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良好工作
8.良好工作

為了洗刷澳洲的身障員工雇用比率在27個先進國家中墊底的難看成績,已是人力平台領導廠商的PeoplePlus Australia執行長齊托士(Con Kittos), 2018年毅然進入扶助身心殘疾求職者市場,期為求職者提供永續、有意義的職業,也能為企業帶來長期利益。
澳洲的PeoplePlus是專為弱勢族群打造的社群招聘、培訓平台,特別是在新冠肺炎(COVID-19)嚴重衝擊就業市場之際,PeoplePlus更凝聚產官學各方力量,跨域合作,為身心殘疾就業撐起保護傘。
幾個月前,澳洲預算責任辦公室(The 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示警,一旦隨著新冠肺炎爆發而來的封城措施實施長達3個月,澳洲失業人數可能暴增超過3倍,衝上340萬人,相當於1/10人口失業。因此,澳洲政府就和世界各國政府一樣,接連推出刺激經濟、保障就業及輔助雇主營運的各種政策。
經濟危機時刻 非營利組織合力救失業
以保障就業來說,政府推出非營利組織資金補助政策,讓各機構在艱困時期可以持續善盡社會責任,PeoplePlus便聯手同業陽光就業(Sun Employment)、雇員熱線(Staffline)啟動餵飽全國(#FeedTheNation)的聯合倡議,召募超過10,000名受疫情影響的臨時雇員,補足農牧業的人力缺口。
這場行動各為農牧業的上游供應端聘僱農場及田間收成工人、為中段食品處理加工廠招募到包裝與倉庫人員,也為下游的物流、運輸業者找齊重型貨車司機以及處理輸送作業人員。專案負責人勞斯(Simon Rouse)表示,在培訓和支持的保證之下,申請者反應熱烈,幾天內就讓數千人帶著基本技能投入產銷行列。
對弱勢族群來說,為生存奮鬥,原本就已經比一般人艱難,遇到經濟瞬間凍結的危機時刻,更容易成為就業市場的頭號犧牲者。像PeoplePlus這樣專案服務身心殘疾人士的媒介機構,不只扮演連結者,讓隱身在社會各角落的身心殘疾人士,能與公、私部門等社會資源接軌,還進一步配合政府的澳洲殘疾者就業服務(Disability Employment Services, DES),提供專業職訓服務,發揮人力資源效益。
花一年時間 為殘疾者打造整合商業模式
PeoplePlus成立約20年,積極媒介雇主與許多處境不利的求職者,其實是最近才涉足的新業務:2018年7月,現任執行長齊托士(Con Kittos)被一個國際統計數字驚呆了,決定鎖定弱勢族群,成為身心殘疾人士就業服務市場的新進者。
「澳洲企業在僱用殘疾人士方面竟然是27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中排名最後的國家,」Kittos說,「我為這個數字感到震驚與恥辱,我們需要捲起袖子做點事情。」他決意要改變現況,讓澳洲擺脫吊車尾的命運。
Kittos結束當時已經半退休的職涯狀態,花了12個月走訪全球,考察各國殘疾人士就業服務的最佳實踐範例,同時也聘請國內知名專家組成顧問團隊,專門為PeoplePlus打造出一套完整的商業模式,目的是除了能為殘疾人士提供永續、有意義的工作,也能為企業帶來長期利益。
PeoplePlus的商業模式基於發現法(Discovery Approach):主動找出參與者與雇主各自的需求,聚焦創造適合求職者的職缺,而非將不適合的人選硬塞入坑。
求職者方面,好比PeoplePlus專設的職場教練史密斯(Andrew Smith)一向以手機App與貝芙(Bev)保持連線,確認她的新工作進展順利。Bev原是協助身心障礙者的服務員,自從在職場中受傷以後便再也無法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從此信心全失。史密斯數度與她面談,找出幾種她可以轉換應用在其他職務上的技能,並為她客製幾場模擬面試,幾個星期後,Bev成功被當地殘疾人服務提供商的行政部門聘為員工。
雇主方面,PeoplePlus的障礙者就業服務小組也頻繁與全國各地的雇主開會,了解每一家企業的需求,同時說明自家設計的解決方案如何協助企業客戶與求職者順利度過磨合期,包括為它們的員工開辦殘疾意識培訓課程,好比雇主可以改善哪些軟、硬體設施,以提供殘疾員工行動的便利性,以及提供彈性工時與工作地點等,也教企業客戶申請政府的殘疾員工薪資補貼等支持性服務。
重生實例: 從不良於行到奇蹟康復
就以因背傷被醫生宣告無法再走路的布雷特(Brett)為例,雖然出院後積極謀職,卻在幾度成效不良的轉介過程中備受打擊,從此鎮日窩在家中吞強效止痛藥過日,陷入憂鬱症的惡性循環,直到2年前PeoplePlus介入,「我才重新找回人生。」
Brett的專屬職場教練與他懇談後判斷,他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自尊心盪到谷底,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勝任任何工作。於是教練循著職能圖為他找齊廚房所需用具,導引他練習操作,然後被當地一家俱樂部破例任用。
俱樂部經理貝瑞(Barry)不只對Brett的能力和態度印象深刻,還幫他升了職。Brett坦承,以前從未考慮踏入這一行,但意外發現自己即使行動不便,對這份工作仍游刃有餘,而且還挺享受,身體的病痛甚至竟奇蹟似復原。「現在我再度擁有機會,」Brett說,「以後,無論到哪裡,我都可以在廚房或咖啡店找到工作。但沒有他們,我就沒有這一切。」
12個月支援 讓僱傭雙方度過磨合期
弱勢族群無論是身心障礙者或是經濟貧困者,其實社會中不乏公益組織、善意團體主動援助,但往往因為不夠深入了解,導致成效打折,因此,有心的扶助機構或許可以從3道加值角度思考,為不同條件的勞、資雙方設計適合的合作與架構。
一、PeoplePlus的職場教練並不僅執行就業輔導的工作,更扮演職涯諮商師的角色,善於從傾聽與討論過程中一步步確認申請者的意向與潛能,再透過鼓勵與引導,培養出申請者的信心,採納可行建議。這對申請者而言,往往已經不是一次性的求職,而是改變一生、甚至一個家族的轉捩點,意義重大。
二、PeoplePlus比一般媒介平台多做一步的地方就是建立雇主的正確意識,並持續輔導雙方,自身資源不足時,甚至協調同業合作互助,並提供最多長達12個月的持續協助,讓僱傭雙方順利度過磨合期,這對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過程。
三、在經濟安定時期,人力媒合平台的角色多半是被動接受委託並執行業務;但在危機來襲之際,同業之間應該放下競爭,集結合力,以打群架的效率共同度過艱難的關鍵時刻。其實台灣許多產業也都有類似的行動,PeoplePlus再次提醒了我們,當整個行業面臨共同的挑戰時,跨公司甚至跨領域的合作,或許會是最好的解方。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適合的工作。箇中關鍵實際上是花時間了解他們、他們獨特的熱情、技能和優勢。
~ Con Kittos, PeoplePlus執行長
▲(資料來源:PeoplePlus、製圖:編輯部)
▲PeoplePlus頻繁與雇主溝通,協助企業客戶與身心障礙求職者順利度過磨合期。(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