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以多元計畫力拼轉型 搭起弱勢者求職的橋樑
上午10點,廚房內工作人員為中午前要送出的便當,忙得不可開交。細看便當菜色,黃、紫色地瓜、紅色蕃茄、綠色小黃瓜、紅黃色彩椒、白色水煮蛋所組成的五行色彩,加上4組以上的雙主菜供選擇,新鮮健康且色香味俱全,受上班族的青睞。更特別的是,這餐食出自台東市社福團體所成立的庇護廚房。
這裡是財團法人李勝賢文教基金會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的晟心庇護廚房。雖然是各級機關學校的「優先採購單位」,但對產品品質仍嚴格把關。「配菜以蔬食為主,不使用再製品,以少油、少鹽為訴求。我們販售便當不只是做生意,還關注到食用者的健康。」具護理師背景的基金會董事長陳美蘭說,李勝賢文教基金會跳脫傳統模式,以「健康新鮮」概念切入競爭的便當市場。
多元計劃開創新經營模式
自2019年開始,李勝賢文教基金會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引進6名進用人員及1位專案經理共7人,從原來包子、饅頭、飲料的製作與販售,轉型為内用套餐、簡餐,也提供外帶外送便當、長照老人送餐服務。不但開啟了餐廳的新經營模式,甚至成為基金會主要收入來源。
1997年成立以來,基金會來一直以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為主要業務。直到4年前在勞動部多元就業計畫的協助下,陳美蘭將申請的7名人力共用於基金會附設的勝賢便利坊-晟心庇護廚房來負責便當和簡餐業務。
「便當販售的營業時間為周間中午前的半天;餐廳則是周一到周六,全天供應。兩邊人力共用發揮最大的綜效,單店平均日營收約二萬元。」陳美蘭說,儘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營運受到波及,但基金會的餐飲業績仍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陳美蘭是個有故事的人,基金會是她為了紀念英年早世的先生所成立。生前在台東執業的李勝賢牙醫師,因長子幼年時腦膜炎導致的腦部障礙,全心投入身心障礙照護,不幸的是他於86年因車禍意外身亡,於是,陳美蘭將肇事者賠償金捐出成立基金會,延續先生的大愛推動社會福利服務。
身型精瘦、頭髮灰白的陳美蘭,為完成先生的遺願,註定要直面身心障礙者的生命課題,多年來為李勝賢文教基金會付出極大的心力,服務的對象也持續拓展,包括2001年弱勢者多元就業方案、2009年夜間社區家園及2012年身心障礙者小型作業所的日間作業訓練,到2020年開始的長照送餐服務等。
其中,營運多年的「小型作業」所提供具生活自理能力,僅需老師提醒或少部分協助的身心障礙者訓練服務,主要以手工皂製作銷售、二手商品分類義賣、饅頭包子製作銷售等工作為主。而「社區家園」則提供在外工作的心智障礙者住宿服務,給予他們生活上的支持及助力。
人員的不穩定是痛點
「台東地方的社福團體約有30至40個,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基金會一直入不敷出,仍須依靠募款才能維持營運。」談到基金會20多年來經營狀況陳美蘭表示,「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人力投入之後,儘管員工仍處於不穩定狀態 ,但營業情況確實變得較為熱絡」。
原以為多年對身心障礙員工的訓練,有助於基金會進入餐飲業後能快速進入軌道。但陳美蘭說,餐食製作、環境整潔、招呼客人,不同於過去饅頭包子製作的接訂單及銷售產品,她也是重頭開始學習。此外,「餐飲業員工的流動性更高,不高興就不來,打電話也不接」,讓她頗為無奈。
「弱勢就業族群的訓練需要半年,有些甚至一年以上。」陳美蘭不諱言,多元人力的輔導,一直是個痛點,有時為了員工的穩定性,必須把屬意的人選先送進地方就業服務站,再介紹到基金會工作,一方面可以縮短訓練的時間,另一方面則可以減少人員的流動。
多元就業計畫第三年,雖然人力增加,又有新冠肺炎的嚴重衝擊,餐廳面臨三個月停業,團體訂單紛紛取消,但基金會改採訂餐外送及增加長照餐配送,來度過疫情。
一位多元人力支撐一個家庭
「工作人員的穩定,是我們的福氣。」陳美蘭表示,多元就業以中高齡、原住民及長期失業者為主要應聘對象,基金會扮演弱勢者進入社會就業之間的橋樑角色,只能拿出更多時間和耐心,協助他們進入軌道。
剛來時不到30歲,長期失業的阿允(化名) ,壯碩的體型帶點草莽性格,之前頻換工作,而且他脾氣爆躁,還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不良習慣,是個頭痛人物。
已結婚有一個女兒的他,為了家庭生計來到晟心庇護廚房工作,基金會訓練他從洗菜、切菜的基礎工作做起。讓他每月得以拿到穩定薪資,改善家中經濟。後來,他很上進地考上廚師執照,基金會決定繼續留用,目前在勝賢便利坊掌廚。
陳美蘭在阿允身上看到很大的轉變,工作穩定後個性改變不少,和家人關係也逐漸改善,不管個人、家庭和基金會,都是受惠者。
個子嬌小、五十幾歲的阿媛(化名),是二度就業婦女的案例。她的先生退休後中風,夫妻倆帶著兒子一家三口,從高雄移居台東養病,兒子雖已成年但工作不穩,家中經濟重擔自然落在阿媛身上。
「她以前是『手不動三寶』(三寶指鍋剷、掃把、針線,古時指家庭富裕的掌上明珠)的嬌嬌女,不太需要做家事。」陳美蘭笑著說,如今為了負擔家庭經濟,即使沒有工作經驗也很努力。雖然,阿媛曾一度因速度趕不上廚師的要求,覺得挫折而想打退堂鼓,但在基金會的慰留及積極輔導之後,逐漸建立自信,並能獨當一面,成為第二年留用的員工。
為照顧病中的先生,基金會也通融她的上班時間,讓她有半小時彈性,但基金會若遇大量的訂單,她也能配合提早上工。 「只是連單車都不會騎的她,只能叫計程車來上班。」陳美蘭笑著說。
「很多家庭都是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提供的工作機會在支撐。」陳美蘭既感慨又欣慰地說,基金會歷經輔導學習一技之長的社政單位,轉型到生產、發薪的勞政組織。不同於其他單位對於人力的運用,基金會更著重在工作能力的培養,提供友善工作環境,藉由實際勞動的產出,建立自信,成為一個完整而有尊嚴的個體。
李勝賢文教基金會官方網站
多元就業計畫除了提供創業初期人力需求,也創造就業機會。基金會得以增加產品多元性商品供顧客選擇,創造更多不同的行銷管道,增加共同的營利收益而能達到永續經營。
~陳美蘭,財團法人李勝賢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商業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財團法人李勝賢文教基金會靠著訂餐外送服務,穩住晟心庇護廚房營業額。
▲晟心庇護廚房所製作的便當強調少鹽、少油,以新鮮健康的特色獲得消費者青睞。
▲財團法人李勝賢文教基金會在員工齊心協力下,跳脫單純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的框架,已將業務範圍拓展到便當和簡餐供應。
多元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