同當地居民所在乎的價值,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知道什麼對他最好,也就是說,一切建立在公平合理與互惠的基礎上。」
周奕成說,他選擇創業團隊的方式,其實也和李家媽媽差不多,只在乎兩品:「人品與產品」,人品好就能以公平合理互惠的方式合作;而看產品為的是看技術,空有想法卻毫無技術,也是空談。
他不太愛看創業企畫書,太多虛浮與捏造。周奕成總是說「回到大稻埕」,因為以傳統經濟的角度,就會逐漸明白如何評估一件事情。「在這個鼓勵夢想的時代,許多夢想被輕易創造出來,又被隨意拋棄,使得夢想二字變得過於廉價;而可以為夢想付諸實踐的人,才是我要找的團隊。」
強化在地優勢 既創業又創作
回到大稻埕,當然要善用在地資源,世代群依照大稻埕的發展特色,設定了五種產業:茶、布、農產(包括中藥、南北貨)、戲曲與建築(包含產品設計與工業設計),以大稻埕五種產業資源為起始,優先考慮可與之形成產業鏈的行業,並且避免同質化競爭,譬如,儘量避免引進在此已高度競爭的南北貨或中藥行。
「我們必須去找出可善用在地優勢的新行業,或上游或下游,而不是做同樣的事情,成為在地商家的競爭者。」如陶瓷藝品,既是生活必需品,也與茶與中藥相關,就可使產業聚落更加緊密連結。
透過世代群承租街屋,讓許多微型創業者進駐,藉此平抑租金;而由於每間街屋條件不同,狀態不同,取得屋主同意的時間也不同,所以街屋改造無法以標準化模式一次到位,而要隨現況發展跟著改變,經營策略必須十分靈活,這一點,講究執行效益的大企業做不到,小企業則行有餘力。
「我們的方向是明確的,但是什麼時候可以達成難以準確預測,」基本上,世代群以一年一棟街屋的時程前進,2011小藝埕、2012民藝埕、2013眾藝埕、2014學藝埕與聯藝埕、2015則為青藝埕,長程方向則是15至20棟街屋,至少育成100家企業,創造1,000 名就業機會。
世代文化來到大稻埕發展的主要目的,一個是創業,目前達成30家,創造了200多個就業機會;另一個是創作,200名員工雖非高薪,卻是高素質的藝術創作人才,為客人倒茶水的員工可能是劇場演員、舞蹈者或設計師;同時,每天基本常客中大約500至600人為創作者,也就是說,從服務者到消費者,隨著時間推進,未來將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創聚落,使大稻埕文藝復興場景重現。
離地思考 將弱化社企發展
對於臺灣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他認為,臺灣的確有許多青年朋友熱情投入社企行列,形成了一股新世代力量,其中亦有非常多優秀的人才;然而他也擔憂,一個過度理想化的世代,也可能因為缺乏對現實的思考能力,沉溺於自我成就感的滿足,以及對同儕過於嚴苛的監督批判,而形成一批空有理想,但無法造成實質改變的組織。
對於以社會企業為目標的微型創業者,周奕成則鼓勵,應強化心理素質,不要因為怕創業失敗而不敢付諸實踐,有好的想法與能力,就應該做看看,也許做了會失敗,但總比遺憾好,「試了,才有機會修正自己」。
他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太懂得宣傳,花太多時間在宣傳自己的理念,真正去落實的人卻不多,所以他總是鼓勵,去做,不要光想,不要貪戀短暫的讚譽與掌聲,更不要因媒體吹捧而忘了初衷,「因為再炫的想法,沒有做就是零,」唯有實踐,才會知道可行與否。
那麼,推動社會企業的未來人才又在哪裡呢?「其實可以從社會運動族群中找人才,因為本質上是一致的,」學運出身的他,很巧妙的將兩者特質聯結,認為都是在發現社會問題,進而想要解決和改變的一群人,所擁有的資源都很少,必須在非常有限的資源裡善用資源,將人群與資源組織聚合起來,設定清楚的目標,懂得分工以達成目的。
「讓從事社會運動的人來從事社會企業,是一種超越,」他說,因為社會運動旨在要求改變,但不見得自己有能力去實踐這個改變;而社會企業,則必須自己去創造服務與價值的實踐方式。
小藝埕所在的建築物正面是「屈臣氏大藥房」,目前則有台客藍/陶世代、印花樂,及二樓的爐鍋咖啡進駐。
獲利是工具 微利是本質
周奕成認為,社會企業仍然是企業,只是服務內容是幫助社區或社會解決現存問題,營利則是提供服務或產品的手段,而非目的。以經營街屋來說,採取的就是低投資與低風險的穩健經營模式,當然,這也意味著低獲利,雖然如此,仍要想辦法讓這個商業模式可以成功獲利,否則就無法長久運轉下去,吸引更多投資者與優質人才加入。
「必須獲利,更須控制獲利在合理的範圍內,」因為一旦成為高獲利行業,股東就會要求分紅,進而設定更高的獲利目標,「而社企的本質應儘量控制在微利的狀態下。」最終目標是要確保對社會有益的服務或產品,可以持續實現與產出,絕非營利。
因此社會型企業有更強的動機去擴大雇用,有助於減輕失業。他呼籲政府鼓勵創業,並鼓勵社會型企業創業,更須培養官員本身對於社會企業的正確認識,以避免被少數代理人操控影響,如此才能公平有效率的分配資源,扶持真正有意義的社會企業。
以世代群的社會企業模式為例,最終希望達成的是,透過創新的經營模式與策略運用,使文化復興與經濟振興達到平衡互利的發展。雖然世代群未來仍將集中心力與資源在大稻埕區域,並不會到其他地方經營,但是將積極分享大稻埕的經驗與知識,提供給其他歷史城鎮街區,協助他們的經濟振興與文化復興。
「今年下半年已展開的編寫專書工作,就是要將世代群的大稻埕經驗,予以理論化和操作化,以形成知識體系,對外分享。」在大稻埕發創業夢的周奕成,在這裡作夢,也在這裡做實驗。未來這一片古時的曬穀場,將成為展藝之埕,四方好手匯集,切磋精進;也將成為展業之埕,吸引更多好人才,群聚激盪新創意,自己的經濟,自己救。
延伸閱讀:
- 高有智(2013年6月26日)。瘋微創業,大稻埕風華再起。2015/8/26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9998
- 今周刊整理(2015年6月24日)。大稻埕新經濟,跨國企業都搶進。2015/8/26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93903-116954
本文章原刊登於勞動力發展署「勞動力與創新」第4期刊物-2015年10月出版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