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圓一個幸福的夢──家扶小舖,愛與實踐創造奇蹟
為了建構一個自助、互助的機會平台,讓貧困弱勢家庭能夠脫貧自立,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在花蓮設立了花蓮家扶小舖。透過社工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夥伴一同陪伴著弱勢家庭與單親的媽媽們,以縫紉、微型創業和時間銀行等方案,結合各方資源,希望能夠為找出他們的優勢,建立一個機會平台,為他們圓一個幸福的夢。
自2005 年開始,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便透過脫貧的方案,協助弱勢家庭能夠有自己能力站起來。與其給他們魚吃,不如幫助他們脫貧。因此,一連串以提升內在資產與自我成就感為重點的培訓計畫應運而生。然而單親和弱勢的媽媽們進了職場卻可能無法兼顧家庭、經濟與個人生涯發展。有時,賺到了錢卻失去了家庭,或是因為太過投入工作結果疏於照顧孩子,導致孩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有沒有一個方法能夠讓媽媽留在家裡工作,同時能夠自我成就呢?為了尋找可能性,自2009 年開始,花蓮分事務所透過經營家扶小舖,期盼打造一個就業機會的平台。
透過培力打造一個機會平台
在盤點相關資源之後,選擇了較易管控風險的縫紉做為培力媽媽們的切入點。為此,家扶小舖募集了設備、人力、志工和相關資源,開始招收學員參與培訓。學費、材料費全免。
然而課程開始進行之後卻不如預期順利,因為在培訓期間,媽媽們依然得面對沈重的經濟壓力,光靠學習並不足以解決媽媽們當下現實的經濟困境,導致一些學員紛紛打退堂鼓。
負責小舖的社工督導陳素卿當時試著轉換角度站在媽媽們的立場,思考如何讓他們在學習的同時也能夠保有一定的收入。在理解媽媽們處境之後,培訓課程不再以全職學員的方式進行,而是允許學員在工作之餘再來學習。在此同時,因為縫紉是一件很需要體力和注意力的工作,不但費時也需要反覆練習。因此家扶小舖也把縫紉設定為媽媽們的兼職收入,而非主業。同時,透過團隊工作以及互助團體,陪伴媽媽們成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發展相關技能,創造一個有歸屬感的團體。如今也有媽媽把縫紉做為全職事業在經營。
透過引導漸進式發展
改變與成長是漸進式的發展,無論對媽媽們來說,或是對於家扶小舖來說都是如此。透過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支持與陪伴,讓家扶小舖能夠日益成長茁壯。家扶小舖從2009 年開始試做,2010 年便提出3 年社會型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透過這3 年的人力支持,除了建立標準作業程序,同時也讓多元夥伴能夠做好準備,磨練技術。在2013年家扶小舖繼續提出1 年期的經濟型計畫,持續發展並希望家扶小舖能夠成為一個就業機會平台。
如果外在的現實世界缺乏這樣的環境,家扶小舖就自行創造一個機會,不單只是救助或是協助就業,更是提供一個脫貧實踐的場域。
讓多元夥伴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且願意負起責任,是陳素卿的挑戰。一開始大家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過且過的心態。但是相處之後,陳素卿發現大家其實很有能力,探究大家有所保留的原因,才發現夥伴們對未來沒有希望。因此,陳素卿採取尊重與鼓勵進步的方式,引導夥伴們看見自己的能力,並探詢大家想要成就的目標。
透過引導代替指令的培力方法,漸漸建立了多元夥伴的自主性。在每天的晨會中,每位夥伴輪流當主席,除了確認前一天的進度之外,也會安排當天的工作流程和分工,激發出大家的主動性,一起練習工作規劃。而社工只需要點提重點,夥伴們就會自己去做。
透過陪伴這群媽媽,也讓陳素卿看見了自己的富足。家扶小舖讓社工和單親媽媽和多元夥伴一起成為一個團隊,共同成長和學習。在每月一次的成長團體中,大家會一起探討合作經濟模式,研究開發商品,思考需要投入多少資源和人力。一開始大家都沒有信心,但在慢慢的實踐之中,看到了信心的光芒。
原本是多元的進用人員,經過4 年,已經轉任專案經理人的周美蓮,覺得在這份工作中最大的收穫,便是看到媽媽們的成長與自信。當她看到一位背負沈重債務的媽媽,為了能給在外地就讀私立學校的兒子更多一點的生活費而努力工作時,學會在挫折時從逃避到主動面對的態度。周美蓮也分享了自己在管理面上的學習。之前希望儘快把事情完成,如果媽媽們做不來或是不做,她會自己做。最後她發現,自己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事,也不見得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可行,於是漸漸開放自己,了解原來別人可能有另外的方法和解讀,有助於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
為弱勢家長拾回夢想的能力
對陳素卿而言,工作台是個很奇妙的地方。平常很少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坐在工作台,但是坐在工作台時,就會聽到平常聽不到的故事,經歷屬於他們的生活。例如,有某個媽媽遇到了追求他的人,同事們便紛紛給予支持,而自己也可以透過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互動和面對。對社工來說,這是個難得且不同的服務模式的體驗。在陳素卿想放棄時,反倒會受到媽媽們和多元夥伴的激勵與支持。
因為參與了多元相關的培訓與交流活動,啟發了陳素卿重新認知無論是媽媽們或是多元夥伴,他們才是主角,他們都是對的人。透過工作,不但帶來了希望,甚至也癒合了心理的創傷。在正向的支持與協助之下,有位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男性夥伴花了1 年的時間準備好自己,主動尋找正職的工作。
夢想可能是許多單親家長最需要,同時也是最缺乏的能力。許多家長在人生的劇變中感到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為了拚生計也沒有時間想到未來。在家扶小舖裡,一開始媽媽們的最大動力便是為了孩子,然而漸漸地媽媽們也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夢想,開始願意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為真正腳踏實地的努力,發現自己能夠改變,能夠夢想,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
對社工來說,生產管理是另一個需要不斷鞭策自己學習的課題。為了家扶小舖的經營,陳素卿開始學習如何平均工時,規劃與安排時程。同時學會計算成本、找出利潤空間。處理報表並運用表單控制,讓媽媽們也開始重視相關的管理工作。
因為不能完全用社會公益來要求支持,提升專業就成為重要的課題。進一步學習理解市場,從愛心商品不用太講究,漸漸地養成想把東西做好的負責任態度。學習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思考,貼近市場需求,透過經驗調整產品和市場定價。透過照片上傳網路行銷,設計文案,開發購物車系統,以溫暖的訴求尋求顧客的共鳴。曾有一次,顧客最後決定不下訂單,但是媽媽們主動詢問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的態度,結果爭取到了下一次的訂單。
朝向幸福夢想的下一站
透過善用機構的資源,融合社會工作與經濟操作的模式,站在弱勢家長的立場上,共同找出適合的工作方法,是家扶小舖成功的關鍵之一。未來,家扶小舖將會透過時間銀行的計畫,以工作的時數來交換課程,延續夥伴和媽媽們的學習與成長。
有朝一日,家扶小舖的媽媽們將會獨立自主,忙碌且快樂地工作著,並積極主動地思考並策劃幫助更多的人。也期盼有更多的社會大眾和社區民眾成為志工,一起參與,認識這群可愛又熱情的媽媽們,體驗DIY 手作的美好,讓平台發揮更多社會教育與連結的功能。
發展社會企業的起源是需要,回應著機構的使命與需求。「值不值得,不是看現在而是看未來。」陳素卿珍惜著每一個機會,努力讓社會看到家扶小舖的努力和成果,期待未來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支持,也讓夥伴們有更多嘗試的空間。「相信就能看見。」她說。
家扶小舖提供弱勢家長一個自立與成長的場域。
透過手工藝品與DIY 手作,讓弱勢家長尋回夢想的力量。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