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培力單位
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發展協會
雲林縣
雲嘉南分署
連絡電話 05-5901270
單位傳真 05-5901270
單位地址 古坑鄉 華南村華南94號
這是一座透過教育、醫療、農業、建築、飲食、文化創意、地方產業、職人品牌,打造成跨區就讀、人口回流、老中青少全員動起來、生態平衡充滿創造力與開放性的里山聚落。
多年來,談到振興地方、地方創生,總是以日本、韓國的例子為師法對象,而曾經三度獲得建築園冶獎、在雲林金牌農村掄元的華南社區,正以台灣特色,創造出相較於日韓毫不遜色的地方生機,社區每個人所貢獻的能量足以磨亮華南社區的鏡面,姿容閃耀地面向全世界。
一座幾乎可說是所謂的人口老化、青壯外移的「限界集落」社區,改變契機從一所可能會被裁併的小學開始。
改變的觸媒是小學生們的惻隱之心,他們常看到村裡的阿公阿嬤生病了,還要拖著不舒服的身體走一小時的山路去等公車;要不然,得集四位阿公阿嬤一起花個五、六百元叫計程車下山就醫;無論哪種方法都太難了,兒女多數在外地的老人家寧可忍病不看醫生,小學生看了都不忍心。
在師生陳情無門之際,時任華南實驗國小校長陳清圳校長投書到報紙上,引起健保局注意,醫療站總算有了眉目。成立這座醫療站之後,整座華南社區似乎也動起來,小學生們透過各種實踐,參與最前線的社區工作,看到自己所畫的圖、自己的銷售、自己種的田等等,都能貢獻給社區,確實幫到阿公阿嬤,最重要的是學校不必被裁撤,還吸引了更多同學跨區來就讀!逐漸地,這座與高度發展無關也無緣的社區點點滴滴改變了;十幾年過去,成為一座閃耀的農村,居民也以自己村落為榮。
多半時候,青壯年外移、人口老化的「偏鄉」,幾乎是毫無醫療資源可言。當華南實驗國小師生們的心願被健保局看到,同意設立醫療站,校方也被要求要負起經營責任,且每次看診人數若不足九人就得關站。好不容易要到的資源,華南實驗國小著手集合各方之力,首先整建廢棄多年的保健室。來自企業的贊助、廠商捐贈建材、村民齊手粉刷……,更有善心人士捐出九人座廂型車,以便接送老人家看診。開張當天,十六人上門求診,日後,每回看診更在二、三十名之間。
駐診的賴成宏醫師為骨科專業,從媒體知道華南實驗國小想成立社區醫療站,當健保局探詢賴醫師是否有意願來此駐診,因為看到校長兼撞鐘地擔任「社區總幹事」,張羅社區大小事,不認識華南社區的賴醫師認為自己也可以為村民做些事,即刻答應了。此後,每周二、四逢自家診所休診時,帶著藥劑師與護士上山駐診,提供比醫療巡迴車更周全的醫療服務。華南實驗國小的畢業生陳德範則因長期看著賴醫師無私的奉獻,深受感召,念小學時即立志投入偏鄉醫療工作,現在已是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四年級生。這些因緣讓善與智得以代代傳承,相當激勵社區人心。
這些故事仍持續發生在華南社區裡。順著149縣道38k轉進雲林古坑的華南部落,兩旁綠籬般的路樹樹影橫陳,幽幽穿行於田野與道路間,徑上幾無人車,彷若要進入一座逐漸凋零的限界集落,抑或是今之世外桃源,當車駛入蔥蔥籠籠的共生田,眼前石砌的梯田、竹造的棧橋,豁然令人神馳。
華南社區的東邊與梅山鄉及華山村為界,西鄰崁腳村南接梅山北與永光村,坐落於以咖啡著名的古坑鄉也同時是雲林縣的最南端,介於100到400公尺的中低海拔公尺間,全村十鄰散佈既開又稀落,組成包括華興、番尾坑、菜公坑、坪仔頂、枋寮、橫路等地,其間生長著各種淺山聚落的動植物,約百餘人的居民則多係高齡長者。
進入14年前僅剩23名學生瀕臨裁併校的華南實驗國小,校園裡有座架高、融入四周環境的朱紅色為主的四間書屋,可說是學校精神的表徵。在書本之外的華南實驗國小課程有登山、騎單車走讀、參與共生田農作、認識咖啡產業等,學童們甚至自己烘焙咖啡,於古坑綠色隧道義賣給觀光客,把盈餘捐給社區醫療站以及311大地震後的日本等,淬鍊出孩子親身參與社會的第一把能量。
這套課程納入地方產業知識與文化的設計,從陳清圳前校長起始,到接任的陳啟政校長繼續發揚光大,帶領教學與行政團隊,導入結合社區的特色課程,口碑傳出後,引得外鄉鎮家長跨區送孩子來就讀,109學年度學生數增加到92名,成長逾三倍。開闢出一條由教育出發成功把人帶進農村的路。2019年,在陳清圳校長與學校團隊的引領下,帶著華南社區的經驗,飛往日本的里山聚落進行交流,展開了建立國際夥伴關係的扉頁。
課程業已歷經轉型三部曲:
1.課程融入社區,活絡社區。
2.課程紮根,社區自主辦活動,彼此合作。
3.教育永續,產業發展,青年回留。
一)永續的產業生產
早在「地方創生」遍地開花之先,華南社區即發揮實質的地方創生精神,延續長期受農村再生計劃挹注資源的積累,社區發展協會團隊透過特色活動,保留在地生活文化並開發以古坑物產為元素的社區產品,因應客製化的需求,透由包裝以及社區遊程的設計,承接都會企業或機構的專案,讓社區產業從生產到服務設計再到銷售,一、二、三級產業,形成一條龍作業,持續向六級化目標邁進。
華南轉型三部曲
以一個居民多數務農維生的老社區,石梯田的景象曾沿階種滿蒼蒼鬱鬱的茶樹,一度被食品廠商相中作為廣告片的拍攝現場,卻在歷經社區的少壯出走、老人留守的洪流,田園廢弛,具特色的石梯田也廢耕成雜草叢生的荒地。20年後,華南實驗國小團隊力挽狂瀾將鄰近學校的石梯田復育,成就一公頃的社區共生田,目前部分土地種植?檬及小麥與蔬果,更是學校與社區舉辦生態祭典與食農教育的頂天立地大會場。
依傍的石梯田書屋則由將廢棄工寮改造成特殊的室內結構,後來由逢甲大學建築系畫了一個設計圖,歷歷傳承地方生活的樣貌,2019年獲得建築園冶獎;大樹下食農生態教室則以四季更迭、節氣遞嬗的淺山環境為學習教材;阿嬤ㄟ灶腳用在地食材為根柢,以料理為媒介,讓社區居民走出家宅,在煮食與共食間,拉近人與人的關係,2020年獲得建築園冶獎;華南社區美術館用美學轉譯農村力量,社區透過五感體驗展現農村美好樣貌,堪稱為農村居民X學校教育X關係人口的生活學習場域。
今年更以「古坑鄉華南實驗國小旁石梯田環境改善工程」,構築起竹材步道及棧道,串聯起華南實驗國小、共生田和書屋間的動線,形成人車分道,並維護社區居民和師生出入動線的安全性,窳陋空間頓時形成一道藝術廊道,蔚為社區藝術展演空間,原有的喬木被保留下來,周邊遍植細葉杜鵑及各類花卉,四季開出各色繽紛花朵,增添石梯田教育園區的華彩。更榮獲2021年建築園冶獎公共建築景觀類的肯定。
?檬牽起青農創生路。年年冬季,社區像打翻了橙色顏料似地,滿山柑橘纍纍的豐收,四季盛放的文心蘭不吝惜塗滿整座園圃的明黃,愛玉果實則像一顆顆綠琉璃般攀緣欲墜,而雞隻優遊林野間的快樂放牧蛋,無一不是社區寶藏。
只是所有的豐盛擋不住人口老化,勞動力缺口漸大;數年前,陳清圳校長看見了柑橘類的嫁接砧木-?檬的獨特契機,既有不懼病蟲害的特質,莖幹的長刺與果實的酸度形成攔阻動物破壞的堡壘,充滿產業潛力。?檬等於為返鄉青農開啟一條與社區契作的永續之路,社區也著手開發出多款?檬系列的相關商品,從一級到二級,加上特殊通路的販售,成就六級?檬產業。
咖啡收入挹注社區發展。在社區內的主力農產品外,華南既處於咖啡鄉的古坑,也將咖啡納為產業要項之一,邀請專業咖啡師合作開發台灣咖啡之外及另兩款結合古坑豆的特調咖啡。並採用華南實驗國小學生的畫作用於包裝設計上,從專攻企業股東贈品訂單起步,因物美價廉,打開逾萬人次的曝光產品,並持續向在地多位咖啡小農購買超過60萬元的生豆。社區團隊透過品牌行銷、群眾募資(社區股東)與企業年節禮盒開發銷售通路。經兩年餘的營運,產品線穩定營業額超過700萬,在計畫補助人力之外,單靠產業盈餘已能在2020年協會聘僱3位固定人力,年度總支薪超過90萬,顯見這套商業模式業已能自給自足支撐社區的永續人力。
華南村人口稀少面積廣闊,團隊決定跨域整合,讓效益擴及雲林其他地區,透過在地職人品牌、青壯返鄉、中年創業,成立「雲林農食Day生活風格市集」,齊集雲林各地15個大小品牌:農產、音樂、花藝、美學設計等,嘗試城鄉共好的多樣產業連結。更邀請社區股東蒞臨華南,也透過返鄉青年引薦走出雲林,赴台中SOGO展售讓都會人體驗農村生活的種種美好。場場都創造了六位數的銷售業績,更延伸組裝成年節禮盒,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締佳績。
社區股東,是社區的一種邀請,讓更多人來參與地方的發展,也把地方的產業發展當作是一可持續成長的有機體;而透過服務設計,規劃產地小旅行行程,邀請股東們與旅人們親炙產地,體驗經濟帶動社區產業,並以實際消費行動支持地方產業,城鄉共好。
藉「行、食、住、遊、憶」每個環節環環相扣,加深旅人對地方的連結,使他人有機會成為「自己人」。學校導入食農課程,並與社區合作將共生田打造成為友善耕作的示範場域,協會透過導覽帶動消費,更將效益極大化地,延伸銷售雲林多位有機稻農的18餘噸白米,構成一個雙贏機制,社區並與稻農分潤,再將盈餘部分提撥醫療中心營運。
透過這些鏈結,履踐華南社區企業標誌「HN」的願景,期許社區自身扮演「H」橋樑的角色,透由物產,串接起土地與人的黏度,搭建起農村與都市的通道,而創新的?檬產業更引薦了青年的返鄉路。「N」則是用心體驗觀賞古坑淺山村落流線型的每個轉彎處,讓華南社區的生活成為每位旅人的風景。
1.學校與社區團隊協助爭取資源-初期由學校團隊協助地方長輩撰寫農再計畫、爭取資源。近年來,社區團隊陸續成軍,挹注專業設計力,將設計語彙灌注於農產商品化,銷售收入轉換成資源,回饋地方特色課程,並透過課程紮根於孩子的食農教育,使孩子自幼就對農業有一定的認識。
2. 傳承傳統技藝,蔚為社區的故事-各個時代都有時代的珍貴技藝,例如打石行業、竹產業,居民的生活空間也隨著生活形態轉變而有所不同。這些技藝都具有故事的價值,社區協會透過「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將淺山植物、社區人文地產景、友善環境耕作、竹產業等四大主題設計成桌遊與大地遊戲,搭配木箱劇場讓地方故事跟著課程移動到外地,
多年來,談到振興地方、地方創生,總是以日本、韓國的例子為師法對象,而曾經三度獲得建築園冶獎、在雲林金牌農村掄元的華南社區,正以台灣特色,創造出相較於日韓毫不遜色的地方生機,社區每個人所貢獻的能量足以磨亮華南社區的鏡面,姿容閃耀地面向全世界。
一座幾乎可說是所謂的人口老化、青壯外移的「限界集落」社區,改變契機從一所可能會被裁併的小學開始。
改變的觸媒是小學生們的惻隱之心,他們常看到村裡的阿公阿嬤生病了,還要拖著不舒服的身體走一小時的山路去等公車;要不然,得集四位阿公阿嬤一起花個五、六百元叫計程車下山就醫;無論哪種方法都太難了,兒女多數在外地的老人家寧可忍病不看醫生,小學生看了都不忍心。
在師生陳情無門之際,時任華南實驗國小校長陳清圳校長投書到報紙上,引起健保局注意,醫療站總算有了眉目。成立這座醫療站之後,整座華南社區似乎也動起來,小學生們透過各種實踐,參與最前線的社區工作,看到自己所畫的圖、自己的銷售、自己種的田等等,都能貢獻給社區,確實幫到阿公阿嬤,最重要的是學校不必被裁撤,還吸引了更多同學跨區來就讀!逐漸地,這座與高度發展無關也無緣的社區點點滴滴改變了;十幾年過去,成為一座閃耀的農村,居民也以自己村落為榮。
多半時候,青壯年外移、人口老化的「偏鄉」,幾乎是毫無醫療資源可言。當華南實驗國小師生們的心願被健保局看到,同意設立醫療站,校方也被要求要負起經營責任,且每次看診人數若不足九人就得關站。好不容易要到的資源,華南實驗國小著手集合各方之力,首先整建廢棄多年的保健室。來自企業的贊助、廠商捐贈建材、村民齊手粉刷……,更有善心人士捐出九人座廂型車,以便接送老人家看診。開張當天,十六人上門求診,日後,每回看診更在二、三十名之間。
駐診的賴成宏醫師為骨科專業,從媒體知道華南實驗國小想成立社區醫療站,當健保局探詢賴醫師是否有意願來此駐診,因為看到校長兼撞鐘地擔任「社區總幹事」,張羅社區大小事,不認識華南社區的賴醫師認為自己也可以為村民做些事,即刻答應了。此後,每周二、四逢自家診所休診時,帶著藥劑師與護士上山駐診,提供比醫療巡迴車更周全的醫療服務。華南實驗國小的畢業生陳德範則因長期看著賴醫師無私的奉獻,深受感召,念小學時即立志投入偏鄉醫療工作,現在已是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四年級生。這些因緣讓善與智得以代代傳承,相當激勵社區人心。
這些故事仍持續發生在華南社區裡。順著149縣道38k轉進雲林古坑的華南部落,兩旁綠籬般的路樹樹影橫陳,幽幽穿行於田野與道路間,徑上幾無人車,彷若要進入一座逐漸凋零的限界集落,抑或是今之世外桃源,當車駛入蔥蔥籠籠的共生田,眼前石砌的梯田、竹造的棧橋,豁然令人神馳。
華南社區的東邊與梅山鄉及華山村為界,西鄰崁腳村南接梅山北與永光村,坐落於以咖啡著名的古坑鄉也同時是雲林縣的最南端,介於100到400公尺的中低海拔公尺間,全村十鄰散佈既開又稀落,組成包括華興、番尾坑、菜公坑、坪仔頂、枋寮、橫路等地,其間生長著各種淺山聚落的動植物,約百餘人的居民則多係高齡長者。
進入14年前僅剩23名學生瀕臨裁併校的華南實驗國小,校園裡有座架高、融入四周環境的朱紅色為主的四間書屋,可說是學校精神的表徵。在書本之外的華南實驗國小課程有登山、騎單車走讀、參與共生田農作、認識咖啡產業等,學童們甚至自己烘焙咖啡,於古坑綠色隧道義賣給觀光客,把盈餘捐給社區醫療站以及311大地震後的日本等,淬鍊出孩子親身參與社會的第一把能量。
這套課程納入地方產業知識與文化的設計,從陳清圳前校長起始,到接任的陳啟政校長繼續發揚光大,帶領教學與行政團隊,導入結合社區的特色課程,口碑傳出後,引得外鄉鎮家長跨區送孩子來就讀,109學年度學生數增加到92名,成長逾三倍。開闢出一條由教育出發成功把人帶進農村的路。2019年,在陳清圳校長與學校團隊的引領下,帶著華南社區的經驗,飛往日本的里山聚落進行交流,展開了建立國際夥伴關係的扉頁。
課程業已歷經轉型三部曲:
1.課程融入社區,活絡社區。
2.課程紮根,社區自主辦活動,彼此合作。
3.教育永續,產業發展,青年回留。
一)永續的產業生產
早在「地方創生」遍地開花之先,華南社區即發揮實質的地方創生精神,延續長期受農村再生計劃挹注資源的積累,社區發展協會團隊透過特色活動,保留在地生活文化並開發以古坑物產為元素的社區產品,因應客製化的需求,透由包裝以及社區遊程的設計,承接都會企業或機構的專案,讓社區產業從生產到服務設計再到銷售,一、二、三級產業,形成一條龍作業,持續向六級化目標邁進。
華南轉型三部曲
以一個居民多數務農維生的老社區,石梯田的景象曾沿階種滿蒼蒼鬱鬱的茶樹,一度被食品廠商相中作為廣告片的拍攝現場,卻在歷經社區的少壯出走、老人留守的洪流,田園廢弛,具特色的石梯田也廢耕成雜草叢生的荒地。20年後,華南實驗國小團隊力挽狂瀾將鄰近學校的石梯田復育,成就一公頃的社區共生田,目前部分土地種植?檬及小麥與蔬果,更是學校與社區舉辦生態祭典與食農教育的頂天立地大會場。
依傍的石梯田書屋則由將廢棄工寮改造成特殊的室內結構,後來由逢甲大學建築系畫了一個設計圖,歷歷傳承地方生活的樣貌,2019年獲得建築園冶獎;大樹下食農生態教室則以四季更迭、節氣遞嬗的淺山環境為學習教材;阿嬤ㄟ灶腳用在地食材為根柢,以料理為媒介,讓社區居民走出家宅,在煮食與共食間,拉近人與人的關係,2020年獲得建築園冶獎;華南社區美術館用美學轉譯農村力量,社區透過五感體驗展現農村美好樣貌,堪稱為農村居民X學校教育X關係人口的生活學習場域。
今年更以「古坑鄉華南實驗國小旁石梯田環境改善工程」,構築起竹材步道及棧道,串聯起華南實驗國小、共生田和書屋間的動線,形成人車分道,並維護社區居民和師生出入動線的安全性,窳陋空間頓時形成一道藝術廊道,蔚為社區藝術展演空間,原有的喬木被保留下來,周邊遍植細葉杜鵑及各類花卉,四季開出各色繽紛花朵,增添石梯田教育園區的華彩。更榮獲2021年建築園冶獎公共建築景觀類的肯定。
?檬牽起青農創生路。年年冬季,社區像打翻了橙色顏料似地,滿山柑橘纍纍的豐收,四季盛放的文心蘭不吝惜塗滿整座園圃的明黃,愛玉果實則像一顆顆綠琉璃般攀緣欲墜,而雞隻優遊林野間的快樂放牧蛋,無一不是社區寶藏。
只是所有的豐盛擋不住人口老化,勞動力缺口漸大;數年前,陳清圳校長看見了柑橘類的嫁接砧木-?檬的獨特契機,既有不懼病蟲害的特質,莖幹的長刺與果實的酸度形成攔阻動物破壞的堡壘,充滿產業潛力。?檬等於為返鄉青農開啟一條與社區契作的永續之路,社區也著手開發出多款?檬系列的相關商品,從一級到二級,加上特殊通路的販售,成就六級?檬產業。
咖啡收入挹注社區發展。在社區內的主力農產品外,華南既處於咖啡鄉的古坑,也將咖啡納為產業要項之一,邀請專業咖啡師合作開發台灣咖啡之外及另兩款結合古坑豆的特調咖啡。並採用華南實驗國小學生的畫作用於包裝設計上,從專攻企業股東贈品訂單起步,因物美價廉,打開逾萬人次的曝光產品,並持續向在地多位咖啡小農購買超過60萬元的生豆。社區團隊透過品牌行銷、群眾募資(社區股東)與企業年節禮盒開發銷售通路。經兩年餘的營運,產品線穩定營業額超過700萬,在計畫補助人力之外,單靠產業盈餘已能在2020年協會聘僱3位固定人力,年度總支薪超過90萬,顯見這套商業模式業已能自給自足支撐社區的永續人力。
華南村人口稀少面積廣闊,團隊決定跨域整合,讓效益擴及雲林其他地區,透過在地職人品牌、青壯返鄉、中年創業,成立「雲林農食Day生活風格市集」,齊集雲林各地15個大小品牌:農產、音樂、花藝、美學設計等,嘗試城鄉共好的多樣產業連結。更邀請社區股東蒞臨華南,也透過返鄉青年引薦走出雲林,赴台中SOGO展售讓都會人體驗農村生活的種種美好。場場都創造了六位數的銷售業績,更延伸組裝成年節禮盒,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締佳績。
社區股東,是社區的一種邀請,讓更多人來參與地方的發展,也把地方的產業發展當作是一可持續成長的有機體;而透過服務設計,規劃產地小旅行行程,邀請股東們與旅人們親炙產地,體驗經濟帶動社區產業,並以實際消費行動支持地方產業,城鄉共好。
藉「行、食、住、遊、憶」每個環節環環相扣,加深旅人對地方的連結,使他人有機會成為「自己人」。學校導入食農課程,並與社區合作將共生田打造成為友善耕作的示範場域,協會透過導覽帶動消費,更將效益極大化地,延伸銷售雲林多位有機稻農的18餘噸白米,構成一個雙贏機制,社區並與稻農分潤,再將盈餘部分提撥醫療中心營運。
透過這些鏈結,履踐華南社區企業標誌「HN」的願景,期許社區自身扮演「H」橋樑的角色,透由物產,串接起土地與人的黏度,搭建起農村與都市的通道,而創新的?檬產業更引薦了青年的返鄉路。「N」則是用心體驗觀賞古坑淺山村落流線型的每個轉彎處,讓華南社區的生活成為每位旅人的風景。
1.學校與社區團隊協助爭取資源-初期由學校團隊協助地方長輩撰寫農再計畫、爭取資源。近年來,社區團隊陸續成軍,挹注專業設計力,將設計語彙灌注於農產商品化,銷售收入轉換成資源,回饋地方特色課程,並透過課程紮根於孩子的食農教育,使孩子自幼就對農業有一定的認識。
2. 傳承傳統技藝,蔚為社區的故事-各個時代都有時代的珍貴技藝,例如打石行業、竹產業,居民的生活空間也隨著生活形態轉變而有所不同。這些技藝都具有故事的價值,社區協會透過「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將淺山植物、社區人文地產景、友善環境耕作、竹產業等四大主題設計成桌遊與大地遊戲,搭配木箱劇場讓地方故事跟著課程移動到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