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
台灣生態旅遊發源地
大約在民國94至95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林務局的墾丁生態旅遊計畫,從社頂部落開始發展。位在墾丁森林遊樂區裡的社頂公園,從73年開始就成立梅花鹿復育區,現在仍有圈養與野生的梅花鹿,森林遊樂區內的生態也相當豐富。
「十多年前『生態旅遊』這個名詞沒人知道也沒人聽過,其實生態旅遊的發源地就在墾丁國家公園。」張家翎的家鄉在臺北,因為喜歡墾丁,大學畢業後想在工作前到墾丁待一陣子,沒想到就這樣留下來了。目前她是協會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合作培力就業計畫的專案管理人,她娓娓道來「生態旅遊」在臺灣的發展。
她說:「臺灣以前的旅遊大多是整團的行程,沒有專業導覽員去解說與介紹當地的生態與人文面的知識,所以以前墾丁大多就是定點參加水上活動、沙灘景點與飯店渡假等等。」直至墾管處的推動,加上恆春半島常駐十多年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老師與她學生團隊的努力,105年成立了「墾丁生態旅遊聯合發展協會」平臺,串連恆春半島的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包括社頂、港口、里德、滿州、水蛙窟、龍水、大光、永靖、九棚、後灣、鵝鑾里等十一個社區,成為整合恆春半島生態旅遊的窗口。
協會向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申請培力就業計畫,透過計畫補助的人力,與在地領袖溝通、進行各地的資源調查、訓練生態解說員、並為在地居民安排課程,包括了解社區的動植物、地形等,協助其參與解說員的考試與認證,輔導成為社區正式解說員。
張家翎指出,協會也協助訂定生態旅遊的一些模式標準,這幾年在各地生態旅遊也大致參照這樣的標準來進行,以解說員與遊客的比例來說,過去可能一比四十人,大概是一部遊覽車的規模,但生態旅遊的比例訂定在一比十五人,所以一部遊覽車來到社區可能就要安排至少三名解說員。
恆春半島遊程多元
而這十一個社區的遊程相當多元,依照當地各有不同的特色發展。張家翎談到:「過去大家把這裡統稱為墾丁,許多遊客也只認識墾丁大街與海邊,其實墾丁只是恆春鎮的一個小小的里,整個恆春半島可是包含著上山下海的行程呢。」最早發展的社頂,除了梅花鹿與社頂公園的生態,現在也有夜間生態觀察、蝴蝶廊道等行程,社區每天都有安排巡守、監測,觀察環境有無遭受破壞,亦會定期記錄物種等。
後壁湖附近的大光社區,開發夜間潮間帶遊程,因為每天潮汐狀況不同,遊程就是跟著潮汐走;龍鑾潭附近的龍水,居民以漢人居多,地形平坦適合種植,是恆春半島米倉,栽種無毒有機稻米,發展出米食體驗、割稻、插秧、拔蘿蔔等農事活動;距離墾丁快一小時車程的滿州鄉九棚社區,過去較為人知的是九棚大沙漠,但經營沙灘車的業者其實會造成環境的破壞,社區目前主打鼻頭草原環境教育場所;國立屏東海生館後方的後灣社區,則是發展無動力水上活動,包括獨木舟、立式划槳SUP,社區產品有手採海鹽、鹽滷臭豆腐,也有鹽滷豆腐的DIY課程。
特別的是,後灣社區在整片海域幾乎都有投保場域險,萬一在這塊海灣受傷,都能申請理賠。張家翎說,場域險的概念很新,但能將遊客的意外保障提到最高,使雙方都能安心。
張家翎所居住的滿州鄉里德社區,在這十一個社區裡人口數最少,只有九十多人居住,且大多是年長者,但這兩年社區發展的力道很強,現在每星期一至五社區活動中心都有各種課程,包括舞蹈、畫畫等等,也為社區老人供餐,很有凝聚力。張家翎表示:「屏東縣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地方,第一個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二個就是108年4月通過的里德社區,整個社區有十人通過環境教育課程的受訓與考試取得認證,這些過程除了有墾管處的資源注入,社區認真付出也是倍獲肯定的重點。」
培力計畫整合資源
「其實我們真的管很大!」張家翎說,協會是整合型單位,範圍概括整個恆春半島,各社區自己單打獨鬥很辛苦,透過協會與培力就業計畫整合資源,彼此共享共創也擴大了影響力。
這一路的過程相當辛苦,原本社區居民對生態保育比較沒有概念,要花很多時間去溝通,居民一開始也抱持著對立的立場,但經過長期互相了解與看見成效,認知到原來自己居住的土地這麼棒,便自動去保護它,為自己的土地感到驕傲。
其實墾丁地區賺錢大多非當地人,居住在墾丁外圍的偏鄉居民,不見得能從觀光客賺到很多的錢,社區長者也找不太到工作機會,透過生態遊程培訓生態導覽員,不僅找回自信與榮譽感,更對社區多了一份關愛。
年輕人轉動社區能量
張家翎來到墾丁八、九年,起初只是被墾丁美麗的海洋吸引,後來慢慢認識環境,決定留下來,加入協會協助執行培力就業計畫。目前培力就業計畫的人員有三分之二是移入人口、三分之一是返鄉青年,她希望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讓返鄉青年或移入人口願意留在偏鄉,培力就業計畫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讓這片土地迎來了更多的生命力。
目前協會裡平均一個社區的解說員大約十五人左右,十一個社區串聯起來的平臺可以提供約百個工作機會,透過協會對應窗口的專職協助,也會帶著各社區的產業出去參展,增加曝光度,同時結合更多資源,如節慶類的生活市集,或不定期到社區擺攤,一來一往間行銷社區,讓恆春半島更活絡。
執行培力就業計畫的這兩年,已協助二十八人通過環境教育人員訓練的認證;108年則是安排進用人員上領隊、導遊課程,共有十人考上導遊證照、七人考上領隊證照,增加進用人員工作能力與機會,若是沒有協會與培力就業計畫,社區很難有如此耀眼的成效。
目前整個平臺的生態體驗仍以單點為主,如果要做兩個以上的點,會有不少適法性的問題,未來協會希望串聯整個恆春半島的生態體驗,以成立生態旅遊旅行社為目標,讓社區的點到點串聯在一起,也讓整個遊程能合法化。
張家翎說,臺灣本島最漂亮沙灘在墾丁地區,希望以與生態共存的方式,讓大家重新認識墾丁,同時也保護好環境,傳承生活經驗達到永續經營,並幫助青年有一條回家的路,讓更多人願意留在偏鄉。
▲屏東縣墾丁生態旅遊聯合發展協會結合恆春半島三鄉鎮十一個社區,共同發展生態體驗。
▲協會希望改變遊客對墾丁的刻板印象,這裡不只是海邊或墾丁大街,還有很多的生態與人文風景,值得慢慢體會。
▲龍水社區的米食體驗,傳統風味也不失美味。
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受訪對象:
屏東縣墾丁生態旅遊聯合發展協會 張家翎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