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建議的文章
-
600人社區,點燃社造薪火 ─ 一包米的力量有多大?
在台南鄉下一個僅有600人的社區,卻創造出台灣社區營造的一段佳話,它是位於台南後壁的仕安合作社。仕安合作社的理事長廖育諒不僅開店,同時也務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仕安社區的無私奉獻,在他的努力下,仕安合作社已經成為台灣農村再造的一個標竿,為鄉村農民創造出嶄新契機。
-
義大利Coffeefrom從咖啡渣淘金 搭上循環經濟列車
長期以來,咖啡渣已為地球帶來龐大的廢棄物災難。義大利一家社企注意到這件事,動手將咖啡渣再製成實用的生物基材,不但減少廢棄物氾濫問題,也為自己找到全新的商機,走上全球最夯的循環經濟之路。
-
德和社區發展協會 把廢材變社區招財樹
既不靠海,也不臨山,屬典型傳統農村人口老化的德和社區,沒有觀光資源,只有危害生態殺手的銀合歡。一位失意返鄉的木工師傅無意間發現銀合歡竟有妙用,處理再利用之後,逐漸形成社區產業,不僅逆轉了他的人生,也翻轉了社區的命運。
-
充分利用酪梨農廢棄物 讓地方產業再加值
台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以特色農作物酪梨為核心,發展出結合「農廢棄物再利用、地方創生、低碳家園」三大目標的社區產業模式,不只開發出防蚊液、手工皂、酪梨籽麵等多元商品,還組織甜根子草環境體驗遊程,並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合作,為靜態的農村帶來人氣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