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培力單位
花蓮縣阿美族社區營造協會
花蓮縣
北基宜花金馬分署
連絡電話 03-8711019
單位地址 豐濱鄉 新社村14鄰復興49號
位於豐濱鄉花東海岸公路旁山谷中的阿美族Dipit部落,是一個小而獨特的部落,阿美族Dipit部落位在三條溪〈加塱、普魯旦、力比旦溪〉的?流處,也是豐濱鄉的水源地。復興部落大致分為三個區塊,最上方的是山林區為保護區;中間部份是產業區,目前種植藤心及水稻農地旱作;下方是供部落居民所居住的住宅區。阿美族Dipit部落聚落組成是在民國30年左右,由光復、瑞穗富源及臺東長濱遷徙而來的阿美族,部落族人為尋找充足的水源,翻越海岸山脈來到這有三條溪流的地方開墾、生活和耕作就此形成聚落。依山海資源生活自給自足。部落內共有35戶,150人設籍,實際長住者僅20幾人。主要信仰真耶穌教會,民國40年左右,真耶穌教會的傳教士第一次來到Dipit部落傳教,也因為教會信仰,戒除了喝酒、抽菸、吃檳榔這些不好的習慣,成為台灣第一個無菸部落。因台11線與開通和土石流災變,更加速了人口搬遷及外流的嚴重狀況,生產區的水梯田也逐漸荒廢。在公部門的協助下部落整體發展構想在配合部落整體發展,從「生活」、「生態」、「生產」的運作,以重現及還原舊農業的生活,符合我們保存在地精神與文化的目標,還原當時農業社會裡最熱鬧的生活場景。遵循傳統阿美族簡約樸實的生活方式,保全活用自然資源,來落實里山倡議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Dipit部落以落實Dipit與周遭山、海、溪流的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為目標,以保護和永續利用山林溪流資源、維持梯田的生產生態和景觀功能、傳揚傳統知識與技能、增進多元夥伴關係為對策。Dipit部落梯田未來的復育,第一步是整理整個區域內的水梯田,重新看待我們的土地,將梯田規劃成更友善的環境與空間。再來這個復育計畫也是期望能重新找回Dipit的年輕人,復育並不容易,是需要所有部落的人同心協力,希望不只是阿公阿嬤們的付出,期許他們的兒女也能夠回來這塊孕育他們的土地,回饋他們的家鄉。在105年10月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東華大學發起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並結合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及水保局花蓮分局,共同與在地阿美族Dipit部落和噶瑪蘭新社部落組成跨域(跨部門、跨社區、跨專業)協同經營平台,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水保局花蓮分局、林務局花蓮林管處等三單位輪流召集,邀請更多政府相關部門、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和綠色企業,每月輪流在兩部落開會、討論並完成本區短、中、長程行動計畫和分工合作項目。希望透過跨域治理的模式,重新連結和增進本區「森-川-里-海」多元生態系對在地部落的供給、調節和文化服務功能,而在地部落從而更有知識力、社會力和行動力來守護新社村的「森-川-里-海」地景與海景。106年2月感謝農委會水土保持花蓮分局及花蓮林區管理處將水圳重新疏通,重現部落水梯田風貌,讓部落阿公阿嬤們和部落青年人一起動手來復耕20年沒復耕的梯田,部落阿公阿嬤說好懷念以前在田間大家一起”米把六”歡樂的時光,也想念田裡面熱鬧的蛙叫聲,每位部落耆老都有他們豐富的回憶及故事,讓我們年輕人聽了真是羡慕早期的生活。在水稻成長的過程中,也感謝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指導部落青年人對農業知識及技巧,年輕人直呼務農看來簡單,還真需要部落耆老及專家的指導。在水稻成長中,吸引了許多的生物如蜻蜓、青蛙、小鳥和溪邊的螃蟹來覓食,更是奇怪的是山豬也來一起共同覓食,陳文良阿公為了稻米收獲有成,每天下午、晚上、半夜沒有一天休息過的巡護著,還真怕山豬會對阿公攻擊,看著陳文良阿公每天巡護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終於到了收割的日子了,陳文良阿公告知村民7月4日收割日,部落阿公阿嬤一大早拉著早期收割稻穀機,阿公阿嬤、農委會的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水土保持花蓮分局及花蓮林區管理處的同仁一同人力收割,每個人汗流浹背的辛苦收割,但在收割的每個人都有共同對這片土地的感動。很感謝主~ Dipit部落受到行政院農委會花蓮水保分局、花蓮林管處、花蓮農業改良廠、東華大學環境所李光中老師及學生和部落年輕人對Dipit部落的大大幫助及指導,謝謝你們讓Dipit部落的阿公阿嬤開心及喜樂,能與大自然共存是件多大的恩典,Dipit部落榮耀歸予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