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
多元
「協會剛開始在做有機耕種時,常會被人笑『憖頭』(台語:傻瓜),被認為不可能,但我們就這樣堅持下來,一路很辛苦地走,打破原本的思維。現在真的做到了,成功扭轉大家的想法,反過來加入我們!」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清彰,回憶這些年對有機耕種的堅持,有這樣的感慨。
肥美壤土種出天皇級美味白米
火炎山為苗栗丘陵南段,主峰高六百零二公尺,是苑裡鎮與三義鄉界山,民國75年政府公佈為「火炎山自然保留區」。苗栗縣火炎山社區位居苑裡鎮東北角,以火炎山脊線、大安溪和沿溪而行的苗131線公路為界,與臺中縣大甲鎮、三義鄉相連,是大安溪沖積扇的最頂點,也是大安溪最大的卵石沖積平原,最早為平埔族生活領域,社區目前以早年自三義、銅鑼、后里等地翻山涉溪前來拓墾的客家族裔為主,人口約五千人。這裡有遼闊的稻米平原、陡峭的山壁與居間蜿蜒的水圳,一地三景並存,除了對精緻農業發展相當有利,也適合轉型休閒農業。
日治時期此地原為人煙稀少造林地,民國30年以前,逢雨季溪水高漲氾濫成災,旱季則河床一片乾涸,放眼望去全是布滿亂石的溪埔,開墾不易,後經鼓勵農民墾殖農田,靠先人努力開發出肥沃良田。早年開墾大片溪埔地靠人力,先民鋪台車鐵軌至河床地,將河床的石頭依大小搬移整地,築堤防防止河水氾濫,運用鵝卵石築成「卵石砌」田埂,將搬不動的巨大鵝卵石挖坑掩埋入表土層,從山柑坑運土層層覆蓋在整好的田地,利用洪水帶來的沖積土,增加土壤厚度與肥沃度,建水圳溝渠引大安溪水灌溉,四十年代,這裡從荒煙漫草的河床溪埔地,搖身一變而成大片良田。
找回乾淨土地 生產健康食物
協會成立於90年間,最早是為社區總體營造而成立。主要宗旨為維護火炎山沖積扇平原自然生態景觀、保護及再造地方歷史人文特色、保護傳統石砌工法、活化水田景觀、推動有機農業栽培及生態教育休閒農場等。
理事長李清彰說,社區在火炎山山脈與大安溪的沖積扇平原,正好是南北農田聚落的分水嶺,濕度重,適合稻米生長,在日治時代,生產的稻米是送回日本給天皇的貢品,這一帶主要是壤土,相當肥沃,也是灌溉苑裡五至六百公頃農田的水圳源頭。
協會推動自然農法,期待創造零污染的生活空間。李清彰說,協會不以營利為目的,希望與社區及農民互助互補,讓社區更加美好。
協會更成立稻鴨庄生活農場,推廣有機耕種與生態環境教育,協助加入的會員生產鴨耕米,建立品牌,另外年產僅五百隻的稻耕鴨也是不錯的附加價值,還有生態體驗導覽與餐點,並販售自然農場產出的產品。
下定決心 與生態共生
雖然火炎山沖積扇平原過去的土壤肥沃,早年不需要使用農藥,就能把農作物種好,但從李清彰父執輩那個時代開始,所謂現代農業的生產盛行,有至少90%以上的農人以「慣行農法」耕作,開始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等。李清彰指出自己小時候附近農田都是採用慣行農法,他的叔叔當年甚至是農藥經銷商,爸爸也會幫忙噴藥。
「過去叔叔伯伯輩都被農藥行銷概念灌輸,覺得怎麼可能不用藥,但當他們漸漸變成『老農』後,發現長期在用藥環境中的身體慢慢出了狀況,包括罹患癌症等。」李清彰說著,一開始推動有機耕作時,被笑很傻,大家都覺得不太可能,但他想辦法說服他們,試著改變農作方式,慢慢讓土地恢復回來,大家才發現,這是可以改變的,這二十幾年來,他從有藥耕作到沒藥耕作,看見了父執輩的改變。
土地被汙染破壞後,需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恢復,進入有機耕種狀態至少需要一到三年,還要經過驗證機制,一旦這樣做,就要有所體認花這樣的時間與努力都是必經過程。目前在苑裡推行實施有機耕作的農田,其實面積不算大,不過有愈來愈多人加入,也有返鄉青年以個體戶加入有機生產,協會希望做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自然農法不是新興的農法,在沒有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時代,農民幾千年來都是從大自然運行中學習耕種,一片田能父傳子、子傳孫,傳幾千年都能長出東西。自然農法重要的是環境保護與生態維持,讓土發揮活性。照顧好大自然,大自然就會回報好的空氣、水、土,與有機食物。
合鴨農法在李清彰的阿嬤時期就存在,將小合鴨飼養在田裡專吃雜草及害蟲,完全不使用除草劑與農藥,鴨子的糞便作為天然有機肥料,補充稻作的氮、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在水田間來回穿梭游動的小鴨,腳蹼攪動田內的泥土增加土壤含氧量,讓稻米藉由根吸收大量氧氣和養分,因此米飯的口感風味更佳。鴨耕米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摧殘,讓整個環境得以喘息復原達到平衡,達成生態復育田的理想。
李清彰說,近年合鴨農法另一個要解決的是福壽螺。六十年代有人從中南美洲引進福壽螺,原本要做餐桌上食物,發現不好吃且容易有寄生蟲而丟棄於水道,沒想到大肆繁衍,福壽螺適應環境能力強、破壞力強,是恐怖的生態殺手。過去一般用除螺藥,現在以天敵工法,養鴨吃福壽螺,生態共生,稻子也長得起來。
與發展署延續合作 創造雙贏
協會很早就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合作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這幾年則是執行培力就業計畫,提供社區弱勢族群與中高齡居民進入協會工作,從事維護生態教育園區設施、協助建置園區內生態環境還有產品研發等工作。藉由這個工作機會,學習到技能,近年來有的進用人員重返職場,有的自行創業,李清彰說,協會需要人力與資源,這幾年與發展署的合作,協會人力的需求獲得紓解,社區的中高齡居民也獲得就業的機會,對社區、協會都是雙贏。
協會未來希望與發展署延續合作計畫,將社區打造成國際生態村,作為老年健康照護Long Stay,另外也以社會企業為目標,獨立自主創造盈餘,永續經營自給自足的生態社區,每年亦提供固定比例回饋社區及其他需要幫助的地方、或是送米給弱勢團體,這十多年來打造的生態多樣性環境,也與國小到高中等各級學校配合生態體驗,做為環境教育場域,皆是這幾年與發展署合作的成果,對社會的回饋。
在地居民的認同與政府資源的挹注下,目前已展露的成效獲得各界的好評,雖然協會仍有一段路要走,在逐漸講究與自然共生、與環境共存、與生態共善的理念下,相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稻鴨美景獨特,這些進出田間的除螺特攻隊,演出一場合鴨田間生活奏鳴曲。
▲稻鴨庄這些年致力營造生物多樣性回復之生產環境,拉近人與土地的情感。
▲協會打造生態多樣性環境,推動慢活農村深度體驗。
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受訪對象:
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李清彰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