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培力單位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及促進永續農業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福祉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實現性別平等,提高所有婦女及女童的權力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永續管理
確保所有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及可持續的現代能源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建立可抵抗災害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推動創新
減少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保育及以可持續方式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保護、恢復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森林管理,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負責且包容的制度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真愛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臺中市
中彰投分署
由一群熱愛社會福利服務之青年社會賢達人士,本著回饋社區鄰里之社會企業責任,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會福利之目標概念所成立,以真情、愛心、圓滿的服務準則提供一系列的如身體照顧、生活照顧、護理照顧、生命教育、心理支持、樂齡學習等五心級專業照顧服務或陪伴,而讓長輩皆能順利再社會化,並能重構新角色文化而能過著有優雅、尊嚴、自主、快樂、關懷、健康的而有所依的高齡生活。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福祉

社團法人臺中市國際吾愛關懷協會

臺中市
中彰投分署
協會在服務聽障者的過程中,發現其因缺乏口語溝通能力,導致侷限自我,無法外出接受一般社會福利及融入社會。因此協會藉由培訓其裁縫技能並成立工班,製作手作布製商品,盈餘回饋服務對象提升服裝製作技巧,期望藉以提高服務對象踏出家門進入職場,增加其謀生能力,促進再就業及自行創業機會。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福祉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社團法人台灣喜信家庭關懷協會

臺中市
中彰投分署
協會有感於街友因為缺乏聯繫管道、交通工具及溝通等問題,以致求職不易。協會透過短期就業轉銜職能培訓計畫,藉由陪伴就業,開發友善實習場域及職缺,提升街友與弱勢族群的競爭力,建構街友就業中繼站作業流程,以實習方式逐步培育專業種子人員,未來將以建立保全、清潔、水電、修繕以及居家照服員等五大工作團隊,發展為物業管理公司之營運模式,成為社區居家守護天使,全方位發展滿足社區大樓的人力需求,創造街友及弱勢對象多元的工作機會。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減少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社團法人臺中市響響輔助科技協會

臺中市
中彰投分署
協會於服務溝通障礙者過程中,發現若只有提供輔具,而沒有後續支持,讓使用者不會使用或使用方式錯誤,造成輔具使用率偏低或閒置,也讓使用者無法表達想法、感受和需求。而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簡稱AAC)是將輔助科技的概念進一步應用於溝通障礙者的各項服務上,幫助溝通障礙者表達思想、需求、意願及想法等溝通方式。協會希望整合本身專業背景及服務,對外推廣及落實AAC的各項服務,建構溝通障礙者的支持網絡,促進溝通障礙者與外界連結,達到充權賦能的目的,讓溝通障礙者得以逐步掌握與自身相關事務的權力,以增進社會參與,進而提昇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品質,減少社會成本的付出。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福祉
促進包容且持久的永續性經濟成長,以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減少國家內部及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社團法人臺中市多福教育關懷協會

臺中市
中彰投分署
協會透過物資即時轉贈及愛心冰箱等,針對需救助之弱勢原住民家庭及邊緣戶,由企業、民間食物銀行等單位提供物資,並透過原住民教會、社團、文化健康站等做為中繼站提供即時救助物資;另藉由整合式網絡平台,提供服務對象相關急難救助物資需求及資源連結轉介。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及促進永續農業

臺中市霧峰區桐林社區發展協會

臺中市
中彰投分署
桐林社區是個純樸的農村型社區,社區內具有生態豐富的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與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相連,園區內有5條步道共5,000多公尺,並選定「貓頭鷹」為桐林村鳥,社區居民更用廢棄木料做人工巢箱復育貓頭鷹,特有生物保育中心訓練社區居民成為導覽解說員,極具生態旅遊發展潛力。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福祉
建設包容、安全、可抵抗災害及具備永續性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
保護、恢復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森林管理,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